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由 國學歷史教堂 發表于 旅遊2023-01-15
簡介唐代華嚴宗的澄觀,根據(華嚴經》所提到的東北方清涼山和《文殊陀羅尼經》說到大振那(摩支那)國五頂山文殊住化的內容,進一步確定中國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

普陀山靈氣大嗎

佛家文化跟信徒無處不在,很多人在放假之餘、或是不得志時便向去向佛教中的菩薩還有神佛祈禱。然而我國之內就有著歷史非常悠久的佛家聖地。所以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現在就依次為大家介紹: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五臺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涼山。在山西五臺縣東北部。相傳為文殊善薩應化的道場方圓五百里,由一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如全土之臺,故稱五臺山。

五臺之,各有一峰名和寺院:東臺有望海峰望海寺,西臺有柱月峰法雷青,中臺有翠若峰演教寺,南臺有錦繡峰普濟寺,北臺有葉鬥峰靈隱寺。唐代華嚴宗的澄觀,根據(華嚴經》所提到的東北方清涼山和《文殊陀羅尼經》說到大振那(摩支那)國五頂山文殊住化的內容,進一步確定中國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

其後,宋張商英作《五臺山賦》),提到五臺山為文殊修行之地。有關文殊顯靈說法的傳說,流傳很廣。北魏時建有大孚寺、清涼寺和佛光寺。北齊時,五臺寺院增至200餘座。

隋文帝時,又於五個臺頂各建一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敕內侍張延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調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臺內有顯通寺、大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臺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

佛教傳說五臺山為文殊善薩顯靈說法之地,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至十五都舉行規模盛大的“大誓感會”(通稱六月大會)。中外佛教徒到此巡禮的絡不絕。唐德(664-665)中,有師子國(今斯里蘭卡)釋迦密多羅上五臺山朝禮文殊菩薩。

儀風元年(676)有北印度賓國僧佛陀波利到五臺山,後又回國取來《陀羅尼經),刻於經。五代時仍有印度僧人前住。日本著名的僧人靈先、圓仁、碉然等都曾到五臺山學習和巡禮。在國內,相傳北魏法聰在五臺北寺弘傳《四分律》。

唐代佛教各宗名德到此講學、著述者甚多。華嚴宗澄觀於此(華嚴經硫的),數命將其所住之寺改名為大華來寺(一說為武則天時改稱):天台宗志遠於大華嚴寺弘傳(摩詞止觀)。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晚唐神僧從論曾九次行腳五臺參訪善知識:密宗大師不空在五臺建金寺;淨土宗法照也曾於竹林寺盛倡五會念佛。後大華嚴寺、金閣寺、竹林寺(今僅存遺址)被稱為五臺三大名利。

普陀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稱補陀洛連。在浙江普陀縣。相傳為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唐以前傳有梅福等奇隱修道,故又名梅嶺山。據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鯿僧人來此,親睛觀音苦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聖地。

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尊(一作惠得)禮五臺山的觀音像,歸國時舟過普陀山遇風不能進,遂留像歸安開元寺(今稱“不肯去觀音院”)。

自北宋以還,該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眾雲集。元《補陀洛迦山傳》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於禪宗。明清三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餘庵堂與一百多處茅棚。

主要寺院有:(1)普濟寺。為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為真神師初住之寺,後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0)救建圓通寶殿並賜額。

清康照二十人年(1689)又教建佛殿,三十八年(1699重修大殿,期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神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廡200餘間,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土之主利。(2)法雨寺。明萬曆八年(1580)大智真融建立,名海潮庵。

二十二年(1594)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1606)又名護國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3)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清乾隆五十八年193)擴庵為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並稱為普三大寺。此外尚有洪複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三聖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雲庵、伴雲庵等。

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縣西南。相傳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因山勢透迤,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豔,故名峨眉山。據傳漢代即有佛寺。但據《峨眉山志》記載,峨眉之有佛寺,實以魏晉間僧肇所建黑水寺為最早。

晉代建普賢寺,當為山寺奉普賢菩薩之始。西域阿羅婆多尊者到峨眉,時在晉代。唐信宗時敕建水明華藏寺,重建中峰、中心、華嚴、萬年、黑水、靈巖六大寺。又以山多火,將寺改名為集雲、臥雲、歸雲、黑水、白水等以三雲二水而抑之。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後黑水寺被稱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並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六十二噸,供奉於白水寺(即今萬年寺)。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餘處,幾經興廢,現存較重要的有:(1)萬年寺。峨眉山最大寺廟。創建於晉,名普賢寺,唐改為白水寺,明改聖壽萬年寺。原有七殿,毀於火。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0修建成轉殿,清代又加修建分新、磚、毗盧三殿。

1946年大火,除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有殿宇兩座,系1953年重建。磚殿正中安置普賢菩薩銅像。(2)報國寺。明代初建,清代重修,為山麓最大的寺院,主要殿宇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經樓等。(3)伏虎寺。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以山形如虎蹲伏,故名。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為入山第一大寺。(4)善覺寺。原名降龍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5)清音閣。唐代名中心寺。閣下有接王亭,傳為康熙時山僧迎接御前侍衛奉命攜帶御物之處。(6)光相寺。在高峰金頂。相傳建於東漢,原名普光殿。歷代興廢不二。

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188)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廣一丈四尺五す,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賢大士銅像,四壁鑄出萬佛。銅殿與華藏寺均焚於火。

在銅殿遺址附近留有兩座銅塔。因峰頂原有銅殿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故名金頂。傳說在夜間可睹佛光及聖燈等奇蹟,為佛教徒朝拜峨眉最後目的地。此外,尚有洪棒坪、仙峰寺、洗象池等寺院多處。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九華山

九華山在安徽的青陽縣,相傳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本名九子山,唐朝李白至九子山時,見九峰如華,後來因之又名九華。唐代的中國佛教,正如日麗中天,東傳至日本、韓國,日、韓有不少僧人來中國求法,或學儒學、政治等。

那時韓國分為三個國家,即新羅、高句麗、百濟。有新羅王子發心出家,名地藏比丘,於唐太宗貞觀四年(630)來中國參學。最初隨處參訪,遊化數年,後至南中國的安徽省九華山,見深山中有盆地,即於此山結廬苦修,過了若干年,為地方士紳諸葛節遊山時所發現。

見此一和尚,住的是石洞茅棚,破鍋殘粒中摻有一些白土,生活異常清苦。詢知是新羅王子,遠來中國求法,諸葛長者深感未盡地主之誼,於是發心提倡,為地藏比丘修建寺院。九華山主姓閱家財甚富。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建寺必得請閔公佈施山地,閱公對地藏比丘也非常敬仰,問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裝所覆蓋地足矣。”“時地藏以神通力,袈裝一披,蓋盡九華,於是閱公將整個九華山地,全部佈施供養。閔公為地藏護法,其子也隨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為地藏的待者。現在所見的地藏菩薩像,兩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閔公父子。

寺院建成後,各方來參學者甚眾,新羅國也有不少人來親近供養。九華山高且深,寺眾增多,生活即發生問題,煮飯還要摻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細膩,俗稱觀音土),其清苦可想而知,故當時稱之為“枯槁眾”。

寺中大眾只是一心為求佛法,而完全放棄了物質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及大眾在九華山的影響甚大,後來新羅國王得悉,即派人送糧食供養。地藏比丘一直領導此精進苦行的道場,至唐開元二十六年(738)七月三十日涅案,世壽九十九歲。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大家都直覺到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ー了。特別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薩自有他特殊的因緣感應,才能得到民間一致的信仰。

國內最具靈氣的佛教四大名山就介紹到此,文化需要傳承,歷史值得尊重。我們雖然很難見到佛教中滿天的神佛和菩薩,但還是可以偶爾去一次他們曾經修煉的道場,感受下四大菩薩曾經坐練的地方。

最後想提醒大家,宗教自古跟文化無關,任何時候只要心中有佛,便會無懼妖魔。

國內朝聖一定要去佛教四大名山,乃四大菩薩的道場,具有極高靈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