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江南福地 琴川風韻丨江蘇蘇州常熟:琴川——高山流水覓琴聲

由 媒體大搜索 發表于 旅遊2022-10-19
簡介當代常熟書畫名家陳炳彪書寫的《過海虞》七條從虞山發源的河流,原本只是橫穿古城的古琴川運河的支流,卻被常熟人引為城市格局的模型,在地方文化中又被重新建構

中國古琴之鄉在哪裡

走進江蘇省常熟市城市展示館,用目光丈量時間的長度,追隨著歷史的腳步我們會看到有這樣一幅古城圖——清代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常熟歷史城區圖。古城圖上高低起伏的脈絡彷彿就像時間在常熟這座古城上鐫刻下的皺紋,深刻且清晰,讓人清楚地感知常熟這座古城的滄海桑田。

江南福地 琴川風韻丨江蘇蘇州常熟:琴川——高山流水覓琴聲

清光緒常熟歷史城區圖

在明嘉靖年間,知縣王鈇率領民眾修復城牆5500米,有內外城壕,建城門七座,使得常熟形成了跨山而過的格局。從圖上看出,常熟城內有七條弦河,成平行狀自西向東流淌,像古琴的七根琴絃,故常熟有個素雅文藝的別稱——琴川。七條運河以虞山的山溪為源,分成七條支流,流向城東匯聚成琴川河,北過“通江橋”入通江河到長江,南過“通河橋”入琴湖、昆承湖。不過這“七絃”早在宋代就多數淤積不通,琴川七絃現僅存六絃河和七絃河,但其河道脈絡已然在如今的道路走向上打上了它們的烙印。

明代著名詩人沈玄就留下了《過海虞》這樣膾炙人口的詩,裡面“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形象地道出了常熟山水城融為一體的城市格局。

江南福地 琴川風韻丨江蘇蘇州常熟:琴川——高山流水覓琴聲

當代常熟書畫名家陳炳彪書寫的《過海虞》

七條從虞山發源的河流,原本只是橫穿古城的古琴川運河的支流,卻被常熟人引為城市格局的模型,在地方文化中又被重新建構。古琴冥冥之中與常熟就有了不解之緣,常熟人民對古琴寄有別樣的情致,儼然成為了常熟精神的象徵、文化的標誌。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是我國一件古老的彈撥樂器,也是中華民族器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古琴何以與常熟有如此淵源,這就要歸功於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了。

江南福地 琴川風韻丨江蘇蘇州常熟:琴川——高山流水覓琴聲

虞山琴派展示區

嚴天池,名瀓,字道澈,號天池。他自小酷愛操琴,在琴藝上師從名師承繼精華,合百家之長,創立了“清、微、淡、遠”的琴曲風格;組建了明萬曆年間第一個琴社——“琴川社”,創立了虞山琴派,主持編寫的《松弦館琴譜》是唯一一部收錄在清代《四庫全書》中的古代琴譜,被視為古音正宗,並提出了虞山派的理論綱領,改變了當時琴壇盛行以文對音的偏頗,提升了音聲本身的藝術感染力。自“虞山琴派”創立起始,琴界就有“人人自詡虞山,家家源說琴川”的說法,嚴天池更是被譽為“一代琴宗”,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江南福地 琴川風韻丨江蘇蘇州常熟:琴川——高山流水覓琴聲

虞山琴派古琴館保閒堂和《松弦館琴譜》中收錄的《良宵引》古琴減字譜

隨著時代的發展,常熟越發強調對虞山琴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1984年,常熟恢復成立虞山琴社,並相繼建立虞山少兒古琴社、虞山琴派藝術工作室、常熟古琴館等專業機構。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常熟“古琴之鄉”的稱號,2007年常熟再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命名“中國古琴江南保護基地”,是全國唯一古琴藝術國家級活態保護基地。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常熟命名為“世界非遺——古琴藝術重要保護區”。如今,常熟已逐漸構築完善了節、館、室、社、場“五位一體”保護傳承的格局,已逐漸成為中國古琴藝術保護和發展的重要基地。

江南福地 琴川風韻丨江蘇蘇州常熟:琴川——高山流水覓琴聲

《松弦館琴譜》和古琴

歷史車輪滾滾而過,琴川這座低調富有內涵的文化名城集從容淳樸、底蘊深厚於一身,執寫著千載常熟的城市源點,她成熟穩重、典雅素淨,在飛速發展的現代始終保有屬於自己的一抹顏色,也續寫著當代七溪的精神歸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檔案館 作者:朱麗葉 媒體選稿編輯:李俊鋒 (新媒體運營師、高階攝影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