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旅遊2022-12-05
簡介祠堂的堂屋內供奉著文天祥塑像,塑像上方的匾額上寫著“古誼忠肝”四個大字,兩廂的楹聯為:正氣貫人寰,河嶽日星垂萬世

建祠堂合法嗎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嶽強

南宋出了兩位民族英雄,一位是抗金的岳飛,一位是抗元的文天祥。岳飛39歲遇害,文天祥47歲就義。他們都以年輕的生命,在青史上留下了一個沉甸甸的“忠”字。岳飛遇害21年後(公元1163年),宋孝宗即位,“莫須有”的千古奇冤得以平反昭雪。此時,距離文天祥出生還有73年。

那麼,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岳飛的形象是怎樣的呢?據《文山先生全集》及《湯陰縣誌》記載,岳飛曾孫嶽覿(dí)擔任處州慶元(今浙江省慶元縣)縣尉時,曾與文天祥書信往來。文天祥在寫給嶽覿的覆信中說:“惟中興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義與日月爭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報勳勞,克昌厥後,雖百世可知也。”可見,岳飛的忠義和氣節對文天祥影響深刻,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文天祥與北京也有交集,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有文天祥祠(文丞相祠),而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文天祥祠正門

土牢隸屬元代兵馬司

文天祥祠所在之處曾是元朝囚禁文天祥的兵馬司土牢所在地。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由當時的按察副史劉崧主持,在柴市順天府學右側(元朝兵馬司土牢舊址)建造了文天祥祠。明清時期,這裡是人們祭祀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地方。1979年,文天祥祠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經過整修後對外開放。2003年,依照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歷史照片及相關資料,恢復了原堂屋內的文天祥塑像、神龕、楹聯、匾額、供桌等。2013年,文天祥祠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坐北朝南的文天祥祠是一座由大門、過廳和堂屋組成的二進四合院,我在這座幽靜雅緻的院落裡遊走時,分明感受到一種浩然之氣。過廳的文天祥生平事蹟展,簡要介紹了這位生活於宋元交替之際,以匡扶社稷、改善民生為己任的愛國志士波瀾壯闊的一生。他自幼熟讀經史,仰慕忠烈,矢志報效國家。由於天資聰穎,他18歲考取舉人,21歲考取進士,是中國科舉史上罕見的青年才俊。南宋末年,文天祥登科入仕。當時,蒙古騎兵不斷南侵,危及都城臨安。在朝廷大臣中,董宋臣主張遷都,賈似道主張議和,而文天祥是堅定的主戰派。他起兵抗元,誓死抵抗元軍。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兵敗被俘後,被關押在元大都兵馬司土牢。

祠堂的堂屋內供奉著文天祥塑像,塑像上方的匾額上寫著“古誼忠肝”四個大字,兩廂的楹聯為:正氣貫人寰,河嶽日星垂萬世;明禋崇廟貌,丹心碧血照千秋。旁邊豎立著三塊石碑,字跡已模糊不清。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祠堂的堂屋

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文天祥離開囚禁他的兵馬司牢房,走向柴市刑場。一路上,他且行且歌,從容不迫。在刑場上,他留下絕筆: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然後,他向旁邊的人問清方向,朝南跪拜,與故國告別。

一棵棗樹的象徵意味

在文天祥祠,前院有三棵樹——松樹、柿子樹和丁香樹,後院也有三棵樹——棗樹、山楂樹和李子樹,而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那棵棗樹。樹身上有一塊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監製的紅色標牌,標明這是一棵一級古樹。樹下的灰色標牌介紹說,相傳,這是文天祥被囚禁期間親手栽種的,樹幹向南自然傾斜,象徵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心跡。我從旁邊拍攝這棵棗樹時,驚奇地發現,樹幹與地面之間所形成的那個角度,像一個人在深深鞠躬。也許因為逆光,鞠躬的姿態顯得凝重而神秘。這棵棗樹永遠指向南方,所以被稱作指南樹,如果真是文天祥親手栽種,樹齡已有七百多年。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指南樹

“指南樹”雖是後人的附會,但它曾陪伴文天祥思念故國。當年,在元大都的兵馬司牢房,忽必烈對文天祥給予了很高禮遇,因為他欣賞文天祥的忠烈氣節。這位雄才大略的元朝皇帝派大臣反覆勸降文天祥,並許以高官厚祿。但文天祥絲毫不為所動,還寫下數篇詩作,表達自己對南宋的赤膽忠心。後來,忽必烈親自勸降。他說:“如果你像忠於南宋那樣效忠於我,我就讓你當中書宰相。”文天祥回答:“我身為宋狀元宰相,宋亡,唯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說:“你要是不想當宰相,可以為樞密。”文天祥回答得更乾脆:“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在文天祥的詩作中,我最欣賞《過零丁洋》,而其中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每每使我動容。他所痛心疾首的“山河破碎”,大抵是這樣的情形: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襄陽城已被蒙古軍隊圍困五年。蒙古軍隊切斷襄、樊之間的水上聯絡,樊城陷落。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而在此之前,南宋苦心經營了10餘年,建立了非常堅固的襄樊防線。特別是漢江南岸的襄陽,東北兩面漢江為塹,西南又有象山為屏障。城牆高大,護城河寬闊,被稱為鐵打的襄陽。即便如此,依然沒有擋住敵軍的鐵騎。

襄陽失守後,南宋後門大開。忽必烈任命伯顏為統帥,率大軍沿江而下,直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守軍紛紛投降。公元1275年2月,賈似道率宋軍在丁家洲阻截元軍,一敗塗地。元軍所向披靡,迅速佔領建康、鎮江、常州、無錫等地。第二年,元軍攻克臨安,謝太后率趙顯投降,隨即被押送大都,南宋滅亡。兩年後,陸秀夫抱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亡,隨行的10餘萬軍民相繼跳海殉國,南宋的復國夢徹底破滅。

文天祥所效忠的山河破碎後,他心中的故國依然存在,就像那棵指南樹,他的心始終朝著故鄉。

情懷源自節義之邦

在文天祥祠前院東牆上,以瀟灑俊逸的字跡鐫刻著文天祥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那是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手筆。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前院東牆上鐫刻的《正氣歌》

這首文字優美、蕩氣迴腸的《正氣歌》,我上中學時背誦過。從那時起,文天祥就成了我心目中浩然正氣的化身。

文天祥原籍江西廬陵,那裡自古以來人傑地靈,素有“文章節義之邦”、“江西望郡”之稱。在文天祥生活的宋代及後來的明代和清代,廬陵學子習經史、應科舉之風甚盛,科舉入仕成為他們的畢生願望,而科舉考試是他們實現這一追求的唯一途徑。據史料記載,廬陵歷代狀元有21名,佔全省的近三分之一。歷代進士3000多人。“隔河兩宰相”、“一門六進士”、“百步兩尚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佈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故事,至今傳為佳話。故鄉的詩書節義氛圍,成為文天祥忠君報國思想生長的土壤。

21歲那年,文天祥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文章一萬多字,一氣呵成。宋理宗大悅,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考官王應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例作為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

公元1278年5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當囚船即將經過自己的母校——白鷺洲書院時,他仰天長嘆:“青山重回首,故人無復見。”行至泰和江面時,他留下了絕筆詩:“書生曾擁碧油幢,恥與群兒共豎降。漢節幾回登快閣,楚囚今度過澄江。丹心不改君臣誼,清淚難忘父母邦。惟有鄉人知我瘦,下帷絕粒坐篷窗。”兩年後,文天祥在柴市從容就義。

舊時兵馬司土牢,如今的文天祥祠,《正氣歌》在這裡誕生

文天祥祠正門內側

離開祠堂庭院時,我驀地看到院門上方赫然寫著四個碩大的金字——浩然之氣。這四個字與“文丞相祠”寫在同樣的位置,一內一外。也許這是一種提示,或者說是一種祈願——人生路漫漫,請帶上浩然之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