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由 明月天心 發表于 旅遊2022-04-16
簡介至今九華山上仍舊保留著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祇園寺等諸多名剎,而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也感召了諸如蕅益法師、虛雲法師、弘一法師等高僧大德來此應化道場朝禮聖蹟,結下殊勝法緣

地藏王菩薩從哪裡來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一心向道的僧人們,穿過雲煙、趟過流水,走入一座座名山大川、幽蘭勝境,或朝禮聖蹟、或參訪名師,或自我修持、或教化四方,在這雲水生涯裡,僧因山水而圓融,山水也因僧而禪韻悠然。本篇文章,讓我們跟隨高僧大德一同遊歷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九華山。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其九十九峰週迴環繞,形若綻蓮,有“蓮花佛國”之美譽。而九華山真正被視為佛弟子頂禮朝拜的聖地——地藏菩薩的應化道場,還是始於唐朝。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1300年前,韓國被劃分為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其中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在翻閱三教經典後,感嘆唯佛教第一義,與自心相合,遂剃髮出家,名“地藏比丘”。當他登舟涉海,西渡來華後,甫一登陸便看見有遠山高出雲表,便從千里外直奔此山,自此便在這九華山結廬苦修 。

若干年後,鄉紳諸葛節等人自麓登峰,發現一僧閉目獨坐,身前缺了腿的鍋內,混有米粒的觀音土正冒著熱氣(注:此土可充飢,但不可消化)。眾鄉老見此情景,無不五體投地,號啕大哭:“和尚苦行若此,某等深過已!”(和尚這般苦行,我們深感罪過)於是紛紛解囊購置土地,為地藏比丘興建殿宇。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這處土地的前身是唐開元年間一位檀號法師廣度男女所建的化城寺,然因法師名聲為豪強所妒,化城寺被付之一炬。後來當地的太守,因為仰慕地藏比丘的德行,奏請朝廷將昔日“化城”的匾額,重置於該寺,也就有了如今九華山上的“化城寺”。

此後,地藏比丘,駐寺修行,僧徒日眾。貞元十年夏,時年九十九歲的地藏比丘,自覺世壽已盡,召眾徒告別。圓寂時,他的肉身“趺坐函中”。置洞中三年後,僧徒開缸視之,肉身無損,顏貌如生,遂將肉身迎入神光嶺寶塔,只聞骨節搖動,猶如金鎖撼鳴。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僧眾們依據佛經所說,“菩薩鉤鎖,百骸鳴矣”,認定他是地藏菩薩的應化身,便建肉身塔供奉。從此以後,九華山就成為了地藏菩薩的道場。至今九華山上仍舊保留著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祇園寺等諸多名剎,而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也感召了諸如蕅益法師、虛雲法師、弘一法師等高僧大德來此應化道場朝禮聖蹟,結下殊勝法緣。

明崇禎九年,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塔前,來了一位中年僧人。他在手臂上點燃了幾炷佛香,香火不急不緩地燃燒,而他承載佛香的手臂,也未因灼痛而晃動絲毫。法號智旭的他,來此道場是為了懺悔,更是為了在象徵“大願”的菩薩前,發下救度眾生的大願,而這一切的開始起源於三十九年前的一場夢。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明萬曆二十六年,這是歧仲公為了求子,而持誦《大悲咒》的第十個年頭。就在這一年,他的妻子金氏,夢到觀世音菩薩抱著一位孩子,並輕輕遞給她。金氏恍然夢醒,並於次年得子。這個孩子非常喜歡讀書,12歲翻閱儒教經典後,揮筆寫就數十篇駁斥佛教、佛理的文章。直至17歲時,閱蓮池大師《自知錄》、《竹窗隨筆》,這才醒悟昔日謗佛的錯誤,將之前的文章付之一炬。

20歲那年的冬天,父親離他而去。或是受了父親學佛的感召,他為先父誦了《地藏經》,而這一本經書讓他與地藏菩薩結下了殊勝的法緣:“聞地藏昔因,知道從孝積,既懷喪父之哀,復切延慈之想,書慈悲懺法,矢志屍羅,聽大佛頂經,決思離俗”。不久,他便隨憨山大師的弟子雪嶺法師剃度,法號智旭,字蕅益,後人稱其為“淨土宗九祖”。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明崇禎九年,三十八歲的蕅益大師追憶著當年的發心因緣,來到九華山地藏菩薩塔前,敬燃臂香,供養忉利勝會。地藏菩薩摩訶薩,又另燃三炷香,誠心祈願:第一炷香,懺悔往昔三業重失,諸如兒時毀謗三寶之罪;第二炷為求修行四願,願律儀清淨,斷惑證真,長康無病,廣作福事;第三炷香為決修行疑網,唯願一切知見者,於諸眾生得不忘念者,必垂哀鑑,開我迷雲。

三炷香後,法師發如是大願: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先自取泥洹(涅槃)。倘夙因緣,牽入惡道,願菩薩弘慈常覺悟我,使我念念憶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續不斷。若夙障稍輕,願大士威神,令我早成唸佛三昧,決定得生阿彌陀佛世界。

乘本願力,無邊剎海,化度有情,盡未來際,無有疲厭。發願後大師移居九華山別峰,並於次年夏秋之際撰《贊禮地藏菩薩懺願儀》一冊,隨後飄然離山,遊歷諸方。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由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