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20年來未停止腳步

由 廣州日報 發表于 旅遊2023-01-11
簡介37歲的劉陽是研究圓明園的專家,至今尋覓圓明園流散文物已逾20年

圓明園是事業單位嗎

20年來未停止腳步

劉陽

20年來未停止腳步

劉陽發現石魚(劉陽提供)

更多精彩故事, 請掃二維碼。

37歲的劉陽是研究圓明園的專家,至今尋覓圓明園流散文物已逾20年。從15歲開始,劉陽就斷斷續續整理圓明園流散文物的資料,大學畢業後自費尋訪流散在國內外的圓明園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20歲出頭時,找到圓明園遺失了約80年的一對漢白玉石魚,並促成了石魚的無償回歸。

23歲時,他如願以償進入圓明園管理處工作。他說:“每一次當我邁進圓明園,內心還是有那種興奮的感覺,像回到家一樣親切,跟當年12歲第一次走進圓明園時的感覺並無二樣。別人可能無法想象,我到圓明園上班,就像一個孩子到了迪士尼一樣。”

從北京到外地,再到海外,20年來劉陽沒有停止過尋覓的腳步。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綺珊

劉陽做圓明園研究純屬偶然,甚至第一次走進圓明園的時間遠遠晚於其他北京孩子。12歲那年,小學畢業後閒來無事,劉陽一個人搭錯車誤打誤撞到了圓明園,“原本想去頤和園,結果到了圓明園”。

意外發現漢白玉石魚

裡面一個有關圓明園歷史的展覽打中了他的內心,就此使他的人生轉向了。從此,他迷上了圓明園,每隔一個月就坐公交車到圓明園的書攤淘書,只要是有關圓明園的新書,一定要收為己有。

然而,這座昔日皇家園林已改面容,書上提及的一些文物實際上流散在北京各處、全國各地以及海外。中學時期劉陽利用課餘時間,遍訪了北京各個圓明園文物收藏景點。“北京的全瞅完了,開始覺得不過癮。”

北京師範大學影視製作專業畢業以後,劉陽沒有找對口的工作,繼續邊打工邊自費尋訪流散在國內外的圓明園文物。2003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樣走街串巷,經過西單大秤鉤衚衕時,就在一個院子開門的瞬間無意瞥見了一對大石魚,但人家很快就把門關上了,不給看。

被吊起胃口的劉陽圍著這個院子轉了三個月,有一天大門徹底開啟,石魚完全坦露出來,一位老太太正在掃地,劉陽上前徵求了意見後開始拍照。但那時他卻完全沒有將之與圓明園文物掛上鉤。

一年半後,在寫一本圓明園的書時,劉陽突然翻到一張法國攝影師拍的這對石魚的特寫。他把自己一年半前在四合院裡拍的照片找出來一對照,沒想到正是圓明園流散在外的石魚。

這對漢白玉石魚原本位於圓明園大水法前,遺失在外已約80載。2007年,在北京舉行奧運會的大背景下,石魚迴歸圓明園,這是歷史上第三件無償回歸圓明園的文物。當年,適逢圓明園建園300週年,此事的意義還在於圓明園趁此機會啟動了“圓明園流散文物迴歸文物保護工程”。

進圓明園工作

劉陽出身普通家庭,2004年,23歲時他機緣巧合到了圓明園管理處工作。在他看來,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機遇。

那個時候,他也沒想到有一天會逆襲,一心只想到圓明園上班,“不開工資也來”。將近15年過去,他仍然認為當時遵循自己內心的這個選擇是最正確的。“當時沒有老婆孩子,作為北京孩子有吃有喝的,奔著圓明園就來了。”

他始終認為,一生最大的榮幸就是到圓明園工作。“其實我性格不好,北京孩子,外向,狂妄。入職不久在食堂打飯,排隊的時候跟旁邊的人聊了一下,那人對我說,你認識劉陽嗎?可要小心他。別人認為像我這樣的人,能在事業單位待3個月就是奇蹟,超越自我了,可是我待了快15年。”劉陽說。

在圓明園上班,搞研究並不是工作要求,完全出於業餘愛好,他每天下了班就自己寫東西。第二年,劉陽就出了一本圓明園的書。以個人名義出版有關圓明園研究的書,此前並沒有先例,後來又接連寫了幾本書。

赴國外搞研究

作為第一批網民,還是高中生的劉陽1998年就開始上網,網際網路在他面前展開了一個全球圓明園愛好者的大平臺,這一群體雖然不大,但他們都略知一二,構成了一個千絲萬縷的線索網,對他早期的研究幫助特別大。

因為很多資料都不在境內,每次劉陽都自費去境外尋找。這是最難的環節,他說:“對我來說,倫敦、巴黎總得找時間去,在博物館裡一泡泡一天。”

劉陽專攻老照片和流散文物的研究,但步履維艱,“常常無從下手,只能全世界一點點去搜集和積累,猶如大海撈針。即便現在,努力了十幾年的時間,我研究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他經常不得不花巨資從拍賣行買來百年老照片,至今他手頭上積攢了幾百張高畫質老照片,幾乎都是唯一的版本。他認為,照片是最好的證據。

年紀輕輕的劉陽現在是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對此,他說:“70歲以下的人才能當法人,而我們幾個副會長、理事都超過70歲,所以只能我兼任法人和副會長。”

在圓明園管理處工作近15年,在圓明園管理處工作給他的研究帶來別人難以企及的便利。

近些年,圓明園的考古挖掘工作一直在進行中。“我趕上了(好時候),總有一些圓明園的發現,引起我的興奮。見到那些文物時,我心裡想的是:‘老朋友,又見面了。’很多時候,可能否定了我自己,也可能否定已有的理論。”

適當復建有助於展示圓明園建築藝術文化

廣州日報:研究了二十餘年的圓明園文物,最大的收穫和心得是什麼?

劉陽: 當真正開始做圓明園研究的時候,我發現,全國人民對圓明園都感興趣,那是一個民族的福祉。我只是一個助力者,出書搞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普及圓明園真實的歷史文化,讓全民懂圓明園。

圓明園宛如一張包含巨大歷史文化的紙,如果大家都感興趣,圓明園這張紙才會更完整。瞭解圓明園對於中華民族來講絕對沒有壞處,曾經強大的王朝,如此輝煌的一座皇家園林,如何變成如今這個樣子?這值得我們思考。

廣州日報:對於圓明園復建的問題,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對此,您的建議是什麼?

劉陽:不主張大規模全面復建,5200畝圓明園重建也是不現實的,但適當地復建幾處重要的標誌性建築,對於展示圓明園建築藝術文化,是有幫助的。圓明園大牆就是後來修復的,正是有了大牆,才保全了圓明園的整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