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由 高能E蓓子 發表于 旅遊2022-10-18
簡介這個遊戲情景,發生在知乎新播出的談話節目《荒野會談》裡,而今年很流行的mbti測試,放在現實社交中,其實就是“定製理想朋友”的一個可行方法

為什麼標籤要對著手心

如果你

個可以自由

定製理想朋友的機會,你希望對方是怎樣的

可以是有錢、會做飯、

遊戲厲害這種指向實際技能的

,也可以是

善良、簡單、可愛這種

略虛但

能表達整體氣質的

特質。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個遊戲情景,發生在知乎新播出的談話節目《荒野會談》裡,而今年

很流行

mbti測試,

放在現實社交中,其實就是“定製理想朋友”的一個可行方法。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加密版的“定製理想朋友”

mbti測試,原本是一種心理學人格測試,又稱“16型人格測試”,測試者在完成93道迫選式測試題後,根據測試結果劃為外向或內向,實感或直覺,思維或情感,決斷或感知四個維度。

然後測試者再從每個維度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人格型別,將四種特質組合在一起,就是自己完整人格特質。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比如中國網友的測試中,最常見人格型別是INFJ,“忠誠”“堅定”“富有理想”;E姐自測的結果是ENTJ,外剛內柔的“霸道總裁”型。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有一樣的咩

這種像諜戰片里加密的程式碼,現在成了網際網路上的一種社交新方式,見面先報mbti,看看對方是什麼人格特質,指引著這屆年輕人按圖索驥交友。

之前

谷愛凌就提到自己是個“INTJ”,代表特徵是“理性”“獨立””關於自觀“,於是全網INTJ都陷入狂歡:

“我跟我的朋友谷愛凌是同一個人格!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mbti社交聽起來很新鮮,其實有點像我們喜歡見面先報

星座和上升星座

,或者先報職

業和年齡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之所以要啟用“加密模式”尋找同道中人,因為在這個“人均精分”的社會,許多人在日常社交中表現出來的自己,很可能是“不完整”的。

章若楠說自己是“牛雜”和“社懶”,在熟悉的環境裡,她可以在劇組同事面前劈叉,哼哼唧唧賴著“社懶”的朋友跟自己一起玩,但在盛大而陌生的社交場合,她又會渾身不自在,覺得自己分分鐘要“社死”。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於是她很容易給陌生人留下“不合群”和“裝X”的印象,收穫別人“漂亮是漂亮,性格不太好”的評價。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還有心理諮詢專家李松蔚,大家都以為心理諮詢專家必定是很擅長溝通,但李松蔚說,他才是個“真社恐”,曾經嚴重到影響正常生活。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他會在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生理不適,手心冒汗,心跳加速,

連話都說不清楚。

小時候大人聚餐,他永遠自己蹲在一邊看書;長大之後

去銀行或視窗辦事填表,被指出填錯了,他會痛苦萬分,因為他

沒辦法

諮詢別人

如何重填……

哪怕如今能在綜藝節目上侃侃而談了,

李松蔚覺得自己內心依然是從前那個社恐的小孩,幸好心理諮詢是一對一的交流,讓他避免了許多職場社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所以,

如果大家在見

面之初就直接報“mbti”,本質上就是在告訴對方,我大概是個

什麼樣的人,你不要對我有什麼錯誤的社交期待。

就像你不能指望一個天秤座的人幫你做選擇,一個entp的人不對著好朋友來點語言和動作上的販劍。

類似的,社牛、社恐、社雜(社牛和

社恐雜交)和社懶(懶得社交)等等社交標籤,也是這屆年輕人愛用的。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mbti最受歡迎的一點是,無論測試者屬於哪種人格,解釋都是積極和褒義的,每種人格都值得接納和欣賞,而社

牛社雜也一樣,僅僅是社交標籤,就像顏色

一樣,沒有任何時批判的成分。

當我告訴你,“不好意思我有一點社恐”,潛臺詞便是我不是裝X的人,我只是不擅長交際,咱倆之間可以不用發生無效社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說白了,大家現在喜歡在社交前給自己下標籤,為的不是標籤本身,而是標籤背後代表的:追求滿足自己,拒絕討好他人。

我們都希望別人瞭解自己之後,能尊重自己的主體性。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社交是分類,朋友是集合

荒野會談》一開始的那個“定製理想朋友”的遊戲,其實就是在完成了自我分類之後,

相似或者互補的型別裡選擇適合的朋友。

李雪琴選擇了“宇宙飛船”“金融大佬”“善良“三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詞。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章若楠只選了一個“爹媽感”,還說自己身邊關係比較好的朋友都比她大。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心理學答主李松蔚選擇了“簡單”,天天聽人聊心理的他,需要這樣無需揣測和分析的朋友。

搞法律的李浩源則選擇了遊戲帶飛和同理心,輔助低端局沒人權的痛無需解釋。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幾個人的選擇看下來,好似沒有什麼關係,但透過這些詞看本質,概括起來,無非

指向兩種固定型別的朋友。

一類是能給你提供情緒支援的同仇敵愾型朋友,他們能想你所想,罵你所罵,李雪琴自己就是這樣的朋友,朋友都不生氣,她可能還在上頭罵個不停。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種朋友就是不管遇到啥問題,先站在你這邊幫你宣洩情緒,無需言語安慰,但陪伴感一定到位。

至於“金融大佬”“遊戲帶飛”這些詞,指向的解決問題型朋友。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一種朋友他們在性格或者能力上有明顯優勢,或許不能和你一起辱罵渣男三天三夜,但能在渣男新歡前乾脆利落撕開渣男偽裝;不能陪你罵領導,但能幫你指出工作bug所在。

他們不一定能第一時間安撫你的情緒,但卻能幫你解決產生負面情緒的問題。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其實,無論是同仇敵愾型朋友,還是解決問題型朋友,都是

自己社交型別

的一面鏡子,

照出的是自己真實的性格和社交狀態。

節目裡嘉賓們的選擇詞條也能看出這一點。

章若楠選擇“爹媽感”,很大程度是受到她原生家庭的影響,她出生在浙江溫州農村,是家裡的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章若楠的爺爺奶奶特別重男輕女,她之前的名字叫“若男”,就是因為家裡人想要男孩。

弟弟出生後,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更多的偏愛,章若楠從小面對著家人們的偏心,如今也只會說一句“習慣了”。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偏愛“爹媽感”的好友,是她需要那種既能給她提供情緒支援又能解決問題的綜合型朋友。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而李雪琴強調善良和感情破裂後的體面,和她本身“社懶”的社交模式也是匹配的。

她不喜歡群體性的活動,超過六個人就會讓她感到不適,但她的職業又決定她需要在多人的社交場合活動,所以她更追求一種社交上的安全感。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個時候,一個“善良”的人,就會自發地吸引到她。

因為善良代表了這個人哪怕在兩人感情破裂之後,也不會傷害到她。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也是Z世代和李松蔚代表的80後的社交方式的不同。

李松蔚老師說,他小時候交社交都是稀裡糊塗的,還常常因為不愛社交被父母diss“這孩子不行”。

Z

世代

喜歡自我剖析,

仔細觀察,認真分類,他們更喜歡

待在一個社交舒適區裡選擇適合和自己社交的朋友,最終達到一種自洽的狀態。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荒野聊閒天,年輕人的抗emo大法

在李松蔚老師眼裡,Z世代的自洽還有一種表現,就是講起話來都跟辯論稿似的,一套套的邏輯論點輸出。《荒野會談》裡參來談話的年輕人便是如此。

第二期關於“合群還是保持獨立”的討論,尤其適合剛開學的大學生們看一下,初入新環境之後,無論有沒有快速融入集體都沒關係。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參加過《明日之子》的蔣先貴,在做樂隊之前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邊緣人”時光,但音樂讓他意識到,成為不了一個合群的人也沒關係。

席瑞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在大學時期靠辯論從身邊單一的集體裡跳出來。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他們的過來人經驗是,不必非得待在一個集體裡,“這個世界並不是你一定要去獻媚,才可以活下去的“。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也是我覺得《荒野會談》很神奇的一點,其實很多聊天的問題到最後,這群人也沒有給出什麼明確的答案,卻讓人感到了幾分治癒?

可能“荒野”本身就是帶有自然和原始的自由感的,就像現在大家都喜歡去露營,逃離城市和人群,會讓人更容易放鬆和開啟自己。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荒野會談》節目組的地方有多荒呢,有些地方直接手機沒有訊號,來錄節目的李松蔚為了給老婆發微信報平安,需要跟著導演組的車下山去“找訊號”。

蔣先貴第一次來錄節目,就因為訊號丟失導航出錯,直接開去了另外一個偏僻荒山。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正是這種徹徹底底的“荒野”,才讓嘉賓們鬆弛下來,也讓螢幕前的我們感受到一種可呼吸感。

另一個原因,是他們討論的大小話題,總是精準而清晰地切中年輕人的焦慮和困惑。

“你是社牛還是社雜”“交朋友最看重的特質是什麼”“會不會拒絕別人加自己微信”“有沒有過不想融入人群的時刻”…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這些問題,基本都來自知乎站內的原生問題,本身就已經被流量和使用者自動篩選過,有過數以千計的樣本回答,天然地就具有討論度。

所以一旦拿出來面向更大的人群,幾乎可以精準地打到這屆年輕人的關注和emo點,聊開了聊透了,自然而然就會給同樣有這些困惑的我們,帶來治癒。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最後一個原因,才是嘉賓答主們的坦誠分享。

你可以在這裡聽到章若楠講自己的社交糗事,直接跑到不認識的演員那裡,讓大家玩“好漢請抱拳”,也可以聽到蔣先貴和席瑞,分享自己過去在校園裡被“霸凌”的傷心經歷。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他們開啟自己,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思考,而真誠,永遠是打動人的。

所以,《荒野會談》能帶來其他談話節目很少有的治癒感,正是在於這鬆弛的氛圍、精準的問題和真誠的嘉賓們。

看一期節目就像和好朋友們一起擱荒野裡聊了一場閒天,無需你總結一二三,但很多問題自然地在心裡,有了適合自己的答案。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E姐結語

過去一提到談話類節目,總覺得是《十三邀》或者《圓桌派》那種知識分子專屬,要麼跪著聽要麼睡著聽,聊天的話題有接地氣的,但難免最後總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比起來《荒野會談》輕巧地就像是和朋友們抽個週末去露營順道聊了一下午天,話題不沉重但切身,這種做法就很知乎,像把站內的問題和答主變成了“影片版”,帶來了和文字全然不同的體驗。

最開始知道知乎要做綜藝節目的時候,還很好奇會做成什麼樣,看完片子覺得就該是這個樣,你能在節目裡看到文字平臺表達的細膩,和平臺以“知識”碰撞的社交邏輯。選嘉賓上也很有一套,不砸錢堆流量,湊大牌,三個男生有知識感和無害感,而且自己站方的答主永不缺席,知識點的輸出一定要鋪一個。

話題選擇也很妙,接下來還有關於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奇行種“槓精”,已經成為新型背鍋俠的“原生家庭”,最難就業季過去之後,職場老炮和新人都有一大堆話聊的“職業”…

平等但鬆弛的聊天,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現代年輕人的剛需和奢侈品,《荒野會談》像是一個新的出口,對生活感到迷茫和不耐時,不妨來節目和知乎問答區聊聊天吧。

見面先報mbti,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愛標籤?

現在的深夜話題是:

你是社牛\社恐\社懶\社雜?

來評論區說說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