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由 張名瑋 發表于 旅遊2021-12-04
簡介也難怪當代歐體大家田英章先生會說“女生不適合顏體,顯得老氣”,田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號召力知名度的楷書大家,不光毛筆講座書籍出版的多,硬筆書法的銷量在中國也是近乎名列榜首的位置,他說的話確實很具有代表性意義

義慈惠石柱怎麼去

石柱上的文字為帶有隸意的真書,真書是中國漢字產生最晚的書體。廣為人知的“永字八法”的“永”字就是真書的寫法,“八法”要用“九用”去書寫,這些技法統稱為“用筆”。“用筆、識勢、裹束”構成書法三要素,“真行草”三種書體便是三要素作用後的結果。或者說,三書體具備完整的三要素,而篆隸兩體略有欠缺。因此從這種層面上說,真行草要難過篆隸。這五種書體又以“真書、隸書”最為相像,唐朝時就有人同樣稱呼“真書”為“隸書”,反而不知“楷書”為何物?這奇不奇妙?其實楷書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楷模之書”,漢代人可能認為“隸書”就是“楷書”。故現代人所說的“楷書”不如“真書”更貼切這種字型。真書、隸書本身都是書寫“正體字”的書體,他們有些類似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尤其是那些真書中帶有隸書筆意的,如本文中所提到的義惠慈石柱。但他依然屬於真書的範疇,那麼真書隸書如何分別呢?大體上可以從體態、筆畫、起始來辨別。

首先是漢字的形態,隸書為扁平狀,即寬度大於高度。而真書反之,為高挑狀,高度大於寬度。

其次是筆畫的區別,真書有各式各樣的“點”畫,而隸書少點畫(隸書最上方短橫,真書多用點替代);真書有鉤趯,隸書近乎皆無,這就是隸書不具備完整八法的原因。

再次是起始的差異,真書多露鋒兩面換起筆,收筆主要有三種:頓筆收圓尾,挫筆收斷尾,揭筆收尖尾。隸書蠶頭雁尾,起筆有模仿篆書的藏鋒一圈起、撥燈法畫十字的藏鋒兩圈起兩種。收筆尤其是長橫往往以“雁尾起波勢”收尾。

刻於北齊時期的義慈惠石柱,矗立在河北大地上飽受一千四百五十多年風雨,直到進入新世紀後才為他搭上了保護亭。儘管石柱遭受如此摧殘,字跡卻依舊清晰可辨。整體文字眉清目秀,與其他魏碑扁平雄壯的藝術風格略有不同。可以說他代表了北朝石刻的極高水平。他的字跡清勁有力又清秀有餘,是不可多得的北朝真書傑作。而且他還是為數不多的能夠被當代追求“端莊秀麗”之美的人們所接受,甚至在他身上能看到後世某位超一流書法家的影子。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古有“館閣體”,今有“印刷體”。“端正規矩、整齊劃一”成為一手“好字”的標準,從孩提時代,語文老師就教育我們要“橫平豎直”地寫好漢字,能達到類似印刷體水平便是至高境界的追求。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標準去衡量,歷史上一大批超一流書法家恐怕地位就難保了。這其中就包括顏真卿、柳公權等人。也就是說楷書四大家完蛋了一半。有些不喜歡顏柳的人覺得自己說話欠缺力量,湊巧硬搬到宋代大書法家米芾譏諷顏柳為“醜書惡札之祖”的話,其實這根本就不是米芾的本意,米芾是說之前模仿顏柳的人所寫多屬醜書惡札。這些別有用心的批判者總是能夠掌握一手斷章取義的好本事,就好比孔子說過“以德報怨”,太迂腐懦弱,中國人不爭不幸全是懶這種爛思想。其實孔子還有下文“何以報德?”,結論是“以德報德,以直抱怨”。但他們就是視而不見,依然在說“米芾說顏柳醜書惡札,孔子說以德報怨”。我記得大概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歷史教科書上說,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是太監曹化淳開啟的城門。這真是數百年奇冤啊!曹化淳在明朝滅亡前幾年就已告老還鄉,只不過他說了“若魏忠賢在,時事不至如此”的話。這話讓東林黨那群寫書人非常反感。這個“老不死的太監”居然活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用十幾年時間甚至寫詩為自己明志,表達自己絕對不是賣主求榮之敗類的情懷…

返回到所述的書法問題上,很多人對待超一流的書法家的心態是很奇怪的。比如在上世紀末出土的顏真卿大概38歲時的碑刻《郭虛已墓誌銘》,比之前一直認為最早的《多寶塔》還要“端莊工整秀麗”,反而是顏真卿老年變法後所寫的“顏家這個、顏氏那個”顯得“老氣橫生、故作醜態”,其實後期的顏體只是採用了“篆書入真書”的寫法,一反“二王體系”內斂之美。變成向外開拓的雄壯之態,這本是書法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創舉。但依然阻止不了大傢伙以“審醜”的心態去看待本來“審美”的作品。也難怪當代歐體大家田英章先生會說“女生不適合顏體,顯得老氣”,田先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號召力知名度的楷書大家,不光毛筆講座書籍出版的多,硬筆書法的銷量在中國也是近乎名列榜首的位置,他說的話確實很具有代表性意義。我幾乎聽過二田——田蘊章、田英章兄弟所有網路影片講座,非常讚歎欽佩兩位先生功夫之深、楷體之美!但他們二位在某些筆畫書寫上的分野曾讓我有些迷惑。田蘊章先生講到“永字八法”豎鉤的時候,提到“衄鋒、衄挫”的概念,就是來回調整筆豪順勢出鋒。田英章先生講到“跪筆彈鋒”的技能,很多習田的人同樣有這個疑問“古人是這樣畫字的嗎”?田英章之子田雪松解釋道:“歐陽詢是不是這樣寫的我不知道,但我這樣寫可以寫出歐陽詢的味道”。

其實我是田氏歐楷的忠實擁躉者,前幾年我買過二田市面上銷售的幾乎所有書。田雪松的書只買過一本《心經》,正是這本佛教經典改變了我的初衷。我發現田楷與歐楷的差異還是很大的,田蘊章先生也說過不要學我們的話,號召愛好者取法乎上,以古人為師。田英章先生歸納總結出中國人認為最美的字“歐體趙面”,這就與歐體差距更遠了。唐宋之後尤其是明清時期,由於歐體瘦硬恭謹,得到推崇,什麼臺閣體、館閣體、仿宋體之類,多少都以歐體為藍本。結果使歐體過於標準化,產生的最直接作用是,這些習歐能手甚至認為歐陽詢本人所寫的某些字似乎也不符合“歐體極則”。晚清的黃自元大師甚至總結出《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其實這些館閣體本身是極為優秀的,連田蘊章先生也曾經反問“館閣體難道不美嗎?功夫不夠深厚嗎?”但是問題在於過度的講究法則規矩,會使書法作品難免千篇一律。就好比教育部推廣規範字、普通話的社會積極意義是很好的,卻無意中對語言文字的多樣化生態是種深深的傷害!

說回田雪松所寫的那本心經,我曾經羨慕甚至膜拜過好幾次,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我發現《般若多羅密心經》有許多高頻率出現的漢字,反反覆覆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個字。田先生對幾個字處理起來手法非常雷同,我想這或許是所有學歐者共同面對的問題吧。不得不說“三田”的影響是頗為深遠的,在我目前居住的石家莊地區,就有田蘊章先生和田雪松的分社。2019年秋冬之際,我騎摩托去新樂的路上途經正定時,發現107國道快出正定縣城的高遠紅木傢俱附近居然有家“田雪松書畫院”,當時令我非常驚愕,沒想到大師離我這麼近,足見田氏楷書影響之遠。

說這麼多是為了引出歐體的祖師爺——歐陽詢老前輩!歐陽詢可謂是真正的“三朝元老”,他的一生歷經南朝陳、隋唐三個朝代。所以後世很多書法評論家盛讚歐體集南北碑帖之長,田蘊章先生介紹到二王體系時把歐陽詢涵蓋在內。香港的黃簡先生卻認為歐體嚴格不算二王系統,反而是反“二王體系”而行之的顏真卿屬於二王傳人。如果按照智永——虞世南——陸柬之——陸文遠——張旭的傳承來看,顏真卿曾求師於張旭,與懷素確屬“同門師兄弟”了。這種看法還是很有道理的,畢竟王體的“隨意”與歐體的“板滯”確實對比挺鮮明的。很多朋友可能對此無感,如果請出另一位超級一流的書法大家,大家翻翻他的存世作品,對於哪位更接近於二王,就會感到這種差異足以令您心中有數了。

毫無疑問地說,對於大眾而言,歐陽詢與顏真卿是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唐代書法大家。但對我個人來說,我反而認為那個更接近王羲之的男人——褚遂良更具感染力。我最近兩三年仔細看過河北省內的某些唐宋碑刻,發現他們的書體都不怎麼類似歐顏柳趙四家。當然趙孟頫先生那會兒還沒出生,柳公權是晚唐時期的人。剩下的歐陽詢、顏真卿兩人風格格外明顯,若是歸類到有哪家風骨的話,明明是與褚遂良更接近。

褚遂良絕對算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為傳奇的書法家,似乎除了大家熟知的西安大雁塔處的《雁塔聖教序》代表作外,他就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書法作品了。但妙就妙在,有唐宋真書墨跡第一稱的“大字陰符經”託名褚遂良所書。更有甚者連元代出現的《倪寬贊》同樣署名褚遂良。可見唐宋時期習褚者有多多,連顏真卿、宋徽宗等人都從褚體的汲取營養。“書法一帝”李世民對褚遂良的書法亦讚賞有加,褚遂良曾學書於虞世南、歐陽詢二人。李世民當初酷愛王羲之書法,奈何對手中的王作是真跡還是贗品難以定奪。虞世南在這時舉薦了褚遂良,說褚可以“慧眼識王體”。褚遂良利用天子所賜的機會飽覽王羲之墨跡,因此很多書法家說他的“美女嬋娟體”是最接近王羲之的人。民國時期書法家沈尹默更是惋惜——學習褚遂良晚了。許多內行人進而得出“學褚是邁向二王的捷徑,甚至是不二法門”,褚遂良的“自由體風格”,在注重“寫意性”的21世紀受到追捧自在情理之中了。我曾經手捧歐陽詢的《九成宮》與“褚遂良”的《陰符經》去徵求身邊人意見“哪本好看?”結果“結果呢”是我意料當中的,後來識趣的我總會提前打預防劑。告訴對方歐陽詢寫得更“好看”,對方一激靈後說“褚遂良寫得灑脫,更像行書是不是”。當然我還是感謝他們沒把“褚chu3”念成“豬或者者”,當然更應該鳴謝的是羅貫中大師,是他的三國演義演活了“許褚”這人。時至今日,我已經完成了由“審醜”至“審美”過程的轉變,早已沉浸在大眾眼中的醜書惡札中無法自拔了。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名碑名帖之二:北齊義慈惠石柱真書碑——發現北朝傳統漢字之美

記得在天津《每日一題每日一字》欄目中,女主持人問如何看待近十年來,褚遂良書風大熱問題時,田蘊章先生也認同這種現象,只是說“可能大家覺得褚遂良的書法比較新鮮吧”!然後接著說“大家都知道歐體、顏體、柳體、趙體,沒聽說過什麼褚體”,因此言外之意就是褚遂良影響不及這四大家。不過可惜的是,趙孟頫的“元朝書法家”的身份出賣了所謂的“楷書四大家”。因此可見四個人的名號應該是明清時期專屬。眾所周知大清是個對文人進行殘酷文字獄統治的朝代,就連去世50年之久的呂留良先生都被“勤政愛民的雍正大帝”剖棺戮屍,並株連了呂氏家族及門生。有這個坑隊友拉後腿的大清朝在,明朝肯定獨樹難支,因此明清幾乎是無法與唐宋時期的觀念相提並論的。

寫到最後必然會回到標題所提當中,義慈惠石柱的文字最接近歐陽詢的真書。尤其是柱首“元”字的豎折勾,與歐體的處理簡直如出一轍。有種輕描淡寫地優雅,末尾做“浮鵝雁尾之勢”輕盈飄逸地挑出。顏柳二人豎折勾使用“蠆毒勢”,像蠍子尾巴那樣惡狠狠地挑出鉤。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歐體參有隸書筆意,顏筋柳骨徹底真書化——那些雁尾波勢幾乎徹底消失。很顯然歐體受到魏碑的啟示,據說歐陽前輩遇到北朝好碑,總是流連忘返,忘記飢餓與睏乏,幾天幾夜呆在那裡觀賞。當時京城長安距離河北中北部甚遠,歐陽老先生也許不大可能見過義慈惠石柱,如果他老人家有機會親眼目睹,一定會驚呼此碑近乎於神作!

本文即興書寫於2020年4月14日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