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由 雲政談歷史 發表于 旅遊2023-01-07
簡介明代在邊疆強化中央集權,改革的首要步驟是模仿中央體制,建立土司制度,由土人治理土人,以穩定人心,鎮壓地方暴動

明朝土司是什麼官職

全文共1530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木府風雲》不僅展現了西南地區的秀麗風光,更展現出一種頗為神秘的“土司體制”。明嘉靖朝以前,土司也被稱為“土官”,

是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由朝廷委派。

到了明代,

“改土歸流”已成為中央加強西南、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措施,

其效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政治上的均衡。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元朝時期,中央就建立了一個專門對付少數民族的政權,

和明朝的土司差不多,

而且大部分的土司都是用官銜來稱呼的,土司的等級森嚴。

那麼,

明代是怎樣實行改革的?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平衡?

一、類比中心

明代政治體制偏重權力分散,

行政、軍事、監察等職能相應的組織結構也各有差異,

而西南、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則與中央的官僚體制相似,彼此配合,互相牽制。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在明代土司制度中,

土府、土州等都是管理地區,

負責管理社會事務,土司則要複雜得多,因為土司通常都是手握兵權,類似於唐代的地方節度使。

明代中葉實行的是土司體制,而土司體系中,

負責軍事的是都尉,

衛所裡的大多數都是土人,因此,這些官員也被稱為“土司”、“百戶”。

明代強化邊疆控制,首先要明確政治體制,土司在地方的權利主要集中在軍事上,

因為誰擁有軍隊,

誰就有權利。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二、土壤流動管理

雖然由土司代行中央巡撫,

可以有效避免邊境發生戰爭,

但由於地勢較高,中央對此仍是鞭長莫及,故而由土流共管成為歷史,成為中央集權的一個重要步驟。

土流共管首先要做的是安撫地方土司,畢竟沒有人願意將權利拱手相讓,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封官、賞賜、世襲。

土司在官職上還有晉升的機會,

有軍功,

有忠心,

有納貢,

有進貢,尤其是軍功,不過中央在任命的時候,也會充分考慮當地的民意。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既然要插上“流官”,就必須確保土司的地位穩定,而且招安平亂是朝廷承認的大功勞,可以用聲威來鎮壓那些試圖造反的人,那麼這些土司的權力就會在朝廷的支援下,

繼續擴張。

此外,

為確保官職的世襲,

朝廷在優待政策中引入“借職”。

土司官職可以由官職代代,這對平定地方土司、顯示朝廷的厚愛是有益的。

土司制度的完善,並不是朝堂上的人說了算,

而是日積月累的習慣。

為“幫助”土司管理,朝廷往往會派遣官員到邊疆,

但實際上權力並不大,

等同於中央派駐的監察使,

隨時向朝廷彙報。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三、土官本

雖然邊境的控制力有所增強,但安撫、懷柔等地方,卻是中央對邊境的一項重要政策。

從明初到嘉靖年間,

各地土官的任職和封爵都被收入《土官底簿》,這一資料對研究明代的土官制度和土官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土官底簿》中記載的最多的是土流共治,中原的州縣制度在邊境也有很大的發展,但任命的官員大多是土人,

而漢人則是負責監察和彙報。

但我們可以從文獻上看出,土流並治的想法很好,但因為民眾的數量太少,語言也不太好。

不管是默契還是假戲真做,對土人來說,最高的統治者還是自己的子民,而且朝廷也認可當地的意見,所以他們很樂意被冊封。

於明廷則成功地在各地安插“眼線”,強化邊境監管,並以皇權為封疆大吏,以穩固邊疆,

以鞏固邊疆。

大體上,雙方各有各的利益,把土司制度作為彼此遵守的法律。

明朝改土歸流,控制邊疆部族,雙方各取所需

明代在邊疆強化中央集權,改革的首要步驟是模仿中央體制,建立土司制度,由土人治理土人,以穩定人心,

鎮壓地方暴動。

但由於邊境沒有朝廷的官員,所以皇帝陛下一直擔心那裡的安全,

所以才會實行土地和土地的統一。

實行新體制的先決條件是保證土司的既得利益,

尊重當地民眾的意願,

包括官職晉升、向地方民眾請願任命官員,這都是朝廷為了安撫民眾和土司的手段。等一切準備就緒,朝廷就會每年派出一些官員,前往邊境。

由於奉行土人自治的宗旨,朝廷派出的官員實權不大,但實際上是個監察官,主要職責是觀察民眾,監督土司的行政,並及時上報朝廷。

這樣,

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管理體系就形成了,

並且可以持續不斷地發展。

參考文獻:《明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