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我住長江尾:訪南京三洲,看大江鉅變

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旅遊2022-02-20
簡介為實現夢想,江寧濱江開發區給新濟洲的生態發展,定下了“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總基調,開展了公園設計規劃、科學溼地恢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江灘綠化造林,建設科教館和監測樣線體系

八卦洲有什麼特色

長江,我們的母親河;而長江江蘇段,更是被稱為母親河上的黃金水道。江中,那一座座小島就如一顆顆珍珠,成為長江大保護的綠色明珠。今起,揚子晚報陸續推出江島保護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沿江而下,見證“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帶來的綠色蛻變。

江蘇長江第一洲

成了“離野生動物最近的地方”

在南京、在江寧,也有一個“新濟洲”。這裡與世隔絕,保持著最“野生”的姿態。作為江蘇長江第一洲,位於南京江寧濱江新城的新濟洲四面環江,島上野生動植物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展示館拔地而起。而在20年前,新濟洲上的原住民生活不便、經濟落後,年年到了汛期還要和洪水作鬥爭。從被江水衝擊的“危洲”到如今的“江中綠洲”,新濟洲到底經歷了什麼?

生態移民

近4000名新濟人上岸生活

新濟洲形成於南宋,清朝末年,江西、湖北、安徽等地方的難民順流而下,來到這裡。解放前,該洲屬於救生局管轄範圍,用於救濟貧苦人民,故名救濟洲。解放後,被劃到了江寧銅井鎮,成為下面的一個行政村,更名為新濟洲。

整個洲島面積9。114平方公里,原有居民1123戶,共3668人。臨江吃水,這裡的居民基本都以打漁為生,島上也開設了印刷廠、複合肥廠這樣的小企業。

“以前島上居民的生活有些不方便,最怕過汛期,發大水的時候,甚至要搬到江堤上生活。”“漁三代”餘金髮從小住在長江邊,年輕時經常登島捕魚。餘金髮口中的“生態移民”是2000年11月,江寧區人民政府為貫徹中央和省市《關於“治理長江、保護天然資源、退耕還江”的決定》,對新濟洲上住戶實施的“生態移民”工程。經過近一年的時間,3668位新濟洲人在江寧區各個街道安頓了下來,結束了一到汛期就擔驚受怕的日子。

五洲合一

洲灘型國家級溼地公園獨具特色

原住民全部搬遷後,新濟洲開始了持續十年多的生態修復之路。

為實現夢想,江寧濱江開發區給新濟洲的生態發展,定下了“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總基調,開展了公園設計規劃、科學溼地恢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江灘綠化造林,建設科教館和監測樣線體系。2011年3月,綠意盎然的新濟洲因為出色的生態環境,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試點)”;2016年8月,獲國家林業局授牌,成為南京市第一個國家級溼地公園,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洲灘型國家溼地公園。

物種豐富

離野生動物最近的地方

截至2020年2月,透過生物本地資源調查彙總,新濟洲溼地公園內分佈有維管植物501種,脊椎動物269種,底棲動物10種,浮游生物207種。其中,國家重點野生保護動植物有37種,包括I級保護植物4種、II級保護植物6種、I級保護動物1種、II級保護動物26種。而在2016年,維管植物是366種,脊椎動物是142種。

如此豐富的物種多樣性使得新濟洲成了“離野生動物最近的地方”。2019年8月,根據南京市、江寧區政府的要求,園區啟動“新濟洲國家示範溼地建設工程”。目前已實施一期監測工程,其中江豚監測點5處,目前可監測到的江豚數量是20只。

大美濱江

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橋頭堡”

作為江蘇省實施長江大保護的第一站,經過16年的開發建設,江寧濱江開發區先後獲批江蘇省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和江蘇省特色產業園區。近年來,園區圍繞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綠色智慧汽車、高階智慧裝備三大主導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健康產業等兩大戰略新興產業打造產業體系。

截至目前,園區已集聚中興通訊、格力濱江產業園、烽火科技、晶能新能源汽車、LG電池、寶色股份、中船重工、國家電網客戶服務中心南方分中心等行業龍頭為代表的企業400餘家,成為江蘇沿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橋頭堡”。

不摘葡萄,播下科技的種子

南京江心洲是江蘇長江沿線唯一位於主城範圍的江中洲島。在南京人的印象裡,這裡曾經是一座以種葡萄聞名的江中小洲。而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生態環境的治理,江心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凝聚活力、宜居宜業的“生態科技城、低碳智慧島”正在崛起。

幸福洲島

家門口“秋水共長天一色”

的道路是會呼吸的,透水鋪裝路面可以像海綿一樣將雨水吸入地下,迴圈再利用;這裡的水系是能自淨的,一條條河流中的鳶尾、再力花蓬勃生長……生態的建設,自始至終貫徹在全洲開發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科學規劃和巧妙的景觀設計為江堤重新注入活力。由江堤打造的濱江風光帶,顛覆和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堤壩的原有認識,從江灘至島內形成寬度80米至150米、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的綠色生態長廊。

以前,大堤與江心洲環島路圍合區域,地勢較低形成凹地,面臨較為嚴重的雨洪澇水風險,於是,中新公司採用雨洪管理系統、生態草溝、雨水花園、生態滯留塘等手段,並栽種了千鳥花、大濱菊、粉黛亂子、畫眉草等百餘種充滿自然野趣的色葉、觀賞草和花卉,既解決了洪澇,還維持了生態綠地的建設,維護生物多樣性。

綠色洲島

不讓一滴汙水流入長江

生態科技島從開發伊始,“嚴控建設用地規模、確保生態溼地零損失”就寫進了全島發展總規。

“全島雖有15平方公里土地,可開發利用面積卻僅6。95平方公里,嚴格遵循建築面積居住和產業1:1的規劃比例。全島引進的主導產業,也是與生態保護密切相關的水科學研究產業和人工智慧研發產業。

另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也擺在眼前,江心洲是長江中少有的位於主城範圍內的江中洲島,特別是長江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後,不讓一滴汙水流入長江更成江島必須踐行的責任和使命。

在生態科技島開發建設中,所有的河道都被保留下來,逐一清淤、拓寬、疏浚。為了打造美麗潔淨的活力水系,實現“Ⅱ類水”水質目標,生態科技島整治提升了28公里生態河道,生態岸線比例均超過九成。

2020年6月,初夏,大江側濱江風光帶。人們在江邊漫步,抬眼即是江水共長天一色,側耳可聽林間花海中鳥兒歡唱,帶著溼潤的清風自長江拂面而來。

家住江心洲二期安置房洲島和園的朱光銀老人和老伴王雲桂,每天茶餘飯後只要一有空,就會走到家門口的濱江風光帶散步。

江邊生態環境好了,水鳥紛至沓來,“水中大熊貓”長江江豚也身影頻現,2019年在江心洲附近水域觀測到的江豚有50頭左右。

美麗洲島

它的前世今生

原住民朱光銀老人對江心洲的歷史如數家珍。“過去,江心洲經常受洪水侵擾,農民住的是蘆柴棚子,我們當地人說‘蘆柴壁子蘆柴牆,蘆柴把子當中梁’。”朱光銀回憶,以前出去也是個難題,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建起碼頭,有了輪渡。

2009年,中新兩國創新合作,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專案落戶江心洲,拉開了江心洲全面建設發展的序幕。

3年前濱江風光帶上仍散落著一些違建,將這條翡翠綠鏈切割得支離破碎。江心洲夾江水源地周邊,遺留了來順船廠、玉林船廠等船廠、砂場。2018年,建鄴區委、區政府成立專項工作組,全面拆除船廠砂廠和違建,復綠面積4萬餘平方米,結合生態科技島規劃建設生態公園。

生態洲島

江心洲生態建設“因綠而興”

短短十餘年間,江心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裡的江堤是有氧的,堤身全部綠化,水下駁岸可供多種生物棲息;這裡的建築百分百是綠色的,七成建築達到國家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這裡

住在長江邊,咋看不到長江水?

這裡變成一個新綠洲

八卦洲地處長江正中,是南京主城的綠色通風廊道。近日,上百萬株鮮花在八卦洲競相開放。近年來,為恢復長江生態環境,八卦洲街道逐步進行了船廠拆除、江灘復綠專案,打造了位於八卦洲輪渡碼頭處的花海。

大力推進沿江環境整治 告別“臨江不見江”的尷尬

八卦洲橫臥江南江北之間,是南京有名的農產品輸出地。全市275。5公里的長江岸線中,棲霞擁有81。2公里,超過三分之一,而八卦洲島岸線長達33公里。然而在一段時間之前,八卦洲還有為人不熟知的另一面。“當年的島上長江岸線佈滿造船企業和碼頭。”家住八卦洲環洲路附近的居民吳先生告訴記者,亂佔、亂建、亂排問題嚴重,砂廠、碼頭、違法違建企業、“三無”船舶都存在。

如今,吳先生激動地告訴記者,渡口還是那個渡口,但是周圍變化太大了:礙眼的圍牆拆除了,造船廠和碼頭搬遷了,灰濛濛變綠草和藍天了。這裡都變成綠草地了。

記者從八卦洲街道瞭解到,近年來按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總要求,八卦洲全力推進長江岸線整治,累計恢復長江生態岸線7。12公里,佔全島岸線總長21。6%,復綠面積16。6萬平方米。

沿江造林覆綠,退耕還溼

現在的八卦洲成就了好風光

八卦洲現有耕地31。2平方公里,林地3。8平方公里。近兩年,八卦洲加速開展沿江造林覆綠。

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街道農業科的倪文俊說,當時環境確實比較糟糕。2019年5月,下壩地區栽植復綠工作全部完成,下壩的面貌發生了質變。下壩土場278畝造林任務,清理建築垃圾、恢復種植層等。種植樹種著重採用耐水溼及三化樹種,栽植有中山杉、落羽杉、雞爪槭、櫻花、紫薇、夾竹桃、欒樹等。結合長江岸線整治,還對下壩土場處212畝溼地進行修復,在江灘及低窪處栽植落羽杉、中山杉、柳樹等耐水溼苗木約92畝,水體修復約120畝,對坡岸、水系進行疏通、整治,清理枯死樹及外來水生植物,並栽植蘆葦、菖蒲、鳶尾、蒲草、荷花等水生植物。

南京市棲霞區還在八卦洲浦儀公路與環洲路交界處修復340畝溼地。此地塊屬於長江水生態保護廊道,地勢低於防護堤,中部有大面積蘆葦,四周有水系。

倪文俊告訴記者,此處將利用原有自然形態和溼地景觀,透過地形改造,疏通水網,恢復植被,增加植物多樣性。長江岸線森林植被的修復,能夠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及棲息地環境,使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和發展。恢復的溼地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汙染等方面也將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此處環境的恢復和改善也可成為周邊居民散步、鍛鍊的好去處。(季宇軒 徐昇 姜婧儀)

【來源:揚子晚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