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蒼南風土丨探訪方巖村:昔日的民謠,變了

由 浙江日報 發表于 旅遊2022-03-15
簡介龍港始建時,方巖渡口附近挖了一條條道、一道道溝,令許多人轉來轉去暈了向,一時之間竟找不到熟悉的渡口

龍港碼頭在哪裡

2019-02-22 16:0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繆依含

蒼南風土丨探訪方巖村:昔日的民謠,變了

蒼南風土丨探訪方巖村:昔日的民謠,變了

“方巖下,方巖下,只見人走過,不見人留下。”建鎮前的龍港,只是5個小漁村,一條老街、若干農舍和一片灘塗構成了人們對它的印象,其核心村莊原名方巖下。如今,舊時的民謠不再傳唱,曾經的方巖下,早已轉身成為龍港鎮內最為繁華的中心區域。如果把時間的刻度重新撥回到30年前,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彼時用夢想超越現實的艱辛與期待,以及開拓者身上散發出的城市精神稟賦,又會讓多少龍港人再次心潮澎湃?

方巖村又名方巖下,舊稱坊額下。

建鎮前,與對岸有著600年曆史的名鎮平陽鰲江鎮相比,方巖村顯得格外荒涼。一條彎彎曲曲、坑坑窪窪的方巖老街,路不平,燈不明,數家店鋪,零零落落。從渡口向前方望去,江天一色,岸邊蘆葦叢生,孤零零地立著幾間破舊的茅草屋。特別是從方巖老街到河底高村碼頭,路邊排列的茅坑臭氣熏天,來往路過的人們,都要掩鼻疾行。

“以前真的是太窮了,每天江水邊退潮的時候,噴把有灘塗上就有好多人跑去抓小蟹、作機撈小蝦,還有釣蘭胡。雖磷鉛量然這些東西都值不了幾個錢,但是那時候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能想法子多掙點都是‘活命錢’吶。”說起過去的苦日子,方巖村的老人們感慨萬千。

更多人對方巖村的印象則離不開那方渡船。父輩們回憶道,當時要去往瑞安、溫州等地都必須先到鰲江,而方巖渡口就是與北邊往來的出入口。那時的沿河路仍然是條河流,兩旁還是成片成片的農田。人們乘坐民船從四面八方來到方巖下內河埠頭,岸邊小攤上總是高聲吆喝著叫賣乾糧。來往的男女老少,不是挑著擔子就是挎著菜籃,如潮湧般走向渡口,或是剛下渡船往家裡趕。渡口處總是人山人海排著長隊,擠得人滿身汗味。“只有一條船,還是木質的,一趟大概能帶二三十人。有的人膽子大,等得急了就硬擠上去站在船舷上。”據不完全統計,建鎮前小小的方巖渡口每天已有兩萬人流。

我也曾坐過這渡輪。之所以不再稱渡船,是因為建鎮後渡口由蒼南縣渡運公司經營,1985年建造兩岸浮動碼頭,同時建造了3艘300客位鋼質渡輪用於渡運。小時候母親在售票處付過錢,便會遞給我一支竹籤。那竹籤大拇指一樣寬,筷子那麼長,一頭尖尖的,塗上了紅漆,竹籤上方像是用烙鐵燙上的“方巖渡輪”四個大字。往前幾步便看到一個大竹籮,人們將竹籤在空中劃了個弧線,準確地投進去。再後來,竹籤被手撕票所取代……

但這哪裡算得上什麼大變化?

1984年龍港鎮建立,一張白紙恣意作畫,盡情開拓創新,方巖村開始由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演變為繁華區域。一年裡,3000多間樓房同時建設,4000多個木匠、水泥匠忙碌在各個施工現場。不到3年的時間,一座初具規模的城鎮在荒涼的港灣拔地而起,曾經的小漁村一去不復返。

民謠還在唱,唱詞卻改了:“幾萬窮,百萬富,幾十萬平常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方巖村人口已增至1018戶,4357人。1992年底(包括定居和暫居戶口)達7000人。

30年的滄桑變幻,30年的創業激情,如今的方巖村完全融入了高樓林立、街道縱橫的大城鎮。龍港始建時,方巖渡口附近挖了一條條道、一道道溝,令許多人轉來轉去暈了向,一時之間竟找不到熟悉的渡口。轉眼間,真得沒了渡口,如今在方巖渡口的舊址上,一臺臺起重機揮舞鐵臂,新的房地產開發專案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工建設中。2007年,甌南大橋建成通車,其餘幾個渡口的乘客也越來越少,最終停運。方巖老街還在,街道盡頭幾幢低矮的房屋依稀可見當年的舊貌,而外圍則是一幢又一幢高樓大廈。

“如果龍港發展得好,那肯定更願意留在家鄉。”走在街頭,記者隨機訪問了幾位居民,他們對龍港的未來充滿期待:“要是這裡什麼都有,我們就不用搬家去溫州、杭州、上海了。”採訪中,人們紛紛表達了“希望創業條件更寬泛”、“村集體經濟效益向好”、“休閒有更好去處”等各種心聲。從小漁村到農民城,從農民城到產業城,從產業城再到小城市,驀然回首,人們探索新型城鎮化的腳步從未停歇,這片土地正以一段又一段新的傳奇,供後來者品評。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