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關鍵“三招”,脫貧勞動力端穩就業“飯碗”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2-12-30
簡介”樂山市沐川縣高筍鄉邊河村脫貧戶李多龍進入浙江諸暨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務工,包吃包住,第一個月領到了5000元工資

遂寧安居哪裡有賣批的

「本文來源:川觀新聞」

川觀新聞記者 文莎

“有活兒幹,心頭踏實多了。”樂山市沐川縣高筍鄉邊河村脫貧戶李多龍進入浙江諸暨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務工,包吃包住,第一個月領到了5000元工資。

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今年以來,我省緊抓勞務輸出、就近就業、技能培訓,用好送崗、穩崗、拓崗關鍵“三招”,脫貧勞動力就業完成225。5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2%。

送崗:政府帶動,民間帶頭

春節過後,53歲的李多龍再也沒有接到打磨廠的用工通知,一打聽才知道,那家打磨廠因經營不善倒閉了。丟掉“飯碗”,李多龍格外焦慮,“家裡種了幾畝李子,不管錢,養家餬口還得出去打工。”半年裡,他在工地搬過磚,在餐館洗過碗,“有一份穩定工作就好了!”

今年7月,李多龍走進2021年“諸暨·沐川”東西部勞務協作招聘會。“年齡太大了,恐怕沒人要。”逛了幾圈,李多龍準備離去。一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招聘人員主動向李多龍丟擲“橄欖枝”,“我們提供崗前培訓,包教包會,第一個保底工資5000元,熟練後收入計件,多勞多得。”李多龍決定出去闖一闖。今年9月初,經過崗前培訓,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了一名汽車零部件生產線上的澆鑄工。李多龍說,“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

民間務工帶頭人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廣州那邊有個工程,300元一天,包吃住,我們村裡10多個人一起過去,相互也有個照應。”這幾天,涼山州甘洛縣吉米鎮阿沙莫村脫貧戶的阿支麻瑪正收拾著行裝,準備踏上打工的路途了。

同村的古古古卡日,是阿支麻瑪一行人的外出務工的帶頭人。“雖然家裡老人小孩多,但是老婆也能幹,把家照顧的很好,我負責掙錢就行。”40多歲的古古古卡日是阿沙莫村最早一批外出謀生的人。五六年來,不識字的古古古卡日,普通話越說越流利,帶領著更多的脫貧戶外出就業。

關鍵“三招”,脫貧勞動力端穩就業“飯碗”

2021年“諸暨·沐川”東西部勞務協作招聘會現場。

穩崗:以工代賑,家門口掙錢

10月31日,遂寧市安居區常理鎮海龍村觀景平臺施工現場,脫貧戶肖體軍將一車車冒尖的建築垃圾轉運出去,一天能賺120元。

肖體軍參與的觀景平臺建設是海龍村以工代賑專案之一。海龍村支部書記熊建說,“我們考慮到,一些低收入人群有勞動能力,但是因家庭原因無法外出務工,就組建了工匠隊以工代賑,隊伍已經發展到百餘人,人均年增收5834元。我們前期規劃幾個以工代賑專案也將開展,用工方面都是優先考慮脫貧戶、易地搬遷戶,以及有勞動能力的特殊人群。”

之前,肖體軍一家主要靠低保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我也想外出打工,但是我愛人是殘疾人,哪裡走得開嘛。”加入工匠隊後,肖體軍幹得格外賣力,參與了通組道路修建、村級活動陣地修建等以工代賑專案,“不僅能補貼家用,還能照顧家人,一舉兩得。”

遂寧市鄉村振興局局長楊成平說,穩崗就業是鞏固脫貧成果重要抓手,當地今年8月出臺了16條措施,在農業農村基礎建設領域大力推廣以工代賑。“考慮到脫貧勞動力的文化、技能水平不高,我們在以工代賑專案稽核上做了嚴格規定: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報酬不低於當地同類工種平均水平。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的大齡脫貧勞動力、殘疾家庭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勞動力,透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今年以來,遂寧有3893人透過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發放崗位補貼1200餘萬元。

拓崗:提升技能,產業帶動就業

“還有幾天,公司就開業了,得勤練習。”在涼山州金陽縣天地壩鎮東山社群,易地扶貧搬遷戶黃額只爾覺西將成為一名“上班族”。

35歲的黃額只爾覺西,一家6口人,原來主要靠務農、養牛羊為生。從山上搬到山下,離土地遠了,黃額只爾覺西下定決心:學習一門技術,吃“技術飯”。兩個月前,社群要舉辦家政服務專題培訓班,他毫不遲疑地報了名。經過短期的培訓,黃額只爾覺西已經掌握了通下水道、維修電器等技能。

天地壩鎮副鎮長白堅說,這次“訂單式”培育技術能手,共招收了30名學員,15名錶現優異者,直接在家門口上崗。

在浙川東西部協作中,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與金陽縣結對。今年7月,在由鎮海國有公司與金陽東山社群集體經濟共同注資,在東山社群啟動家政服務專案,並引入第三方公司進行市場化運營管理。

“從浙江掛職到金陽,我發現,部分脫貧戶主觀能動性低,最大的原因就是缺技能。”金陽縣委常委、副縣長鬍宗瑋說,把公司開在安置點、把培訓班辦在安置點,脫貧戶不但學會了技能,還有了施展一技之長的平臺。

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還離不開產業的“吸引力”。

經過三四年時間的建設,位於涼山州越西縣大瑞鎮的越西縣現代農業(蘋果)產業園面積已達5600畝。每年7-11月,蘋果成熟的高峰期,園區每天的用工量約為200人,優先考慮當地脫貧戶。除了季節性用工,園區還提供400個穩定崗位,每個崗位可帶動人均年收益18000元。脫貧戶楊澤芝和丈夫石少雄都在蘋果園裡工作,以前一家四口“土裡刨食”,現在把土地流轉給了產業園,入園打工兩人每月能掙約4000元,還有逐年遞增的土地流轉費。空閒時,兩人還可以養雞鴨補貼家用。

“目前,園區一二期已經投產,年產量達220萬斤,三期投產後產量還將翻倍,用工量也將隨之增長。園區還將投資建設蘋果深加工工廠,進一步帶動脫貧勞動力就業。”園區副主任沙阿甲說。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絡電話028-86968276】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