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房山長溝守護京郊清泉

由 人民網 發表于 旅遊2023-01-27
簡介”長溝林業站負責人李彬說,“鎮領導邀請市園林綠化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與基金小鎮進行幾次對接,使其邊界後退,作為生態緩衝區,從而更好地保護溼地

房山長溝溼地公園開放嗎

萬斛泉湧,滔滔汩汩,河岸蘆花簌簌,白茫茫隨風搖曳。有“京西南第一水鄉”之稱的房山長溝鎮,坐擁388。34公頃泉水溼地公園。眼下,公園透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即將摘掉戴了四年的“試點”之冕,成為全市唯一一個國家級泉水溼地公園。

12月15日,記者走進長溝鎮,跨過一座座橋樑,沿途湖光映山色、群鳥蕩清波。兩條蜿蜒曲折的泉水河穿境而過。難怪250年前,清朝乾隆皇帝拜謁西陵駐蹕長溝時,會發出“綠水彎環似水鄉”的感嘆。

這一碧萬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卻是另一番景象。“北泉水河,成人能輕鬆跨過去。緊挨著河岸是一處磚窯,周遭坑窪破敗。不遠處的大山遍佈石堆、灰坑。”北甘池村村民王樹江回憶。

靠山吃山的百姓,千百年來或採石謀業,或畜牧養殖。改革開放後,千軍萬馬齊採快挖,長溝“綠水彎環”的生態家底兒逐漸虧空。

時任東甘池村生產隊隊長的果樹著,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溝苦苦思尋:“為了生存,破壞了生態;破壞了生態,更難生存。這個‘死結’,如何能解?”

當時,長溝正在進行大規模水資源勘探。帶隊領導在田野高興地告訴果樹著:“你們這裡是富水區,地下有的是水。”勘探人員拿出一張地形圖向他解釋:“造山運動使太行山餘脈在這個地區形成兩道地下山樑,從西、北兩個方向匯來的地下水全部集中於此,山樑接近於地平面便上翻形成泉眼,永不枯竭。”勘探人員的話,讓果樹著深受啟發。他堅信靠“冒煙”的小工業,解決不了發展的大問題,他向村幹部提出建議:利用地理優勢,開發水資源,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就那麼點兒水,能‘憋’出來大湖?”“無工不富!建湖能掙幾個錢?”……果樹著的設想,引來一片反對聲,批評他痴人說夢。

直到2002年,果樹著擔任東甘池村村支部書記,再次向當時的鎮黨委提出這一建議。鎮黨委審慎研判,制定一條“以水為神,以綠為魂,天人合一,永續發展”的水域經濟戰略,決定帶領長溝人民走上“打造京西南第一水鄉”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山歌好唱難起頭。要實施“泉鄉戰略”,首先就得關停山區、丘陵全部採石場、礦井,清退泉水周邊所有魚塘。“這給鎮裡的財政收入帶來很大壓力,頭幾年,甚至連鍋都揭不開。”果樹著回憶。

儘管如此,鎮黨委“勒緊褲腰帶”,用幾年累積的資金,沿河清淤種柳,修堤築橋鋪路,開泉引水、育湖養綠;在山區,修復礦山、植樹造林;在丘陵地帶,退牧還山;世代挖山採石的村民,擔任起林地養護員、溼地管護員。

18年來,長溝鎮換了幾屆黨政班子,一張生態藍圖繪到底。河湖一天天變清變廣,山脈一點點變綠變美。截至目前,全鎮累計植樹70餘萬株,溼地總面積達到6261畝,人均擁有溼地面積160平方米。“北京首批重點小城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重點鎮”“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等一系列榮譽紛至沓來。

環境美了,榮譽多了,地產開發商、企業老闆也慕名而來。每屆書記都告誡班子成員:任何企業必須層層考量,只要是對泉水會造成汙染的,都一概拒絕。

“泉鄉戰略是一根接力棒。傳到誰的手上,既要接好棒,又要跑出彩。”鎮黨委書記劉金輝坦言,“對一個京郊小鎮而言,每放棄一個專案,就意味著稅收和就業的損失。2015年以前,長溝幾乎沒有企業。”

2015年,全國唯一以基金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特色小鎮——北京基金小鎮落戶長溝,為當地帶來新的生機。截至目前,已有1227家基金機構入駐,資產管理規模高達17906億元,累計實現稅收8。5億元。

與此同時,良好生態與經濟發展如何平衡,無時無刻不考驗當地政府的智慧。

“編制溼地公園規劃時,我們發現基金小鎮東側邊界線與公園西側緊挨著。”長溝林業站負責人李彬說,“鎮領導邀請市園林綠化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與基金小鎮進行幾次對接,使其邊界後退,作為生態緩衝區,從而更好地保護溼地。”

這樣的“博弈”還將不斷上演。“無論如何,一池清泉永遠不會變。”李彬堅定地說,“從2000年參加工作至今,我和溼地公園一樣經歷了幾任領導和幾屆班子,他們對這一池清泉的保護從來沒變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