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邏輯學與生活(天與地的互動空間)

由 持樞君 發表于 旅遊2023-02-04
簡介如果我的腦子被撞了,然後我失去了所有的記憶,我的性格和之前變得完全不一樣,我也忘記了我所有的哲學和社會學的知識,那我還是不是“多蘿西123“,很多人可能說是,那是不是又僅僅因為我還是同一個身體,失憶後的多蘿西跟失憶前的多蘿西還是同一副身體,

frankfurt什麼意思啊

的意思就是說你首先有一個(或多個)命題,假設它是對的,然後你在一步一步的往下推,推出新的東西。就比如說如果我喜歡吃蘋果,那麼我喜歡吃水果。可以推斷出如果我不喜歡吃水果,那麼我一定不喜歡吃蘋果一樣。那麼這個最開始的命題,它就是公理一樣的存在,就是數學中的公理,就是他不用被證明,它就是一切推理的起點。所以我們透過“邏輯”來獲得知識的過程就叫做演繹(deduction)。在這個過程中,你沒有加入任何新的知識。比如說1+1=2,2的意義就是兩個1。所以如果你質疑1+1=2這件事情,你其實是在質疑1的定義和2的定義,那麼你就是在質疑定義或者公理本身。這種質疑結論等於質疑公理的現象如果存在,就說明這是邏輯。與邏輯相對的,也叫做經驗。經驗就是我們透過我們過去的觀察來推導未來的觀察。比如說過去的每一天你都看見太陽是從東邊升起,那麼你可能會覺得明天太陽也會從東邊升起。如果你過去看到的所有的草都是綠的,那麼你得出結論草是綠的。這種得出結論的方法就叫做歸納(induction)。就是你不斷的是在收集新的資訊,觀察新的現象,從而不斷的改正或者擴大你之前的前提。假如有一天你看到了藍色的草,你就修改你過去的經驗為“草有綠的也有藍的”。更加基於演繹法或者邏輯的思維方式。在哲學裡面就更加偏向分析哲學的傳統,它就更加像理科。包括的話題就是邏輯學、語言哲學、心理哲學、認知論和形而上學。這種更基於歸納法和經驗的哲學分支,它就更沿襲的是歐陸哲學的傳統,就更像人文社科。它包括的話題就是哲學史、政治哲學、倫理道德以及美學。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解釋一下這些具體的分支裡面所探索的這些問題,也就是哲學概論這門課會觸及到的很多不同的話題。

第一個話題就是認知論,就是我們是怎麼認知這個世界。而剛剛我所講的透過邏輯和經驗就是認知論的範疇,經驗就是我們過去的觀察來推導未來的觀察。關於經驗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是透過我們的感知而獲得,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所以這就是一個漏洞。比如說笛卡爾他的懷疑論,就是我們怎麼確定我們的感官資訊是可靠的,或者說這個我們透過感官所瞭解到的這個現實它是真實的。有可能這一切就是一個夢,你做了一個非常清晰、非常連貫、非常生動的夢。然後你在這個夢裡刷B站影片,然後我給你講這些,我跟你講這些就是為了讓你意識到你這一切是個夢,請你快點醒過來。或者可以說我們就是缸中之腦,就是我們的腦子放在一個營養液裡面,這個營養液上面插了很多電極,就是透過刺激這些腦部的不同區域,讓我們感覺好像我們有了這些視覺、觸覺、嗅覺,但是實際上我們都是一個大的實驗室裡面不同的營養液中的腦子,你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幻覺。又或者說我們就處在一個電腦程式裡面,我們就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所寫的程式,但是我們的程式非常複雜,所以我們有了自我意識,或者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基因,它就是所謂的生物“程式設計”。好,所以說回到笛卡爾的懷疑論,他就是在質疑我們怎麼確定這個世界是真實的。然後大家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做我思故我在。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推導的一個過程,他推導的步驟如下,第一點,我覺得我存在。第二,我要麼沒有被欺騙,要麼被欺騙了。第三,如果我沒有被欺騙,那麼我確實存在。要是我被欺騙了,那麼為了被欺騙,某種意義上的我必須存在。第四步,所以只要我有思考和意識,能夠感知到自己可能被欺騙,那麼這種思考和意識就是我,只要我還能質疑這個過程,那麼我就存在,所以我思故我在。就是笛卡爾其實把“我”的這個定義變成了我的意識,我的思考,我在質疑自己存在這件事情本身就代表了我存在。因為被欺騙,你必須是要有某一個主體的,那麼這個主體就是我,無論他是一個身體還是我的意識。好,所以剛剛說的這就是認知論的範疇,就是我們怎麼認知這個世界,我們怎麼獲得知識,我們怎麼確定獲得的知識是可靠的。

那麼第二個話題叫做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它和認知論是緊密聯絡的。心靈哲學探討的就是什麼是心靈(mind),或者說什麼是意識。在過去有二元論和一元論,二元論認為我們的靈魂和肉體是分開的,是兩個互不相干的事物,一元論就認為他們是同一個事物。其實現在很多人覺得腦部狀態就是心靈狀態,那麼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意識是不是就是定義身份的元素?自我身份到底被什麼所定義?如果我的腦子被撞了,然後我失去了所有的記憶,我的性格和之前變得完全不一樣,我也忘記了我所有的哲學和社會學的知識,那我還是不是“多蘿西123“,很多人可能說是,那是不是又僅僅因為我還是同一個身體,失憶後的多蘿西跟失憶前的多蘿西還是同一副身體,所以他們就是同一個人,如果同一副身體就代表他們是同一個人,那麼有一個悖論叫做”特修斯之船“,就是有一艘可以航行幾百年的船,每一塊木板損壞就會馬上被換成新的木板。那麼這樣過了很多年之後,其實它船上的每一塊木板都逐漸被替換成了新的木板。那麼問題是這副已經完全是新的木板的船,跟最初的船是不是還是同一艘船?相似,我們 人體的細胞它在不斷的新陳代謝,可能過了幾年,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跟幾年前的我們的細胞是完全不一樣的。那我們是不是還是同一個人?然後說到自我意識,又有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叫做人工智慧。到底什麼叫做意識?如果人工智慧可以下象棋,可以編曲,可以跟你聊天,而且還不會像你的女朋友一樣作,對你發脾氣,他們可以做成這麼多看起來就像人能做的事情。那為什麼人工智慧他們的智力不算作意識,就是僅僅因為他們的程式是人寫出來的嗎?那麼我們人又何嘗不一樣,是基因程式編碼的產物,所以我們跟人工智慧的區別,它真的是一種本質上的區別?還是說只是他們現在程式的複雜程度沒有達到我們神經的這種複雜程度,所以這只是一個量化的區別。當他們的複雜程度跟我們一樣,是不是他們也會產生自我意識,到那個時候他們是不是也有他們的權利,所謂的人權。所以以上就是心靈哲學的範疇。

心靈哲學它又跟第三個話題密切相關,叫做自由意志。像我之前說的,如果我們”人“它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產物,而很多時候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基因,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環境。尤其是我們童年的時候,既然有這麼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來決定我們的人生,那為什麼我們是有自由意志的呢?自由意志它到底該怎麼被定義?有些哲學家覺得動物沒有自由意志,人有自由意志。比如說harry frankfurt,他把慾望分為兩種,第一層級的慾望和第二層級的慾望,第一層級的慾望就是指像動物一樣的原始慾望,而第二層級的慾望就是對第一層級的慾望的審視和控制。他的論斷是,如果有第二層級的慾望就代表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原始慾望的,那就代表我們有自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因為我們整個社會的懲罰機制以及司法都是建立於人有自由意志這個前提之上。如果有一個人他進一家蛋糕店,他看到那個蛋糕非常好看,非常好吃,它就直接開吃。然後那個蛋糕店的主人之後意識到這個人他是有智力障礙的,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第一層級的慾望,那麼這個蛋糕店主人可能就覺得算了,我這個蛋糕就送給你了。但是如果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人,他了解社會習俗,瞭解社會規範,他走進蛋糕店直接開始吃蛋糕,那麼蛋糕店的主人就會把它交給警察,把他交給警察這件事情本身就默認了他有管理自己慾望的能力,他有自由意志。所以很多時候為罪犯辯護的律師都會說什麼,哎呀,這個罪犯的腦部結構精神不正常,或者有童年陰影,導致他沒有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都是在這個哲學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上來為他辯護。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外本科沒有法學院,然後很多想讀法的人本科都是學的哲學。

我們談到第四個哲學的領域叫做倫理學,也就是關於道德。所以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道德?就是任何一句話,它可以是描述性的,描述性就是關於真假的一個陳述。比如說草是綠的,1+1=2,無論是邏輯還是經驗,它們其實都是描述性的這麼一個範疇。但是道德它就是另一個範疇,是關於規範性。評價性。就比如說你好討厭呀,別罵我,這是關於好壞對錯的一個評判,它不是一個描述性的東西。所以我們對於這種normative,就是規範性 評判性的論斷,我們把它稱為道德。所以第二個問題,什麼是道德的?這裡有兩種流派,第一種流派認為道德就是把最多人的幸福最大化。我們這裡暫且不討論幸福的定義,英文中叫utility,這個utility它有時候可以指“利益“,有時候可以指“幸福”,有時候可以指“慾望被滿足“。我在這裡就直接用幸福來替代,這種流派就叫做功利主義,它是結果主義的一種,就是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道德或者好壞,我們就看它的結果,他最終能讓多少人的幸福或者利益最大化,而且他認為人的幸福是可以被量化的。那麼第二種流派認為我們不能把道德量化。相反,我們要保護尊重每個人作為人的基本權利和基本尊嚴。這種流派就是義務論,以康德為代表。他不是看一件事情的結果,而是看你在這個事情的過程中,有沒有尊重一個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這兩種流派的分歧,最好的代表就是電車問題,就是假如你在一輛正在行駛的電車上,然後前面有一個分叉的路口,這個電車它即將駛向了這個軌道上面有5個工人。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改變電車的方向,讓它轉向另一條軌道,但是這個軌道上有1個工人。所以問題是你應不應該改變電車的方向,殺死一個工人來拯救五個工人。像功利主義就是把最多人的幸福最大化的這個流派,他就認為我們應該犧牲那個工人那一個工人的生命來挽救五個工人。但是如果你是第二種流派,就認為每一個個體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你就不應該改變電車的方向,因為你讓一個工人為其他五個人犧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那我們接下來進入第五個哲學的話題,叫做人生意義。在這裡我就介紹三種觀點:第一個就是虛無主義,虛無主義就認為人生沒有什麼意義,沒有什麼客觀的意義。第二個觀點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大家記住一句話就可以叫做“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存在先於本質,它其實是與宗教的思想相對立的。因為在宗教中每個人他是有原罪和使命的。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們就帶著一些目的,然後我們死後要麼進天堂,要麼下地獄。但是存在主義它就是我們先存在,然後才有本質,才有我們的人生使命,而我們的人生意義由我們自己做決定。所以我們就像一張張白紙,意義是由我們自己的選擇而創造的。而不是由一個神或者上帝來規範。那麼第三種觀念叫做荒謬主義,代表人物為加繆。關於荒謬主義主要就是西西弗斯的這個故事。西西弗斯他因為受到神的懲罰,他必須要推一塊石頭上山,然後當他把這塊石頭推到山頂之後,那個石頭滾下來,然後它再繼續把那個石頭再次推上山,就這麼一個永遠迴圈的把石頭推上山,然後石頭掉下來,然後再把它推上山。這麼一個過程。加繆就覺得這個過程就像我們的人生,我們人生就是這樣的一種歷練,我們完成一個目標之後,馬上就有下一個目標,而這些目標完成之後其實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所以他覺得我們人生就是荒謬的,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荒謬的,我們就應該承認這個事實,擁抱這個事實,以一種嘲諷或者娛樂性的心態來對待這件事情。

那麼接下來我講一講最後的一個哲學概論課裡面會談到一個話題,叫做上帝存在。首先,我會談論兩種關於上帝存在的論證。第一個是關於阿奎那(thomas aquinas)的一個論證。他說事物總是處於變動之中,但是變動它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你可以把它無窮追溯,當你無窮追溯之後,一定有一個東西它就本身存在。而這個東西它就是其他所有變動的起因,必定有一個東西它就造成了最初的變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這個道就是最初就存在的這個東西。從阿奎那的角度,他可能就把它定義為上帝。關於上帝存在的第二種論證叫pascal‘s wagar(帕斯卡的賭注),其實他這個根本就不是證明上帝存在,而他是說出於一種賭徒的心態。我們相信上帝存在比不相信上帝存在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所以它就是由這麼一個圖表來表示。如果我們是有神論者,然後客觀情況下存在兩種情況:就是上帝要麼存在,要麼不存在。如果我們相信上帝存在,而上帝確實存在,那我們就是大贏家。如果我們相信上帝存在,但實際上上帝不存在,我們也不損

邏輯學與生活(天與地的互動空間)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