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一條鐵路見證川渝發展歷程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3-01-21
簡介大足郵亭鋪車站褪去昔日繁華乘上高鐵風馳電掣奔未來重慶日報記者 陳維燈7月1日15時13分,晚點13分鐘後,重慶南至內江的5612次列車緩緩駛入成渝鐵路大足火車站

老成渝鐵路什麼動工

一條鐵路見證川渝發展歷程

成渝高鐵綜合檢測列車經過大足。(攝於2015年11月25日)通訊員 張顯穎 攝/視覺重慶

核心提示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打破了四川盆地蜀道難的局面,把成都、重慶及沿線10多個城市串聯起來,帶動川渝兩地經濟、科技、民生等各方面發展,為今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搭建了最初的“骨架”。請看來自重慶市大足區、榮昌區和四川省內江市、資陽市的報道。

資陽

享受交通帶來的發展紅利

隨著軌道的延伸而不斷生長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高杲

7月1日上午,一趟滿載鋼鐵的貨運列車緩緩駛入資陽站,鋼鐵被起重機轉移到一旁的貨車上,這些貨將被送往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生產車間。

這一天,是成渝鐵路正式通車70週年的特殊日子。70年前,成渝鐵路為資陽開闢了對外開放的通道。70年後,成渝鐵路依舊為資陽的建設和發展不斷地忙碌著。

蜀人原鄉廣場、蜀人原鄉川菜……在資陽市區,隨處都可以看到“蜀人原鄉”的標語,但許多人不知道,“蜀人原鄉”的由來和成渝鐵路的修建有關。

1950年9月,成渝鐵路資陽段開始動工,修建過程中一些文物也陸續被發現。為保護文物,由重慶大學張聖奘奉命牽頭組成10多人的工作小組,負責調查和保護鐵路沿線文物。1951年3月,張聖奘在當時的黃鱔溪(現九曲河)鐵路橋一號橋墩基坑發現了一塊古人類化石,這就是距今有3萬多年的“資陽人”頭骨化石。

“‘資陽人’頭骨化石為宣傳推廣資陽曆史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資陽市雁江區文聯調研員孟基林表示,正是這一發現,讓資陽有了“蜀人原鄉”的美譽。

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是資陽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從1966年建廠至今,它帶動著當地機車產業發展。“無論是生產機車,還是汽車配件,鋼鐵都是重要的生產原料。”中車資陽機車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的生產依託著成渝鐵路的貨運能力。

鐵路的開通,還帶動著資陽沿線區域商貿的發展。臨江鎮以盛產豆瓣而出名。上世紀八十年代,每當火車停靠此站,不少遊客便蜂擁而下購買豆瓣,臨江豆瓣也一度成為資陽的一張名片。

資陽站貨運值班員戴勇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鐵路最繁忙的時候。“火車把外面的棉花、糧食、鋼鐵運進來,又把本地的紅苕、柑橘運出去,最忙的時候,一個人一天就要負責一節車皮的貨,裝滿的話有60噸重。”

客運也十分繁忙,1985年,資陽市境內鐵路運輸客運量合計249。48萬人次,其中資陽縣109。48萬人次。

隨著成渝公路、成渝高鐵的相繼通車,成渝鐵路的客運功能逐漸被替代,但它依然以自己的方式,服務於資陽這座城市的日常運轉。

“僅去年,運達的鋼鐵量就有1909車,共計100778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2。47%、41。42%。”戴勇說,如今,成渝鐵路依舊為資陽的運務做著重要貢獻,往來的礦產、建築材料、農產品等仍絡繹不絕。

資陽北站是成渝高鐵線上的站點,從這裡乘坐高鐵,最快22分鐘“飆攏”成都,57分鐘到重慶。同時,它也將成為軌道交通資陽線的起點,作為全省首條跨市域城際軌道交通,軌道交通資陽線的建設標誌著成資同城化邁入“軌道同城”新階段。

“資陽是伴隨著軌道的發展而不斷生長的城市。”資陽市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從成渝鐵路、成渝高速鐵路,再到建設中的軌道交通資陽線、成渝中線、成達萬、成自宜高鐵等,資陽始終享受著交通帶來的發展紅利,“一大批優質企業因為便利的交通條件,選擇落戶資陽。”

內江

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加快推進

老站點貨場改造獲新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志浩

6月30日,內江東興區平坦鎮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專案現場一片忙碌。一週前,專案控制性工程——聯合水庫大橋連續剛構橋面全幅合龍。專案通車後,將新增一個川渝省際出口,內江到重慶大足的駕車時長將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1小時。

從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到新建的內大高速,內江連線川渝的動脈通道不斷織密。內江正加快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門戶樞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內江市交通運輸局,一張示意圖展示了途經內江的高速公路線路,密集的線路連線成都、重慶等周邊地區,反映出內江的交通區位優勢。

“包括內大高速在內,內江已有、在建和規劃的專案中,有6條連線川渝的高速。”內江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陳代兵介紹,內江規劃高速公路密度約12。5公里/百平方公里,內聯外暢的路網更加完善。

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的加快推進,也讓成渝鐵路的老站點獲得新生。資中站站長吳曉軍這幾天手頭的電話不停響起,商量的事情大多都是圍繞同一個主題:貨場改造。

“改造源自於剛上新的國際物流業務。”吳曉軍介紹,今年4月底,滿載家用電器、日用百貨等貨物的中歐班列(成渝)甜城號從這裡首發向北駛往歐洲。

這一班列和此前內江開通的“蓉歐+”東盟國際班列相結合,讓內江打通了連線歐亞和東盟的南北雙向國際大通道。

內江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內江將推動發展多式聯運,未來包括成渝乃至西南等地的貨物都可以從內江進入國際物流大通道。

借力立體開放的通道格局,承接物流產業的載體正在不斷完善。在內江新區,內江國際物流港正在推動內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的申建。“今年我們重點推進建立跨境電商、國際貨運等產業鏈招商機制,推動現代物流產業發展。”內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焰表示。

開放的格局助推產業的發展。

6月30日,年產1080萬片的功率半導體模組陶瓷基板專案在內江經開區開工,這一專案的產品將廣泛用於新能源汽車、智慧機械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

“專案建成後,有望填補國內高階功率半導體陶瓷基板技術空白。”內江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李勇均介紹,專案將推動內江電子資訊產業高精尖產品的研發製造。

距開工儀式現場8公里處,內江電子資訊產業園內,四川明泰微電子產業園的微電子產品陸續從園區裝車出發,為成渝等地的下游企業製作顯示屏提供配套。

融入川渝萬億電子資訊產業叢集,內江從原有中低端領域向高階攀升,逐步形成了以液晶顯示模組、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等為主的電子資訊產業鏈條,企業集聚發展的態勢更加明顯。內江市經信局的資料顯示,今年1至4月,內江規上電子資訊企業實現產值22。4億元,同比增長29%。

蓬勃發展的產業,也為城市注入活力。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服務外包企業在內江佈局企業的西南中心專案。包括邁睿中國西南區總部、大宇宙中國西南區域中心專案在內,內江軟體與資訊科技服務外包產業園先後引進企業21戶。

榮昌

煤礦變身綜合性現代物流園

構建高效多式聯運體系

重慶日報記者 左黎韻

6月30日上午,一列滿載東北大米的列車,經廣順場站緩緩駛入榮昌重慶能投川南渝西物流園。這些貨物轉運到貨車上,再奔向附近的商場。

榮昌位於重慶最西端,與四川瀘州、內江、資陽接壤,地處成渝地區的“黃金聯結點”。“成渝鐵路的開通,對優質資源向榮昌集聚,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榮昌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鐵路交通的帶動下,榮昌這個不靠江、不臨海的內陸城市,正逐步實現“空、鐵、公、水”立體多式聯運體系,成為川渝合作的“橋頭堡”。

川南渝西物流園的前身,是重慶五大礦務局之一的永榮礦務局。重慶能投物流公司副總經理楊勇告訴記者,當年鼎盛期,榮昌僅礦務局下面大大小小的煤礦企業就有七八個,每年經成渝鐵路運輸出去的煤炭超百萬噸,有力支援了國家建設。

從2012年起,榮昌區大力探索產業結構調整之路,逐步形成以農牧高新、電子資訊、消費品、生物醫藥等為主的現代產業叢集。

在此背景下,已改製為重慶永榮礦業有限公司經過專業化重組,成立了重慶能投物流有限公司,並依託自有鐵路專用線,建立起集倉儲、裝卸、物流、商貿於一體的現代物流園。

隨著榮昌產業結構的調整,物流園發貨的種類已從煤炭單品豐富為建材、糧食、瓷器20餘個品類。具備了100萬噸煤炭、100萬噸糧食、100萬噸建材的年作業能力。資料顯示,今年1—5月,物流園完成鐵路大宗物資卸裝量80。3萬噸。

每天中午12點16分,都會有一列從內江出發的5611/5612次綠皮老火車緩慢停靠在成渝鐵路廣順場站。“這是成渝線上最後保留的一對綠皮列車,乘客多是觀光的遊客。”列車員李勇說。

隨著高鐵的開通,客運慢車漸漸退出成渝鐵路,貨物運輸成為了廣順場站的主要功能。據介紹,每天廣順場站接發的貨運列車大概有40餘趟,列車向東至重慶,向西至內江、成都等地。

事實上,目前,榮昌區也正以成渝鐵路為核心,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打造渝西川東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榮昌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成渝客專的開通、國際物流“金三角”加快共建,以及榮昌無水港、候機廳、海關點等重大專案的建成執行,榮昌正逐步打通東接沿江通道、南接西部陸海新通道、西接川藏通道、北接“渝新歐”“渝滿俄”通道的“四向通道”,銜接周邊機場、港口、鐵路樞紐,構建起便捷高效的多式聯運體系。

“促進了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各類資源要素加速向榮昌集聚。”該負責人強調。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季度招商引資專案集中籤約活動中,榮昌便成功攬金222。5億元,吸引到一批引領性、創新性、帶動性強的重點專案落戶。

未來,榮昌區還將充分發揮交通樞紐和多式聯運優勢,以大交通帶動大物流,做大做強生物醫藥、健康食品、電子資訊等優勢產業叢集,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大足

郵亭鋪車站褪去昔日繁華

乘上高鐵風馳電掣奔未來

重慶日報記者 陳維燈

7月1日15時13分,晚點13分鐘後,重慶南至內江的5612次列車緩緩駛入成渝鐵路大足火車站。

站臺上,由隆昌前來大足探親的楊金花俯下身、背起黑色的行囊,準備登車回鄉,“從小我就在這裡坐火車,40多年囉。”

聽著汽笛鳴響,看著火車燈光由遠及近,今年52歲的楊金花似乎又回到了火車站熙來攘往的歲月裡。那時,這裡還叫“郵亭鋪火車站”。

過去,上到重慶、下達成都,郵亭鋪是必經之驛站,自古為成渝交通咽喉。郵亭原為“郵停”,意為郵政信件等停留之地,史稱“郵亭鋪”“郵亭驛”。

“1950年成渝鐵路正式動工,第二年9月,火車就通到了郵亭,設郵亭鋪站。”大足區郵亭鎮黨委書記楊茂介紹,當時站裡只有兩股道,僅為修建成渝鐵路運送材料。“成渝鐵路線全線通車後,郵亭鋪站歸西南鐵路管理局重慶分局管轄,站線增至三股道,定為四等站,開始辦理客貨運業務。”

後來,郵亭鋪火車站的貨運專線增加到了4條。隨著成渝鐵路、大足至郵亭公路通車,再加上大足至安嶽、大足至銅梁、大足至永川、大足至榮昌等公路幹線連通,郵亭鋪火車站成為當時物資、旅客進出的咽喉之地,大足、安嶽、潼南、銅梁、合川等地分別在郵亭建有物資中轉儲備倉庫。

“火車站周圍那是鬧熱得很,逢3、6、9,我們都要坐火車從隆昌過來趕場。”楊金花的記憶裡,隨著郵亭鋪火車站客貨運輸量的增加,火車站周邊旅館、餐館、茶館、百貨商店等日益增多,“我們都要緊緊牽著媽、老漢的手,一不小心就擠丟了。”

《郵亭鎮志》如此記載當時的盛況:火車站趕場天熱鬧非凡,車水馬龍,人聲喧譁,各種食品、商品、家電、電器、工業品樣樣齊全,茶館、餐館生意興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不僅如此,依託郵亭鋪火車站,周邊逐年修建房屋,從三、四間草房起步,逐漸形成了面積達2。96平方公里的郵亭火車站社群。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大足石刻被開發,吸引了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和遊客前來。”楊茂介紹,由於當時公路運輸落後,觀光者大多是乘坐火車往來,使郵亭鋪火車站客貨運量大幅增加,成渝線上開行的7對旅客列車均在此處停靠。“到上世紀90年代,郵亭鋪火車站年傳送旅客超過了32萬人次。”

然而,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成渝高速公路通車,郵亭鋪火車站(1998年更名為大足火車站)客運量急劇下降,如今僅有重慶南往返內江的5612次/5611次一對慢車停靠。

“現在每年的客運也就千把人,但以煤炭、水泥、糧食等為主的貨運還基本保持。”楊茂介紹,如今大足火車站年到發貨物約40萬噸,依然承擔著周邊區域重要的貨運任務。

“4條線、8個貨運站臺,好多公司都在用。”神光(重慶)煤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煤炭洗選,煤炭及製品銷售等業務,其副總經理朱楠介紹,依託貨運專線,該公司年產值超過10億元。

“現在有高鐵了,來這裡坐火車的人就更少了。”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鐵開通運營,在郵亭設大足南站,到隆昌僅需14分鐘。不過,楊金花依然喜歡坐著慢車慢慢搖到隆昌,“5塊錢,一個半小時。便宜,我也不趕時間,慢點就慢點。”

列車緩緩啟動,車廂內,寥寥幾名乘客湊在一起聊天;窗外,成渝鐵路已歷經70年風雨,屬於大足火車站的熱鬧也已遠去;遠處,成渝高鐵正以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風馳電掣,駛過日益繁華的郵亭鎮,駛向未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