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由 人生五味 發表于 旅遊2022-04-19
簡介林徽因致梁再冰手稿,1937年7月第一句話,她寫,“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地講給你聽

陸游的七個兒子叫什麼

「來源: |雨露微刊 ID:luer2200」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1944年,那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日本軍隊佔領貴州,直逼重慶,此時林徽因一家還在四川宜賓的李莊。

梁從誡問母親林徽因:“日本人要是打進四川,你們怎麼辦?”

林徽因淡淡地回答:

“中國唸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聽完母親的回答,梁從誡慌了:“我在重慶上學,你們不管我啦?”

林徽因很抱歉地說:“真要到了那一步,就顧不上你了。”

後來,梁從誡回憶與母親的這段對話時說道:

“我被母親的凜然之氣震動了。第一次忽然覺得她好像不再是媽媽,而是變成了另外一個別人。”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1

75年前,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的梁思成,在清華創辦了建築系。

同年,17歲的女兒梁再冰報考該系,以兩分之差落榜。

這事,對把畢生精力傾注於中國建築事業的梁家人來說,丟掉的不只是長女的理想,更是家族的情懷。

於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按照相關程式,申請複核女兒的試卷。結果證明,確是答題失誤。

最終,梁再冰與清華失之交臂,轉身去了北大西語系。

梁思成和林徽因,只能將“子承父業”的想法,寄託在兒子身上。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當時15歲的梁從誡,出身建築世家,自是耳濡目染多年。

又恰逢父親在清華建築系任主任之職,他跟在父親身邊,系統而專業地學習了大量的建築知識。

在林徽因看來,兒子考上清華建築系、繼承衣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畢竟兒子的名字,就是取自夫妻倆共同喜歡的建築大師李誡。

從誡,意即追從李誡,專心建築。

沒想到,三年後,歷史重現。

投考清華大學的兒子梁從誡,又與建築系錄取線差了兩分。

林徽因再次申請複核試卷,發現有幾道試題,是兒子故意答錯的。

卷面上,梁從誡還寫了一行小字:

“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那一刻,林徽因久久未能回神。

她原以為,自己和丈夫長達十幾年向兒子灌輸建築知識,規劃他的建築師夢。兒子從未表現出丁點排斥,且成績斐然,他是喜歡的。

到最後,竟是作為父母的他們,一廂情願了。

從震驚、難受,迴歸平靜、醒悟。林徽因和梁思成和兒子好好溝通後,決定放下執念,讓他自由選擇心中所愛。

“你不必成為父母的驕傲,只需要詩意地活著,然後去做你想做的事。”

梁從誡轉而進入北大歷史系,後師從歷史學家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

在歷史學和環保領域,終成一代大家。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幼年的梁從誡與梁再冰

2

很多人談起林徽因,總要提一句她和徐志摩、金嶽霖、梁思成之間的情感緋聞。

可看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故事,我只覺得這位被誤讀已久的女性,詮釋了最高質量的家風與家教。

不僅是灑脫放手讓兒子逐夢歷史學,還有不久前衝上熱搜的,她因盧溝橋事變,寫給女兒的書信。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1937年,梁再冰尚不滿8歲。

林徽因不管女兒能不能讀懂字中深意,仔細寫了好幾頁囑託。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致梁再冰手稿,1937年7月

第一句話,她寫,“寶寶,媽媽不知道要怎樣告訴你許多的事,現在我分開來一件一件地講給你聽。”

然後從第一,寫到第十,一一列出。

前幾點她向女兒交代了自己和丈夫在外探尋古建築的行蹤,第六,她向女兒解釋戰亂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

“現在我要告訴你這一次日本人同我們鬧什麼。你知道他們老要我們的‘華北’地方,這一次又是為了點小事就大出兵來打我們!”

筆墨最濃重的第七,林徽因跟女兒強調家國大義。

“我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來佔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

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再就是關心女兒,叮囑她:

“你做一個小孩,現在頂要緊的是身體好,讀書要好。”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向上滑動啟閱)

寫給女兒的信:

第一,我從六月二十六日離開太原到五臺山去,家裡給我的信就沒有法子接到,所以你同金伯伯、小弟弟(指金嶽霖和梁從誡)所寫的信我就全沒有看見(那些信一直到我到了家,才由太原轉來)。

第二,我同爹爹不止接不到信,連報紙在路上也沒有法子看見一張,所以日本同中國鬧的事情也就一點不知道!

第三,我們路上坐大車同騎騾子,走得頂慢,工作又忙,所以到了七月十二日才走到代縣,有報,可以打電報的地方,才算知道一點外面的新聞。那時候,我聽說到北平的火車,平漢路同津蒲路已然不通,真不知道多著急!

第四,好在平綏鐵路沒有斷,我同爹就慌慌張張繞到大同由平綏路回北平。現在我畫張地圖你看看,你就可以明白了。

請看第二版 第三版(原信如此。附圖示號為① ②)

注意萬里長城,太原,五臺山,代縣,雁門關,大同,張家口等地方,及平漢鐵路,正太鐵路,平綏鐵路,你就可以明白一切。

第五,(現在你該明白我走的路線了),我要告訴你我在路上就頂記掛你同小弟,可是沒法子接信。等到了代縣一聽見北平方面有一點戰事,更急得了不得。好在我們由代縣到大同比上太原還近,由大同坐平綏路火車回來也頂方便的(看地圖)。可是又有人告訴我們平綏路只通到張家口,這下子可真急死了我們!

第六,後來居然回到西直門車站(不能進前門車站),我真是喜歡得不得了。清早七點鐘就到了家,同家裡人同吃早飯,真是再高興沒有了。

第六(原信有兩個“第六”),現在我要告訴你這一次日本人同我們鬧什麼。你知道他們老要我們的“華北”地方,這一次又是為了點小事就大出兵來打我們!現在兩邊兵都停住,一邊在開會商量“和平解決”,以後還打不打誰也不知道呢。

第七,反正你在北戴河同大姑,姐姐哥哥們一起也很安穩的,我也就不叫你回來。我們這裡一時也很平定,你也不用記掛。我們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來佔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那時候你就跟著大姑姑那邊,我們就守在北平,等到打勝了仗再說。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第八,你做一個小孩,現在頂要緊的是身體要好,讀書要好,別的不用管。現在既然在海邊,就痛痛快快的玩。你知道你媽媽同爹爹都頂平安的在北平,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過幾天如果事情完全平下來,我再來北戴河看你,如果還不平定,只好等著。大哥(指梁再冰的大表哥)、三姑過兩天就也來北戴河,你們那裡一定很熱鬧。

第九,請大姐(指梁再冰的大表姐)多幫你忙學游水。游水如果能學會了,這趟海邊的避暑就更有意思了。

第十,要聽大姑姑的話。告訴她爹爹媽媽都頂感謝她照應你,把你“長了磅”。你要的衣服同書就寄來。

媽媽

滑動啟閱

抗戰時期,林徽因為在空中戰死的弟弟寫悼詞,年幼的梁從誡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麼辦?”

林徽因的態度,和寫給女兒的書信一樣,平淡又決絕:

“中國讀書人不是還有一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戰時半流亡的日子裡,一位母親能夠如此平靜地向兒女傳達這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冷風中”的大義與家國擔當,這是撼動人心的民族氣節。

而一雙兒女能在各自領域大有所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於林徽因的啟蒙。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梁再冰、梁從誡

3

16歲,林徽因跟著父親林長民遊歐時,從父親那聽來三條“指令”。

“第一,要增長見識;第二,要學習領悟父輩的胸懷和格局;第三,要擴大眼光,養成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而後成家立業,她將這三句期許謹記心中,傳遞給自己的子女。

在孩子幼年之時,她就帶著他們一起看書讀報。講米開朗琪羅、貝多芬;讀《獵人筆記》、《戰國策》。

還買了大量的書要求孩子去讀,並且會以自己的作品和對文學的理解來代替稚氣的童話,像對成年人一樣去陶冶孩子的心靈。

梁再冰和梁從誡的眼界和格局,乃至讀書習慣,自小就卓越出群。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梁再冰、梁從誡

閒暇的時候,林徽因便帶著他們去故宮、天壇等地遊覽,見世面。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夏天,她還帶著孩子們一起游泳,培養興趣,增強體魄。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其中最能影響一雙子女的,是在艱辛的生活裡,母親的韌性。

不管怎樣的逆境,都壓不跨,折不斷。

全家因戰亂從昆明逃亡至四川的小江村李莊,彼時深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依舊挺著決心,半坐在床上,翻閱“二十四史”和各種資料典籍,為《影象中國建築史》的書稿做補充、修改、潤色文字。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梁再冰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和百科全書,北大畢業後到新華社工作,做職業記者。

後又與丈夫一起被先後派駐到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作為駐外記者工作多年,直到1991年退休。

她在文章裡寫,

“母親教會我們勇敢,教會我們樂觀,教我們在強敵面前不能失了中國人的氣節和風骨。”

梁從誡在當了4年的歷史老師後,因時局被下放到江西農村勞動改造。後創辦《百科知識》雜誌, 開始關注環境問題。

他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為挽救萬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奔走呼號。

他把聯絡方式印在剪成一小疊的廢紙上,當作“名片”。

70多歲,無論是上街買菜還是去政協開會,都是一輛老掉牙的腳踏車行天下。

就連獲得菲律賓頒發的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時候,他還是穿著20年前的一雙舊皮鞋去了現場。

他說:

“這個國家是我們的,地髒了,總得有人掃吧。”

他說:

“梁家三代生於斯,長於斯,這塊土地養育了我們,我們只能為這個社會、為這塊土地、為這個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報。”

林徽因的才氣,是靠骨氣支撐的。

而這樣的母親,就是子女看得到的,最好的教育。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4

中國傳統家庭,鮮少會有家長鮮明地對孩子表達愛意,林徽因不一樣。

兒子出生,她寫下那首經典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帶著喜悅,帶著毫不掩飾的幸福。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對於女兒的教導,她嚴肅之餘,滿是用心良苦。

“在中國,一個女孩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她的家庭。許多人都做了歲月的奴,忘記自己當初想要追求的是什麼。”

“別因為自己是女人,就禁錮了雙腳。真正長存於世的美,從來不止於皮囊,更是一個女人身上散發出來的獨立和智慧。”

林徽因是母親,是良師,更是益友。

女兒承了父母的秉性愛看書,為了防止孩子過度用眼,她就畫了一隻戴著眼鏡看書的袋鼠,並在旁邊落字調侃女兒:

“喜歡讀書的你必須記著同這個漫畫隔個適當的距離,否則,最低限度,我一定不會有一個女婿的。”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戰爭加上病情,在李莊的那四年,是林徽因情緒上最抑鬱的時期。

但她在病榻上,依舊會為兩個孩子朗讀她舊日的詩、文。

也常常讀古詩詞,在讀到杜甫和陸游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家祭無忘告乃翁”,以及“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她總會露出那種悲憤和憂愁的神情。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的書作

可身處陋室,她也有能力讓日子漾起漣漪。

把別人廢棄的木板拾回來,收拾乾淨鋪在地上。

在靠窗的牆上,打造出一把簡陋的小書架,上面放著在舊書店淘回來的冊子。

梁再冰回憶起媽媽,筆觸間滿是傾佩。

“我不知道她是怎麼弄得,我們當時的屋子很破,她每天就大把大把的野花往家裡花瓶裡放,整個屋子特別溫馨,可愛。

她就是這樣,只要有一點機會,就要把自己搞得像模像樣。”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無論世人如何詬病、抹黑林徽因的情感經歷,都掩蓋不了她的灼灼風華。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與梁思成深化修改的國徽稿

她是參與設計國徽的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家。

她是搶救瀕臨停業的景泰藍工藝的清華大學教授。

她在“摘除一個腎、肺病咳血”的情況下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的符文雕飾。

她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尊稱為“先生”的傑出女性之一。

林徽因的一生,和她親自培養出來的兩個孩子,就是她最絢爛的作品。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1942年在病榻上林徽因與梁思成、梁再冰等合影

5

梁從誡曾撰稿一篇,回憶林徽因。

開篇第一段,他寫了這麼一段話:

“今天,讀書界記得她的人已經不多了。老一輩談起,總說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藝、美麗的女詩人。

但是,對於我來說,她卻是一個面容清癯、削瘦的病人,一個忘我的學者,一個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的母親。”

時間跨度近百年,這句話仍然受用。

為人父母,最難的便是“委屈”自己與孩子站在同等的高度。

“平等的友誼”和“溫柔而堅定的態度”,是這個時代的孩子最大的奢侈品。

也許我們都能從林徽因的故事裡,尋找到獨到的見解。

別忘了,

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資料來源:

梁從誡:《倏忽人間的四月天——回憶我的母親林徽因》

梁再冰:《我的媽媽林徽因》

紀彭:《草根行者梁從誡: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林徽因寫給女兒的信:一個孩子能見到的最大世面,其實是父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