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看歷史學做人——敢說真話的不受待見,拍馬屁的卻能平步青雲?

由 愛讀史書的包子 發表于 旅遊2023-01-21
簡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的自負專權有些不滿,只是感激他為自己擊退了遼人的進攻,因此一直隱忍不發,此時聽王欽若這麼一說,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自此開始疏遠寇準

房子旁邊有寺廟風水怎麼解

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敢說真話的大臣卻因為不受皇帝待見而被殺被貶,而又有很多隻知道阿諛逢迎,大拍馬屁的奸臣卻能受到重用。那麼問題來了,作為現實世界的我們,到底應該從古人那裡學到什麼呢?今天我們就拿一忠二奸三個人作為例子,看看他們的人生經歷。

看歷史學做人——敢說真話的不受待見,拍馬屁的卻能平步青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正是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年間,這一年的科舉考試,有四個人中了進士,他們之後都成為宰相,而其中最年輕的一位當時只有十九歲,他就是我們今天忠臣的主角——寇準。

說到寇準,大家肯定很熟悉,他最大的長處就是剛正不阿,敢於直言勸諫。有一次,寇準得到了入朝奏事的機會,因為大膽進諫、言辭激烈惹怒了太宗,太宗強忍著怒火拂袖而起,寇準卻毫不畏懼,拉著太宗的衣服,讓他再次坐下,奏事完畢後才退下。這要放在其他朝代,估計沒幾個皇帝能忍得住不殺了他。但寇準比較走運,遇到了宋太宗,雖然當時太宗也氣的不行,但事後卻對這位年輕的後生十分讚許,稱自己得到寇準,就像當年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而寇準既然得到了這樣的稱讚,就更加一發不可收拾了。

淳化二年(991年),天下大旱。古人迷信,總覺得自然災害就意味著上天對人間的懲罰,宋太宗於是藉此向大臣們諮詢時政的得失。其他人都支支吾吾,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只有寇準趁機說天象對應人間之事,如今天下大旱,是因為刑法有不公之處導致的。祖吉、王淮兩位官員犯了同樣的罪,祖吉被殺頭,而王淮卻只判了杖責,之後還重新被起用,就因為他是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這難道不是刑法不公嗎?太宗聽後大怒,立即將王沔召來責問,知道寇準說的都是實情後很是感慨,對他的剛正不阿、直言不諱十分欣賞,同時也覺得有這樣的人在身邊,就不怕有人會對自己有所隱瞞,於是立即升任寇準為同知樞密院事,成為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二把手。

當時,張遜是樞密院的一把手——知樞密院事,對一般人來說,聽領導的話肯定是在單位混得第一要則。但寇準本來就是個性格剛烈之人,加上又有皇帝撐腰,根本就不怎麼搭理張遜,遇到和自己看法不同時還經常發生爭吵,這讓張遜十分不滿,打算找個機會好好教訓一下這個年輕的後輩。

淳化四年(993年)的一天,寇準與同為樞密院二把手的溫仲舒騎馬同行,途中遇到狂民迎著馬頭大呼萬歲。張遜覺得機會來了,就指使自己的好友、判左金吾王賓將此事告知太宗,並誣陷寇準圖謀不軌。寇準被扣上這麼個殺頭的大帽子,自然怒不可遏,當著太宗的面與張遜大吵起來。太宗見這兩個人為了個人恩怨如此不顧朝廷顏面,就將二人同時罷職,寇準於是領到了一張去青州的車票,被貶到那裡當知州去了。

沒過多長時間,宋太宗就有些後悔了,他知道寇準是被人誣陷,情急之下有些過激之舉也情有可原,於是再次將他召回朝中。為了安慰寇準,太宗還給他升了官,讓他當了參知政事,成為副宰相。可是好景不長,寇準的臭脾氣又惹了禍。因為他年輕有活力,平日裡又很剛烈自負,宰相們都對他很是忌憚,很多朝政大事,包括官員的任免升降都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因此觸犯了不少人的利益。

至道二年(996年),廣東轉運使康戩寫奏章誣陷寇準,說朝廷大臣很多都是寇準引薦的,他們對寇準惟命是從,以致於寇準可以一手遮天,擾亂朝綱。宋太宗當然知道這些都是胡扯,但此時的他已經年老,再沒有之前願意接受忠言的勇氣,對寇準的容忍度也早已到了極限。於是就藉著這個機會將寇準罷職,外放鄧州,直到自己病死都沒有再召他回來。

之前,宋太宗曾向寇準詢問自己的幾個兒子誰有資格繼承皇位。寇準雖然性格怪癖,但人卻很聰明,他機智的回答說立皇儲之事,不能與婦人、宦官、近臣商議,只有皇上自己可以決定。太宗聽後大喜,最終下定決心立壽王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宋真宗。有了這層關係,真宗在即位後對寇準很是感激,同時考慮到他的名氣很大,於是將他召回京城擔任權知開封府,也就是代理開封市長。

看歷史學做人——敢說真話的不受待見,拍馬屁的卻能平步青雲?

景德元年(1004年),北方的遼國大舉入侵,兵鋒直指京城。危急之下,翰林侍讀學士畢士安第一個上書提出關於選將、餉兵、理財等五項建議。真宗大喜,破格提拔畢士安為參知政事,負責主持邊防。但畢士安認為自己年紀大了,而且又體弱多病,於是極力舉薦寇準,稱他善斷大事、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如今國難當頭,正需要寇準這樣的人。真宗欣然同意,將畢士安、寇準同時升任宰相。在二人的極力勸說下,真宗御駕親征,宋軍因此士氣大振,在澶州城下大挫遼軍,最終促成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宋遼兩國從此和平共處。

“澶淵之盟”的簽訂使得剛過不惑之年的寇準威望達到頂峰,而身為首席宰相的畢士安又在不久病死,寇準得以升任首輔,受到真宗不同尋常的禮遇。在這樣的背景下,之前就敢於直言的寇準更加毫不掩飾自己剛烈耿直的性格,因此與朝中很多大臣關係很差,這些人對他十分嫉妒,王欽若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鹹平四年(1001年),王欽若就因為治理地方政績出眾而被升任參知政事。遼國大舉入侵之時,身為南方人的王欽若嚇得不行,極力建議真宗南下金陵躲避,當時就被寇準罵得不行,認為這是有損大宋尊嚴的懦弱之舉。宋遼講和後,寇準更是經常拿這個數落王欽若,王欽若羞愧難當,被迫辭職,自此對寇準恨之入骨。

一天朝會結束後,寇準先退下,宋真宗則站起身來目送著他遠去。王欽若看著真宗對待寇準如此謙卑,頓時妒火中燒,就說皇上你如此敬重寇準,不過是因為他主持簽訂了澶淵之盟,但皇上你不知道的是,澶淵之盟其實只是城下之盟,不值得稱道,寇準沒有理由因為這件事受到禮遇。並趁機誣陷寇準此舉並非真心為了社稷,只是以皇上的萬尊之體博取自己的功勞和名聲罷了,這也是後來“孤注一擲”這個成語的來源。

真宗本來就對寇準的自負專權有些不滿,只是感激他為自己擊退了遼人的進攻,因此一直隱忍不發,此時聽王欽若這麼一說,覺得還真是這麼回事,自此開始疏遠寇準。景德三年(1006年),在王欽若等人的共同構陷下,寇準被罷相,外放陝州。而沒有了寇準的掣肘,王欽若開始了他的大拍馬屁之路。在他的導演下,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迎接“天書”、大興祥瑞的鬧劇就此展開,宋真宗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王欽若也因此大受器重,順理成章的當了宰相。

此時,又一個奸臣——丁謂隆重登場。此人在王欽若大搞祥瑞的時候就一直是王欽若的副手。迎接天書、泰山封禪、祭祀汾陰這些大型祥瑞活動都是需要錢的,而當時身為財政部第一把手的丁謂就竭盡所能的幫著張羅資金,這些活動才得以順利進行,因此在王欽若升任宰相後,立下如此大功的丁謂也理所當然的當了參知政事。

人的慾望總是無止境的,丁謂也不例外,不甘人下的他一直覬覦著宰相之位。天禧三年(1019年),商州抓到一名道士家中藏有禁書,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死罪。而此人在被審問時供認與王欽若關係很好,自己還經常被王欽若召到家裡來搞迷信活動。這下好了,當了八年宰相的王欽若因為涉嫌串通道士圖謀不軌而被罷,外放杭州。據我推測,這很有可能就是丁謂一手策劃的,因為他是王欽若被罷的最大受益者。

王欽若雖然被罷,但丁謂知道自己資歷不夠,於是心生一計,上書請求召寇準入朝拜相,打算借他的威望輔佐自己。在他的舉薦下,已經五十八歲的寇準再次入朝擔任宰相。

看歷史學做人——敢說真話的不受待見,拍馬屁的卻能平步青雲?

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得了風疾,不能理事,皇后劉氏趁機把持朝政,急需朝中重臣的支援,當時已是樞密使的丁謂靠著拍馬屁的本事再次獲得劉後的賞識,兩人相互勾結,劉後靠著丁謂干涉朝政,而丁謂也靠著劉後大肆擅權,配合的天衣無縫。

這一切都被老寇準看在眼裡,作為一位正直的宰相,寇準對後宮干政自然十分不滿,於是密令自己的女婿、翰林學士楊億起草詔書,請太子監國,並打算援引楊億輔政。結果這事被劉後知曉,因此對寇準痛恨至極,在她和丁謂的安排下,寇準在兩個月內被接連貶官,從當朝宰相一下貶到了道州司馬。

就這樣還不算完。乾興元年(1022年),宋仁宗即位,劉後垂簾聽政,丁謂終於如願以償的當了宰相。在他的慫恿下,劉後將寇準再貶為只有七品的雷州司戶參軍,算是到了官員的最底層,而且還是去了偏遠的雷州半島。第二年,六十二歲的寇準在憂憤中死去,結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但他剛正不阿的精神卻流傳至今,成為北宋時期最有名的大臣之一。

當然,做壞事也沒有好下場。丁謂在當了宰相後大權獨攬,與內侍雷允恭勾結,連劉後都不放在眼裡。劉後是個權力慾極強的女人,想著自己好容易熬成太后,得以垂簾聽政,卻被丁謂這小子半道截了胡,這還了得?正好當時雷允恭為了撈錢,私自換了真宗的陵墓土地,結果這塊地土石各半,工程因此難以推進,眾人的議論越來越大,而丁謂卻為了庇護雷允恭,堅持用這塊地。

太后聞訊大怒,命宰相王曾負責審理此案,雷允恭最終因罪被殺,丁謂也被罷相,貶為崖州司戶參軍,落了個比寇準更悲慘的下場。所以說,出來混總歸是要還的,這話一點都不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