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由 小雪品史 發表于 旅遊2023-02-02
簡介能和蘇軾釋然相處,於王安石是寬慰的

蘇軾故里在哪裡

北宋時期,江西臨川出了一位天才少年,他被人們稱為神童。

有一次他翻閱《天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因做夢自己的筆上長出花後,就寫出了許多漂亮的文章,他很是羨慕和好奇。

於是,他向老師請教,這世上真有生花的筆?老師拿出一大捆筆,對他說:“在這九百九十九支裡,有一隻是生花筆。但究竟是哪一支,連我也辨不清楚,你自己找吧”

“只要你堅持不懈,一支一支用下去,定能找到那隻生花的筆”。

他信以為真,一支一支地寫,許多人都勸他放棄,但他固執地堅持,並堅信一定能找到生花的筆。

日積月累,他寫禿了一支又一支……

那天,當他拿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筆時,突然文思泉湧,一氣呵成寫下了一篇質量上乘的《策論》。

這位堅持又固執的少年,就是王安石。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他用手中的生花妙筆,寫出了許多傳世的經典文章,丰神兼備,自成一派,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才華如汪洋恣肆,德行如壁立千仞,一生波瀾起伏,兩度拜相,兩度罷相。

他是一名鬥士,為了國家的未來甘冒矢石,主持爭議極大的“熙寧變法”,使北宋國富民強。

他被稱為“拗相公”,執拗地潔身自好,執拗地行走天下,執拗地打破常規。他以“執拗”為人生底色,用“執拗”劈開生命中的荊棘。

特立獨行 自討苦吃

以“執拗”出名的王安石,在各方面都顯得與眾不同。

在唐宋文人中,王安石是個特別的存在。其他文學家不說是玉樹臨風,也是有超凡脫俗的氣質,但王安石的“超凡脫俗”有點另類。

文人大多講究儀表,而王安石總是不修邊幅,“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不僅不常洗臉,衣物也可以從嶄新穿到破爛不下水。蘇洵專門創作《辯奸論》來譏諷他,說他穿骯髒的僕從衣服“囚首喪面”,背離人之常情。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他的飲食習慣同樣與眾不同,從來只吃離自己最近的那道菜,根本不管滋味如何。他款待賓客,從無盛宴,只有一份切成塊的肉片和幾個胡餅,其他全是蔬菜。不過,這樣“儉樸的執拗”為他贏得了美名“

士多稱其賢

”。

北宋官場納妾成風,而王安石身為宰相,卻不邇聲色,拒絕納妾,終身一妻,更無任何桃色事件,絕無緋聞,是北宋官員中十足的“另類”。

他做學問也於同時代的儒生不同,不拘泥於正統觀念,不讀死書,農林工商各類學問全涉獵,喜歡博採眾長,主張將“經術”與“世務”相結合。

王安石不但特立獨行,還喜歡自找苦吃。從17歲跟隨父親來到江陵起,王安石就開始不停“找苦”。大家都吟詩弄月,他卻愛扎田間地頭,向老農民學習種地施肥,親身體驗黎民百姓的辛苦。

21歲科場中舉,其他人都汲汲奔走於留在京都,他卻捲上鋪蓋去做最苦的地方官。從最小的職位起步,蓬頭垢面地在農村調研,創下十天跑遍十四個鄉的強大記錄。跑完後風風火火幹活,多少又窮又苦的地方,竟都叫他治得豐衣足食。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這樣執著又吃苦的王安石自然很受大佬器重,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對王安石的才華十分欣賞,寫詩稱讚: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翰林”意指李白,“吏部”指韓愈,把王安石的才華與李韓並列。只憑“文宗”歐陽修的這句話,王安石就可輕易享譽北宋文壇。可王安石似乎並不領情,他認為大佬錯估了他的志向,和詩一首表明志向:

欲傳道義心猶在,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

王安石以詩言志,坦率地表明自己要學孟子經世治國的志向,而不是要成為李詩韓文那樣的文壇宗師。

春風得意 新桃換舊符

公元1042年,年僅21歲的王安石,榮登進士榜第四名。初入仕途,王安石的志向不是高官厚祿,而是

“矯世變俗”。

當時的北宋,表面繁華,但實際上已經積貧積弱。朝廷中的大臣們大多隻會紙上談兵,沒有一位實幹者能振興國邦。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王安石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沒有爭取留在中央,而是主動走向地方。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常州知府等官職。每個官職都以實幹為主,體恤民情,興利除弊,政績卓然。

朝廷曾多次邀請王安石到京城做官,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拒絕了。人人趨之如鶩的京官,在他眼中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他只是為了做事去做官,而不是為了名利去做官。

1058年,王安石進京述職,向皇帝上奏了一封長達萬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總結了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經歷和感悟,擺出了若干高高在上的京官們不可能察覺的令人擔憂的社會現實,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登飛來峰》

在基層十幾年,王安石為的是發現時代的弊病。那一年,他在鄞縣任滿,回家鄉臨川時路過杭州,寫下此篇。“浮雲”歷來都是狠角色,連李白也說“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但是王安石卻不怕,他自認為自己已然洞悉一切,只待一場風,吹散籠罩已久的浮雲。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只可惜,他的改革建議沒有引起皇帝注意,萬言書石沉大海。

王安石十幾年如一日紮根基層,自討苦吃,政績卓著。名氣一年賽一年看漲,官不大,卻成了大宋朝野皆知的好乾部。

朝廷不停的徵召他,他不停的婉拒。他在地方實踐自己變法的理念、蟄伏、磨礪和等待。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王安石在等待機會,等待可以讓他實現心中宏圖大志的一個平臺。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46歲的王安石迎來了人生中的伯樂。

當時的大宋,中央財政睏乏,邊關群狼環伺,大宋缺的,是一柄新發於硎的利劍。

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漢景帝遇到晁錯一樣,宋神宗在想富國強兵、洗刷國恥的時候,遇到了一心變法改變大宋積貧積弱局面的王安石。

一個是有著雄才壯志的少年君王,另一個是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賢臣,為著同一個目標,他們走到了一起。兩人見面後,王安石對宋神宗提出的問題,均給出了滿意的答案。

宋神宗堅信,王安石就是那個可以力挽狂瀾的人。他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第二年又任命他為宰相,讓他全面主持變法運動。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王安石信心滿滿,多年的能量一下爆發,立刻拿出了詳細而全面的變法措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青苗法、免役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一系列新法,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

每一條新法內容,都是王安石數十年思考的心血,直戳北宋的要害,以最簡單方法解決最複雜問題。

多年的宏願終於實現,一切都來得那麼自然。王安石的臉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激動和希望。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一路荊棘,一路等待,王安石濟世救民的初心終於等到了實現的“春風”,終於用“新桃”換下了千瘡百孔的“舊符”。

風起雲湧 孤木難支

“舊符”是被換下來了,然而王安石高興地太早了。他忘記了,福兮禍所伏,這張“新桃”的映象,恐怕是道“催命符”。

變法初期,確實成效顯著,國庫充盈,軍事實力明顯提高,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得以緩解。在與西夏的交戰中,大宋更是取得了“熙寧之役”的勝利,收復了大約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然而,由於變法完全顛覆了以往的政策,其內容涉及北宋各領域和階層,分食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又因一些措施操之過急或執行中“好經念歪”,變法運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阻力。

滿朝文武百官竟有半朝人反對。保守派火力全開,小時候砸缸、眼下只想敲裂“頑石”的司馬光激烈反對:“新法無異於設法爭民,其害甚於加賦”。在他的帶領下,保守派大臣紛紛上書,控訴變法的種種過失。

面對著洶湧的輿論浪潮,“拗相公”王安石顯出了“執拗”的本色,任滿朝敵人林立,卻是毫不猶豫的硬扛,喊出了“

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

”的誓言。

他以決絕的手段推動革新事業。為了踢開改革路上的絆腳石,他本著“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極端原則,一個月內就撤換了十四名御史。同時,不遺餘力地把支援改革的老臣和滿腔熱血的門生們推向前臺。在神宗皇帝的支援下,駕馭著改革航船艱難前行。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揮一揮衣袖,就讓反對派們去天邊的雲彩。為了變法,王安石樹敵無數。

然而,以一己之力單槍匹馬與反對派作戰,終究是孤木難支。新法推行五年後,也就是熙寧七年,天有大旱,有人繪製《流民圖》呈現皇上。圖上是皇宮裡的人從未見過的人間慘狀:有骨瘦如柴的老者、傷心哭泣的大漢、蓬頭垢面的村姑、吞吃垃圾的兒童……人人形如惡鬼。

一時間,有圖有真相,宋神宗被深深刺激到了,長吁短嘆,坐立不安,通宵不眠。

兩宮太后更是指責“安石亂天下”,皇帝有負社稷。

保守派大臣藉機生事,將地震、瘟疫、災害等說成是上天示警,指責王安石擾亂朝政,使得天怒人怨。

從上到下,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終於使宋神宗動搖了。

來自朝堂頂端的懷疑,使本就處在輿論風暴中的王安石直接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知道,失去了皇帝的支援,自己的改革大業將功虧一簣。

終於,神宗迫於壓力,王安石被罷相,又回到了江寧知府的位子上。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京口與瓜洲之間僅隔一水,卻又顯得那麼遠。鐘山與他只隔著山,但又有“數重山”之遠。春風又吹綠江南水岸,似乎還有希望,可是他又要因此遠離家鄉。短短的28個字,寫盡了王安石對政治前途的期待,對自由生活的不捨,這是王安石鮮有的猶豫和徘徊。

他一直孤注一擲地變法圖強,可如今,竟有那麼多人流離失所。至此,好像昔日一心如鐵的王安石也有些動搖了。

一年後,王安石復相。但時過境遷,政敵抱團詆譭,百姓誤解抗拒,同道紛紛離去,君王猶豫疑慮,使得變法層層受阻。再加上兒子突然病逝,王安石感到心力交瘁,孤掌難鳴。兩年不到,便再次辭去相位。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颱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閣!可惜風流總閒卻!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千秋歲》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政治失意,失子打擊,王安石累了。在夢與酒之間,他開始嚮往一種“數間茅屋閒臨水,窄衫短帽垂楊裡”的生活。

凌寒獨自開

成,則是社稷之功;敗,則以身作祭。

哲宗即位,司馬光掌政,新法徹底被廢除。王安石背上所有的罪名,一言不發,黯然離場。

夕陽西下,滾滾江潮,漁舟唱晚,時代已不屬於他。

若說不沮喪、不忿懣、不在意,那是假話。前半生,他追求銳意革新,所有的抱負和才華,都只想有一番作為。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桂枝香》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這愛恨交織,功敗身退的複雜情緒可見一斑。

離開了是是非非的朝堂,王安石在金陵城外的一個荒僻地段修蓋了幾間房屋,種植了一些樹木,稍稍整理成“家”的樣子。

住所被稱為“半山園”,並不雄偉壯觀,僅供遮風擋雨之用,沒有垣牆,沒有鄰居。

取名“半山”,大概是他對於一生最精簡的概括,成一半,毀一半,是謂半山。

政治生命已逝,僅剩肉體軀殼。但到底要活下去,精神不能垮,從小諸子百家無書不讀的他保持了達觀豁朗的人生態度。儒佛思想合融,遊走山水,求田問舍,尋寺仿僧,閒坐閒眠,身歸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再佐以詩文,心內鬱結揮之餘外。

朝堂上再無據理力爭寸步不讓的“拗相公”,山間常常出現一位騎驢看花的老者。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此生無悔

遠離朝堂不是所有人都將他遺忘。

有一個人,與他亦敵亦友,在政治上背道而馳,官場上爭鋒相對,但在文學上,卻又心心相惜。

這個人是大文豪蘇軾。這一年,蘇軾被貶黃州,路過金陵,去拜訪已被罷相八年的王安石。

王安石很激動,七月流火,騎著毛驢親迎。因政治紛爭,一別十餘年的二人都是滿面風霜。

兩個從前站在對立面的人,一個作為退職宰相,歷經宦海風雲閒居金陵;一個從九死一生的烏臺詩案脫險,嚐盡了一貶再貶的種種人生況味。

兩人重聚,發現彼此都是直臣賢士,人間傑才,相逢一笑泯恩仇。

蘇軾記得,烏臺詩案連舊黨都在觀望時,是遠離朝堂的王安石上書皇帝“豈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王安石懂得,舊黨上位對新法全盤否定時,覺得新法也有可取之處的蘇軾冒著仕途再添坎坷的風險,又沒有選擇主流意見。

一個月後,蘇軾臨走之前,送給王安石一首詩: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千百年來,他是最有爭議的宰相,也是最無可爭議的君子

能和蘇軾釋然相處,於王安石是寬慰的。

兩年後,王安石去世,享年66歲。

閉眼告別人世,王安石的心裡可否有悔意?如果不變法,他的人生會不會相對坦蕩?不知道。

但若讓他選擇退避、平庸、隨波逐流,於大事視若無睹,他定然不願。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這是他的信仰,所有的抱負和才華,都只想有一番作為。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這是王安石瞭然無悔的人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