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由 林中看魚 發表于 旅遊2022-01-07
簡介如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鄉道以及鐵路網,函谷關的存在早已沒有了當年函谷關的價值和意義,代之而起的則是新時代人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紀念,更是對中華文化自信的一種溯源

函谷在什麼地方

在中華大地浩瀚如海的歷史塵煙中,有無數古老的城池和關卡,在冷兵器時代,依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優勢,再加上統兵大將的指揮,決定和改變了無數場戰役的勝敗。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關卡,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東有山海關,西有嘉峪關,南有友誼關,北有居庸關等。如萬里長城最東端的山海關,更多的是明清以後的戰爭記載。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則是函谷關。準確來說,應該是叫秦函谷關。

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後來還有漢函谷關和魏函谷關。漢函谷關比這個秦函谷關要偏東150公里,在同屬於河南的新安縣。魏函谷關與秦函谷關相距不遠,現已被三門峽水庫所淹沒。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今天所說的

秦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境內

,黃河水自西南向東北而來,過函谷關不遠便折向東而去。也就是說這個函谷關的西邊、北邊都是黃河。

函谷關在春秋戰國時期,絕對是一個神一般存在的關卡。如果當時有直播,這裡一定會是全世界上鏡率最高的一個戰場。如果對函谷關不熟悉的朋友,建議趕緊回去多刷幾遍《大秦帝國》(這系列電視劇網上評分很高的噢)。

自古雄關必險要

。前面說了,函谷關的西邊北邊都有黃河天險,其實它的東邊也是一條河,名叫弘農澗河。南邊更有秦嶺山脈的支脈崤山。

函谷關與其它關不同,它其實是修建在黃土塬谷底的一座關卡。那裡原來叫稠桑塬,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由於雨水河流的沖刷,中間形成了一條可供通行的裂縫。整個裂縫長約15公里,有50-70米之深,谷底寬不足10米,窄的地方僅有兩三米,有“車不分軌,馬不併轡”之說。與之相關,更有:“一丸泥封函谷關”、“一丸可封”和“泥封函谷”等成語留存,形象地比喻了該地勢的險要,只需用少量兵力就可以固守。

東起崤山,西至潼津這一地帶,自古就被稱為崤函之地。秦孝公攻取了原本屬於魏國的崤函之地後,在東邊的谷口修建了關城,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函谷關之名也便由此而得。

函谷關以其獨有的位置,自古就是連通西京長安與東都洛陽的交通要地。隨著諸侯爭霸,群雄逐鹿,合縱聯橫,戰國烽煙四起,從此,函谷關也就成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一直到後來,一向都是兵家必爭的險要之所。

如今,秦函谷關所在之地已經被當地建成了一座4A級的旅遊景區,門票售價80元/人。該景區集道教文化與軍事文化與一體。景區裡面主要包括:太初宮、道聖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和函谷古道等。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景區大門坐北朝南,大門正後是一堵寫有“千古雄關”的影壁牆,往裡有一噴泉池,池中有一代表道家文化的陰陽魚形狀的圓石。再往前走,有一個大湖,湖水清澈,水面平靜,湖後面的仿古建築和老子金像十分地醒目。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我們穿湖而過,來到老子像前。據介紹,這尊老子像是由紫銅鍛造而成,通高33。3米,表面進行了貼金,所以叫老子金像。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金像中的老子仙風道骨,左手卷握經卷,右手自然貼背而立,目視前方,整個雕像端莊偉岸,真是一幅哲人形象。金像前面左右兩列,各有一排應該是叫望柱或者華表的物件吧,每排5個,使整個廣場顯得莊嚴肅穆。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由於我們來時正值國慶期間,景區正在搞活動,看介紹不同時段有多個演出。老子金像前一眾身著漢服的美女,正在載歌載舞,地上噴著水霧,使人感覺如入仙境。

再往裡,數十臺階之上有一仿古大門,門楣上用隸書寫有“道家之源”四個金字。從這裡進去便是道聖宮和太初宮,傳說太初宮便是老子著書寫道德經的地方。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這裡修建了太初宮。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太初宮門前的一幅對聯寫道:“太初明道德萬丈顯光芒遍繞興社稷,聖宮沐天尊大同崇朗耀巍峨樂修真。”我們有幸觀看了大型古裝表演“玄宗祭祖大典”,但這麼一來把遊客都集聚到了一起,其實反而對整個旅遊體驗非常不利了。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往西穿過碑林,就是雞鳴臺,成語“雞鳴狗盜”中雞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再前行,便到了真正的函谷關前。一排四座箭樓嶄新而立,前面已經被修建成了一巨大的廣場。登樓遠望,前面的崤山和弘農澗河就近在眼前。現在看起來已經不怎麼樣的弘農澗河,在當初可是一道很難逾越的天然屏障啊,想進函谷關,面前的這條河就成了天然的護城河。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站在關樓上西望,函關古道就在其中依稀可見。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由於有實景表演,關門定點開放,關前廣場的魔術表演基本上沒有人觀看,我們在這裡等了約40分鐘後,終於被放行進入函關古道之內。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由於是集中放行,在古道內人挨人人擠人地經過了“戰爭”的洗禮。水霧製成的戰場硝煙,現代化的聲響配合,再加上真人的古裝表演,從大唐朝安史之亂中的桃林之戰,最後穿越到了金庸的武俠劇。我們這一眾遊客也都成了劇中角色。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可惜古道開放的路段不長,我們很快便到了盡頭。儘管歷經千年歲月,這裡的地形地貌較當初已有了很大的改變,古道早已沒有當初那麼深險,但當你步入古道中時依然能感受到它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之勢。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從關內出來,我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老子的《道德經》距今已經2500年有餘,它的中庸、無為和自然而然的思想影響了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國人的思想。就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歷史上不知曾有多少將士血染戰袍,命喪黃泉。同樣還是這個地方,造就了: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一丸可封等故事和成語,千年流傳。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雄關依舊在,不復是當年

。如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鄉道以及鐵路網,函谷關的存在早已沒有了當年函谷關的價值和意義,代之而起的則是新時代人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紀念,更是對中華文化自信的一種溯源!

一夫擋函谷,萬夫難過關,2500多年前的第一雄關今日依然險峻

雄關依舊在,今昔勝往昔。擼袖加油幹,未來更可期。再見!函谷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