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由 綠楊夜話 發表于 旅遊2021-12-07
簡介”綜上所述,鑑真東渡在揚州的髮腳地,應在揚子津,唐代船隻來往揚州的出入港

鑑真紀念堂在哪裡

梁明院/文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唐代揚州高僧鑑真應當時隨日本遣唐使來訪的學問僧榮叡、普照的懇請,為東渡傳法,從唐天寶二年(743)春開始,歷經六次東渡,時間跨度十一年,終於唐天寶十三年(754)正月到達日本,過程波瀾壯闊,是佛教東傳史上的壯麗篇章。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關於鑑真東渡在揚州的出發地,有學者認為在今天的文峰寺旁的古運河邊,如今那裡立有“鑑真東渡碼頭”紀念碑。筆者認為,文峰寺始建於明末,其所在的古運河是唐代運河的一段,並非入江口。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日本奈良時期“大學頭兼文章博士”真人元開所著《唐大和上東征傳》,為最早記錄鑑真東渡的文獻,可為信史,作者真人元開與鑑真大師是同時代人,雖不是受戒弟子,但“服膺”鑑真。今從中梳理六次東渡史實,以期還原路線,追尋其東渡的髮腳地。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一、鑑真六次東渡史實考

第一次東渡 天寶二年(743)春,鑑真應日僧之請決定東渡,率弟子“始抵東河造船”,又“在既濟寺備辦乾糧”,但在鑑真和弟子們準備差不多的時候,因高麗僧如海的告發而被迫中斷。

第二次東渡天寶二年(743)十二月,鑑真出資購買了嶺南道採訪使劉巨鱗一艘軍船,僱了十八名水手,備辦了乾糧、藥物、佛經、佛像、法器、藝術品等物資,並率榮叡、普照、祥彥、思託等僧人及玉作人、畫師、雕檀、刻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工匠八十五人揚帆東下。在長江口遭遇風浪,修好船後繼續東行,在東海上又遭風浪而船破,最後被官府送到寧波阿育王寺。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揚州鑑真紀念堂)

第三次東渡天寶三年(744)秋,鑑真與榮叡、普照等在阿育王寺商量再次東渡,被越州當地僧人覺察,請求官府阻攔,未能再行。

第四次東渡天寶三年(744)冬,鑑真在阿育王寺,派心腹僧人法進等攜帶“輕貨”,到福州變賣購船。他們則從阿育王寺出發,翻越天台山,想取道溫州,南下福州與法進會合,不料行至黃岩縣被官府追回。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第五次東渡天寶七年(748)六月,鑑真與再到揚州的榮叡、普照謀劃東渡。六月二十七日從崇福寺出發,至揚州新河乘船。其間在東海島嶼三塔山停一月,至舟山又停留一月等待季風。後遭遇颱風,漂到了海南島南部振州(今三亞市)。鑑真在此留住一年,向北由陸路到崖州(今海口市),過瓊州海峽至雷州,經羅州、辨州、白州、傭州、藤州、梧州,一路北上到達桂州(今桂林),又受廣州都督邀請,南下梧州,經端州(今廣東肇慶)至廣州後留住一春,再北上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從長江順水路東下回到揚州。

第六次東渡天寶十二年(753),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團經揚州回國。大使拜見了鑑真,表示如鑑真自願前往,可搭乘他們的船。鑑真東渡初心不改,便悄悄準備了船隻,停在揚子江邊。十月二十九日晚,鑑真由弟子護送,乘人不備,從龍興寺(鑑真出家祖庭,後改為開元寺)出發到江邊。鑑真為趕來泣別的二十四個小沙彌最後

摩頂授

戒,乘船至蘇州黃泗浦與日本遣唐使船會合。終於在天寶十三年(754)正月到達日本。

二、揚州髮腳的具體地點在哪裡?

由上可知,鑑真六次東渡第一、二、五、六是從揚州髮腳。具體在揚州什麼地方,我們可從傳記記載結合唐代揚州運河和長江水道狀況接近歷史真實。

第一次東渡準備,在“東河”造船,在既濟寺備辦乾糧。東河在哪裡?唐時揚州南臨長江,今揚子橋(津)古渡為通商口岸,它的東面施家橋為入江河口,造船業十分發達。1960 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於京杭大運河工程施家橋船閘工地,發現唐代大木船和獨木舟各一艘。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揚州出土的唐代獨木舟)

開元二十五年(737),潤州刺史齊浣主持開鑿瓜洲至揚子鎮之間運河,揚子橋西為揚子鎮,與瓜洲新河(伊婁河)通,因此東河,應當指揚子橋東入江河道。至於既濟寺方位,傳記中記載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後從嶺南迴揚州時,“過江至新河岸,即入揚子亭既濟寺。”揚子亭即在揚子津,可知既濟寺即在此。可見,鑑真第一次東渡髮腳地應在揚子津既濟寺。

第二次東渡傳記中雖然沒有記載具體出發地,但買了嶺南道採訪使的一艘舊軍船。嶺南道治所在廣州,從當時的航線看,從廣州到揚州,經海上到長江口抵達揚州的揚子津港口,可見鑒真一行是從揚子津出發的。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今天的伊婁河)

第五次東渡鑑真他們從崇福寺出發步行至揚州新河乘船。新河就是今天的伊婁河,是開元二十五年(737)潤州刺史齊浣主持開鑿的從瓜洲至揚子鎮之間運河,名伊婁河,亦稱新河。因此,鑑真第五次東渡仍是從揚子津港口出發的。

第六次東渡記載比較清楚,由於官府不準鑑真出境,他們便悄悄準備了船隻停在江邊,而不是河邊。然後夜晚他們從龍興寺出發,步行至江邊乘船。毫無疑問這裡的江邊,是揚子津所在的長江。

三、唐代揚州的江邊在施橋霍橋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長江水道變遷的歷史看,由於長江夾帶的泥沙沉積,大約在隋代,

長江水道北岸已經移到今天的揚子橋、施家橋與霍家橋沿線,進入揚子江津時期。

這一時期的長江下游,是一處直達國際通航的重要水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揚州港口的黃金時代。

還原真相!追尋鑑真東渡的揚州出發地

(俯瞰揚子津生態中心)

詩中所說海門,係指焦山以北江中的松廖山,上古時代這座小山所在水域一度曾是長江入海口,因而又叫海門山。詩人以“依舊青”三字概括了它的既往。與鑑真同時代的李白寫有《渡揚子江》一詩,最為形象地描寫了揚子江津的壯闊景象:“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流揚子津。白浪如天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綜上所述,鑑真東渡在揚州的髮腳地,應在揚子津,唐代船隻來往揚州的出入港。揚子津畔的既濟寺,鑑真大師數次過往歇足。因此,應進一步考證揚子津港口方位,立碑以記。

2021。7。6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