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由 亮點的旅行 發表于 旅遊2022-04-04
簡介大嶽太和宮大嶽太和宮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太嶽太和宮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正殿為朝聖殿(即太和殿)、正殿前為拜殿、左右為鐘鼓樓,朝聖殿右下為“皇經堂”,皇經堂前有戲樓、神廚、三官殿

太和宮金殿是道教宮觀嗎

終見朝聖門了,顧名思義,朝聖門是朝聖者必經之天門。朝聖門為武當金頂入山之門,同三座天門一樣為明永樂年間敕建。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有古建築專家說,朝聖門猶如神來之筆,它巧妙運用環境空間和宗教理義,是古人智慧的具體體現,體現了武當山古建築群節奏和韻律。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過了朝聖門,進入金頂區域,金殿即躍入眼簾,金頂紫金城高大的城牆就在身邊,雄偉的天門傲視群山。

大嶽太和宮

大嶽太和宮是一組龐大的建築群,太嶽太和宮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正殿為朝聖殿(即太和殿)、正殿前為拜殿、左右為鐘鼓樓,朝聖殿右下為“皇經堂”,皇經堂前有戲樓、神廚、三官殿。這些建築依居天險、隨山就勢而建,結構精緻,佈局巧妙。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的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築的規制,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永樂十五年(1417),朱棣下聖旨:“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嶽,今名大嶽太和山。”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在中國一躍而成為五嶽之首。

我們從明代神道朝聖門上來,首先到達的是皇經堂。

皇經堂(誦經堂)

皇經堂前原為深峽懸崖,明永樂年間修建時,為擴大堂前建築面積,在堂前用方石砌築了一座拱橋,高8。85米,寬6。38米,橋上建道房,與皇經堂形成夾道,遊人在橋上行走而不見橋,故有“走橋不見橋”之說,為太和宮聞名的一景。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金頂皇經堂又名誦經堂,位於太和宮右下側,為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小青瓦屋面。是道人誦經習課的場所。每日清晨和黃昏誦頌經文真誥,是武當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課,被視為昇仙者的階梯。每次誦唱時間約一個小時,其目的是陶冶性情、虔誠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皇經堂前的青石臺階,古意盎然,堂前丹陛石浮雕雙鶴雲紋圖。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皇經堂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道光29年重建,皇經堂為單簷硬山頂式建築,前出簷,下承石臺,欄額設外廊。至今還保留有明清兩代的許多建築工藝

和作法

,裝飾精美,富麗堂皇。

堂簷上覆藍綠琉璃瓦,簷角掛風鈴。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皇經堂是道教武當太和宮殿宇,堂內供奉三清、玉皇、真武、鬥姆、張天師、呂祖、靈官等道教神像。

皇經堂正面為全開式六扇門,大殿堂外額書“白玉京中”四字,門上飾福、祿壽三星雕塑。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堂額、廊楣、木製隔扇之上均浮雕有許多道教神話故事圖案,珍禽異獸形象逼真,圖案精美,雕刻技藝精湛,十分精緻。反映出清代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朝拜殿

太和宮是登金頂進入紫金城的必經之地,也是武當山最重要的殿宇之一。太和宮的正殿,是朝拜殿,又名朝聖拜殿,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朝拜殿為磚石結構,歇山頂式,綠琉璃瓦屋面,內為券拱,牆體下部為石雕須彌座。

實際上,在明代,天柱峰頂上的金殿才稱為太和宮,到清康熙以後,才把明朝建的朝聖殿稱為太和宮,並沿襲至今。額書“大嶽太和宮”是永樂皇帝賜額。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太和宮正殿內供真武大帝銅鑄像,兩側立四大元帥、水火二將、金童玉女及八尊從官神像,形象逼真。

殿門兩側各置銅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蒼龍嶺雷壇設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陸述等人致祭碑。

帶你走進明代神道朝聖門,一窺大嶽太和宮、皇經堂風采

朝拜殿兩邊是鐘鼓樓,鐘樓內懸掛一口巨大的飾龍鈕銅鐘,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所鑄造,是武當山現存最大最美的一口鐘,擊之萬山迴應,如滾驚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