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阿七頭的招牌,掛在朱家角周莊同裡烏鎮南潯西塘的大街上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12-27
簡介唯沿街老字號店面招牌尚需重新制作,時間緊,要求高,一時難覓制匾人,最後鎮旅遊公司託人找到在大觀園的阿七頭,他二話沒說,一口應承下來

西塘烏鎮南潯屬於江蘇嗎

阿七頭的招牌,掛在朱家角周莊同裡烏鎮南潯西塘的大街上

阿七頭本名陳尚俊,因兄妹中排行第七而得名,連他在幾個“生意”群裡的微信也用“阿七”亮相,他的出名全在於他雕刻的“牌匾”。

阿七頭住朱家角古鎮老街的盡頭,一間青磚白壁不大的作坊,突出的門簷帶點古意,“明清制匾坊”的招牌老遠就能看見。他是朱家角古鎮上無人不曉的制匾匠人、“招牌師傅”,經他手雕刻的各種招牌匾額,少說也有六、七百塊之多,這一刻就是二十多年,做招牌的人竟打響了自己的“招牌”,打出了名氣,美名遠揚,作品除本地以外,遍及周邊的各個江南古鎮,有的還遠涉重洋到日本。

阿七頭出生於鎮上一個工匠世家,今年65歲,敦厚身材,滿手老繭,說話“高八度”,中氣十足,很難想象他已是年逾花甲。清咸豐年間,祖上在老街開了爿“陳永興打桶店”,傳到他這一輩已有170年的歷史。他從小看著父親對著木頭量尺寸、撣墨斗、鋸、劈、刨、鑿,後來居然慢慢都一一學會了。高中畢業後,他仍興趣不減,不忘祖上工藝,毅然踏上社會,走家串戶,幫人做起了當時頗為流行的“三十六隻腳”傢俱。老天不負有心人,有一天,命運的機遇從天而降,他進入了大觀園當上一名園林牌匾、明清傢俱的維修工——這可是他多年求之不得的心儀工作。

2000年,古鎮旅遊剛起步,享有滬上明清第一街的北大街,黛瓦粉牆,紅柱飛簷都已“整修如舊”。唯沿街老字號店面招牌尚需重新制作,時間緊,要求高,一時難覓制匾人,最後鎮旅遊公司託人找到在大觀園的阿七頭,他二話沒說,一口應承下來。從設計排版到放大雕刻,油漆定位,不辭辛勞,加班加點,最後幾十塊惟妙惟肖、古樸典雅的匾牌終於完成。

從此阿七頭制匾一發不可收,日復一日地摸索探知,潛心研究,獨自與刻刀做伴,與板材對話。他常對人說:做招牌先要樹好自己的“招牌”。

做工精細,收費低廉,他打造的牌匾深受客戶青睞。不僅本鎮的“老字號”更換、“新開店”定製,連江南水鄉周圍一些古鎮如周莊、同裡、烏鎮、南潯、西塘、陶莊的商家,也紛紛慕名相繼趕到朱家角,請他製作店招匾額,頭幾年簡直忙得他不可開交,應接不暇,最高峰時平均每個星期做一塊。

說到制匾過程和工藝,歷經十幾年的摸爬滾打,阿七頭說起來一套一套:吃我們這碗飯,要“慢工出細活”,同時也要是個多面手,既要懂木工、油漆、雕刻,還要有一定的古文造詣。古匾選材最好選老杉木為佳,不易變形,放在室外更能經受得住日曬雨淋、酷暑嚴寒的考驗。再根據匾額將要掛的位置設計大小、字型間距以及字形。匾額字型確定後影印到木板上,拿到樣稿細細琢磨,逐字推敲,一刀刀地細心雕刻,深不得淺不得,每個字的筆鋒都要達到絲絲入扣,行雲流水,將傳統的工匠技術和書法線條完美結合,匾額的氣勢和韻味就全在此時的雕功中體現。最後刷清漆、刮膩子、打磨著色,反覆幾遍直到滿意為止。

五年前,阿七頭退休了,古匾製作也華麗轉身,從過去的業餘走向了專業,他在老街上掛起了青浦區第一家“陳永興明清制匾坊”。微信、網路、快遞,時髦的詞語最近頻頻從阿七頭的嘴裡蹦出,原來他建立了五六個微信群,以“明清制匾坊阿七”的頭像做起了網際網路生意,拿他的話來說,我們手藝人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潮流。

有了微信,阿七頭時不時地釋出一些“新鮮出爐”的牌匾實物照片、製作流水,以擴大影響招徠顧客,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網際網路的優勢。有的路過旅客,看他正在匾刻,很感興趣,就加了微信,有的在微信上看到資訊就主動和他聯絡。這不,前幾天在微信群裡一個無錫客戶,發來了兩張匾額原稿圖片,阿七頭製成後,拍實物發過去徵得客戶滿意後,最後又用快遞寄了過去,一筆生意就這樣遠端成交了。

這個春天,阿七頭有點忙,這邊剛做好西塘來定製的書法家林正義題的“留春草堂”匾額,那邊又接本鎮的“小阿妹粽子”,這裡剛掛上由老房樓板製成的“南山爺爺”招牌,那裡又有外文的“韓國炸雞”,忙得不亦樂乎。

牌匾今後的發展,關鍵是傳承人如何執著地堅守下去,手藝人也要做“守藝人”。說到近年手工牌匾受到一些機器製作的衝擊和影響時,阿七頭直言不諱:無論怎樣變化,這種傳統的牌匾還是不可替代的。手工牌匾的神韻、厚重、滄桑是機器難以模仿的,一些有文化底蘊要求的店鋪還是更傾向於手工製作的牌匾。

阿七頭最後也說出了自己的一絲擔憂,制匾行當恐怕今後將後繼無人,但老祖宗留下來的工藝可不能丟,期待有人能夠傳承這門手藝。

欄目主編:孔令君

本文作者:李克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