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由 簡陽釋出 發表于 旅遊2021-12-29
簡介雖然沒有奢華的橋面、橋墩,但長30米左右的石拱橋依然承擔著通行和集市的功能,位於流經鎮內的楊柳溪出口處,外緊靠沱江,左右連線向陽街和中山街,橋面成拱形,兩側築有石欄,但也不是最原始的橋,1956年被洪水沖毀之後重修而成

沱江是哪裡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點選上方 簡陽釋出 可以訂閱哦!

石橋帆影出碧濤,漁女煮酒問桑麻。

遠來皆是荊楚客,笑入會館似還家。

簡陽納入成都版圖之後,東臨沱江、三面環山的石橋古鎮似乎從休眠中重啟了記憶的閥門。

遊客也好,遊子也好,前往探究的人絡繹不絕,也攪動了當地人內心的漣漪。

相機、硬碟、微信、微博

裝滿了對古鎮的愛恨

這裡的山水、古老牌坊、殘存的建築……

連結著骨子裡的鄉愁和寄託

也許有一天這些時髦的東西都將消失,我願恢復記憶的出廠設定,哪怕我最為原始的一面只有一點點……

當事件和人物都消散在時間的塵埃裡,只有古鎮還在講述著歷史。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好個簡州城,生壞了石橋井”

這一句耳順的語句如同長輩呼喚你的乳名,顏愾心喜,那個愛呀滿滿的。

資料顯示:自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橋井一直是簡陽全境的商業中心和政治中心,抗戰時期是石橋古鎮最輝煌的時期。

這裡曾經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水陸碼頭,

有“小漢口”之稱

。作為四川“四大古鎮”之一,

有著“千年古鎮,移民古鎮”獨特的美譽。

石橋古鎮肯定有橋。

古時候橋除了承擔交通職能之外,還肩負起周圍鄉鄰趕集的場所之用,當然也供來往客商行人歇足,久而久之便成了集市,又叫么店子。

資料上有此一說:

約在宋朝,先有么店子,後有小石拱橋,故名石橋

,這也許是古鎮名字的一種來歷。

據《重修簡州志》咸豐癸丑年刻印記載:

石橋名稱來源於“州北七里一名雙鳳橋,一名回龍橋”(雙鳳橋即現在石橋鎮的上回龍橋,回龍橋即現在的下回龍橋)。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清朝時期將石橋改為石橋井,其緣由據說是因大街所在的回龍橋南約十米處有石井一口,故稱“石橋井”。

版本一多,故事就多了,茶餘飯後衝殼子更來勁。

簡陽市楊柳街道辦朱偉從小便生活在這裡,整理古鎮文史資料算他樂意乾的一份差事。

逛古鎮,約好這位“古鎮通”是必須的。我們一行來到古鎮恰逢單日,周邊相鄰趕集的把石橋古鎮江西街、中山街等主要街道佔滿。他說:“小時候,一逢趕場,我們得拽緊父母的揹簍,否則會被擁擠的人群擠丟……”

古鎮有上中下三座回龍橋。

上回龍橋古稱雙鳳橋,石橋之名即來源於此橋。

此橋位於楊柳街口,連線上下大街和陝西街,與陝西會館相距大概300米。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據介紹:

其原橋面為二尺厚的石板構成,橋面下墊圓木,木下築石基,組成橋孔二孔。

橋面兩側有木製欄杆,橋上有頂蓋,可供行人歇腳、乘涼,避風遮雨,故俗稱風雨廊橋,成都周邊現存大概只有都江堰的風雨廊橋和邛崍市大同古鎮上的廊橋。

橋面中間供車馬人行,兩側欄杆內有各種商販擺攤設點,備有菸酒、茶水和各種小吃供來往客商行旅購用。

中回龍橋早已被填,下回龍橋則是值得看的。

雖然沒有奢華的橋面、橋墩,但長30米左右的石拱橋依然承擔著通行和集市的功能,位於流經鎮內的楊柳溪出口處,外緊靠沱江,左右連線向陽街和中山街,橋面成拱形,兩側築有石欄,但也不是最原始的橋,1956年被洪水沖毀之後重修而成。

眼前的橋早已沒有往昔的影子,鋼筋水泥澆築的平橋下也是汙水橫流,附近修建的建築早已將河流遮蓋。

當年,

沱江上小船借道楊柳溪經下回龍橋、中回龍橋再到上回龍橋,小船穿鎮而過,水流平緩,兩旁建築林立,水上船工與岸上居民朝夕相聞,小橋流水人家飄出濃濃鄉味……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如今,三座橋更多的只有歷史的記憶和痕跡罷了。

橋上依舊有人行走,但橋下溪水細流,哪裡尋找得到行船影子?此時此景已物是人非。

城門

石橋古鎮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漢朝這裡就開始生產井鹽,文物古蹟眾多。

石橋鎮是典型的移民古鎮,抗戰時期最為輝煌,如今很多地方被現代建築代替,只剩下充滿滄桑感的古鎮三條老街。不少的古建築已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懸樑飛瓦,面臨坍塌。

在石橋鎮,移民們還相繼修建了海潮寺、元覺寺、火神廟、川主廟等10座大大小小的廟宇,以及多座牌坊。至於古鎮周邊的洞、亭、閣、井,當然就更多了。

從古鎮的江西街可進入數百年未曾變動過的下柵子城門。

下柵子城門相傳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位於石橋鎮半邊街,瀕臨沱江客運碼頭。

眼前的下柵子門城牆用條石砌成,城門為石砌拱頂,殘留下來的牆體長近15米,高4米。城牆拆除僅存石雕欄柱四根,城門兩側刻有楹聯,風化嚴重,牆體剝落,字跡已無法辨認。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拱頂上有“石橋鎮”三字尚能辨認,用於固定城門的石窩清晰可見,現存石砌拱頂上的木質橫樑長約2米,基本完好。

街道辦朱偉回憶中城牆至少有150米以上,連線天然屏障山腰,城門上以前修建有閣樓,專門供打更人住宿,守候城門安全的同時,按時打更。這裡也是商人在船上完成實物交易之後,經該城門進入古鎮的要道。

該城門為古石橋鎮南城門,是簡陽境內迄今唯一尚存的古城門,非常可貴,與其位於陝西會館緊鄰的上柵子城門遙相呼應。

祠堂

章家祠堂與下柵子城門相鄰,江西街35號是其後門入口。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章家祠堂始建於清代,至今章家的十餘代後人就在成都,已有90高齡,如今這裡早已被外人所用。

爬上附近樓頂俯瞰祠堂,包圍在連片低矮青瓦房中倒格外耀眼,獨樹一幟,完整的風火牆,精美的飛簷瓦角,錯落有致的房間佈局,著實令人感嘆。

進入其中,破爛的地磚、搖搖欲墜的閣樓、無法使用的廂房、修修補補的牆體,無序堆砌的雜物顯得一地髒亂。

掛在牆上晾曬的大頭菜以及竹竿上五彩的衣服,倒給這個奢華、蒼涼的建築增添了點生氣。該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近500平方米,有三座戲臺,四座樓閣。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戲臺上、閣樓上早已沒有演員和觀眾,只有拿著相機,指指點點的過客絡繹不絕。

往往這個時候,朱偉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忙著拍照的遊客,這個不簡單的祠堂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穿過祠堂便來到其正門。

正門柱、牆體均是黃色的砂石以鏤空、雕花作為裝飾,牆體為青色的方磚砌成,屋簷、左右兩端的拱形門更多地彰顯了西洋風格,帶有濃郁的外來文化的強勢注入。

已經風化成拳頭大小的排水系統位居正門左右,似乎對接當年繁華的沱江。

沱江之水帶走煩惱的同時也帶走了祠堂的熱鬧和榮耀。

從章家祠堂出來是長約千米的中山街。

沿街樓房林立,儲存下來的大都屬於清末民初的建築,西洋風格、川西獨有的迴廊、飛天椅裝飾外立面的建築隨處可見。

過下回龍橋到中山街49號,朱偉帶我們沿著窄窄不足兩米的過道進入巷道,深約50米,兩旁皆是居民房間,極為不起眼的這裡是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同盟會會員吳國楨的舊居。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好耍|簡陽石橋古鎮 沱江上的“小漢口”

當然,古鎮上聲名顯赫的還有與趙世炎同赴法國求學、後來任希臘、葡萄牙公使參贊的羅世安,其妹妹則是著名現代女作家羅淑。

此外,在重慶渣滓洞犧牲的胡其恩烈士,著名作家周克芹等也曾經在古鎮生活。

重教興學,人才輩出,讓朱偉自豪的是,

而今的石橋中學僅高中部就高達5000餘人,與古鎮興學的傳統一脈相承。

如果想體驗當地的茶館文化,可去中山街上曾經的廣東會館、而今的老齡茶園。

看人生百態,憶會館過往煙雲,一切都在老人們的一手紙牌、一杯花茶、一杆葉子菸的日子中去尋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