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由 清諾晗history 發表于 旅遊2022-10-03
簡介實際上,張子容要比孟浩然想法更多一些,同為20出頭的年紀,張子容除了平日裡跟好友孟浩然詩文唱和之外,還抓緊時間閉門苦讀,擇機入仕

孟浩然的好友是誰

在中國人的記憶之中,《春曉》一詩是絕對是詩歌啟蒙的首選,而寫出這首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詩歌之人,正是

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孟浩然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盛唐之時,文人皆以出仕拜相為至高的理想,孟浩然也不例外。然而終其一生,孟浩然也是懷揣著他的“仕途夢”平淡地走完了自己“隱士”之旅,

可謂生不逢時,可哀可嘆

有人說,他除了久負詩名之外,在功名利祿方面沒有任何建樹,

堪稱大唐最失敗的詩人

但成功沒有固定的標準,孟浩然雖沒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他卻擁有著

最純粹、最高雅的友情。

身為富二代,歸隱之餘還是想要入仕

孟浩然出生於盛唐時期湖北襄陽的一個薄有恆產的書香世家,按現在的話說,一輩子吃穿不愁,

是個典型的富二代

他自幼在家熟讀經典鉅作、諸子列傳,年紀漸長則漫遊吳越,交友甚廣。《唐才子傳》中述,孟浩然曾與同鄉文人張子容隱居在鹿門山數年。

對此,我們不禁心生疑惑——好好的2個青年才俊,

為何不趁年華大好去周遊四方、追求功祿呢?

其實,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完全是受到了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盛唐之時,人們認為根本不存在那種純粹如仙人一般的隱者。

那些歸隱之人,是將自己姑且“裝扮”成隱士,在山水之間仰望待時,當權貴、帝王踏訪山林,尋求隱逸的高人雅士時,韜光養晦的隱士就會因得到貴人的賞識而入仕封官,這條路和參加科舉考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時稱“終南捷徑”

實際上,張子容要比孟浩然想法更多一些,同為20出頭的年紀,張子容除了平日裡跟好友孟浩然詩文唱和之外,還抓緊時間閉門苦讀,

擇機入仕。

公元713年,張子容不肯再在鄉野間空等,苦學多年的他拜別孟浩然,要去長安應試。

張子容

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才考中進士

,先是被派往江蘇武進當了一個縣尉,後因處事不力先被貶為晉陵尉,之後又被貶為樂城尉。

10餘年後,當孟浩然偶然間聽聞好友張子容被貶至樂城為官,

便興沖沖地前去探望

張子容得知故友孟浩然即將來訪,馬上驅車到離自己郡城約70裡的上浦館驛去迎候他。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這一年的除夕,孟浩然就是在樂城郡內的官邸度過的。兩個老朋友久別重逢,感慨良多,

他們徹夜秉燭,把酒言歡,共敘分別後二人各自的經歷和趣事

孟浩然在張子容那裡待了月餘,便藉口起了思鄉之情慾返鄉回家。深知孟浩然性情的張子容也沒有強留,

備了一份重禮

,為孟浩然準備好了船隻,兩個人還在碼頭即興互贈了送別詩,方才依依不捨地分別。

張子容雖然已入官場多年,但他卻

從未沾染官場拜高踩低的習氣

,面對昔日舊友、已經37歲還無官職在身的孟浩然,張子容依舊待其親密真誠、坦率有加,

足見二人友誼之純粹

,絕不會因兩人身份地位的差別或者是時間的流逝而產生變化。

後世稱孟浩然與張子容的關係為

生死交

從張子容那裡回到襄陽的3年後,孟浩然已經40歲了,苦等數十年,他依然沒有等到

前來山中尋訪自己、發掘自己才華的貴人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古人平均壽命只有50歲左右,對年及40歲的孟浩然來說,顯然不能再這樣蹉跎光陰,於是,孟浩然決定拋下清高,

改走科舉入仕之路

文采斐然、也得好友舉薦,孟浩然卻屢仕不入

在鹿門山中隱居多年,孟浩然不僅留下了許多著名的田園詩作,自在無憂的生活境遇還真將他

養出了一身的隱士範兒

隱居之餘,孟浩然也多次負劍外出遊歷,以自己的詩作當拜帖,結交下了不少詩酒摯友。

如李白、張說、韓思復等人,都由衷地將詩文卓著的孟浩然引為摯友,其中,狂放不羈的李白還是孟浩然的崇拜者,專門為孟浩然賦寫的名詩流傳至今的就有5篇之多,

而李白一生卻從未對他人如此相待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時年40歲的孟浩然初到長安,便被這紅塵中的氣象萬千深深震撼了。盛唐之下的長安城內

歌舞昇平、詩文雅集

,剛被調任回皇帝身邊供職沒多久的王維便在工作之餘召集了一些詩人在一塊兒雅聚,別看名揚萬里的田園派詩人孟浩然初到長安,同樣

也收到了王維的請帖

就這樣,兩位優秀的詩人於唱和吟詠間瞭解了彼此,後來兩人多次私下結伴仿古尋幽、切磋詩文,

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公元729年,首次參加科舉考試的孟浩然信心滿滿,以為自己會順利中榜,

實際卻名落孫山

孟浩然選擇留在長安,等待時機。孟浩然的好友、文臣張說及賀知章等人均在唐玄宗面前舉薦孟浩然,而唐玄宗卻始終沒有表態。

孟浩然的希望接連破滅,不免心生幽怨,提筆寫了一首

《歲暮歸南山》

,其中一句“不才明主棄”,很明顯是將自己不得志的原因一股腦推到了唐玄宗身上,

認為玄宗不識才、不知才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數月之後,好朋友王維突發奇想,弄了一個王宮通行證給孟浩然,讓他悄悄溜入皇宮,到自己的太樂丞辦公室來品茗談詩。

誰知如此湊巧,孟浩然茶還沒喝到嘴裡,唐玄宗就來找王維談論公事了。孟浩然嚇得匆匆躲進內室,

卻忘記了收起自己已經斟滿香茗的茶杯

玄宗甫一瞧,王維桌上兩杯茶盞依然冒著熱氣,便笑著問是王維否有客到訪。

王維只好俯身跪地,坦陳事實,說是故友孟浩然來訪。

玄宗笑笑,大度地請孟浩然出來談詩見面

,孟浩然趕快出來,拜見了玄宗。

玄宗親見孟浩然,要他吟詠一篇詩作出來聽聽,不知當時的孟浩然是不是因為慌亂,竟於自己的眾多佳作之中便拿出那首

《歲暮歸南山》出來吟詠

唐玄宗也是個詩文高手,當他聽到那句“不才明主棄”時,便心生不悅。

聽完整首詩後,玄宗狂怒地說:是你未能應舉上進,卻說是朕棄你不用,

為什麼要賴在朕的身上?

說罷,玄宗拂袖而去。

孟浩然一臉尷尬,身旁的好友王維也一語不發。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這本是在皇帝面前直薦自己的一個既難得又絕佳的契機,可惜,因為孟浩然選詩失敗而導致錯失良機。孟浩然長嘆一聲,

便整理行裝回到了襄陽

公元734年,孟浩然再次前往長安求仕,未果,便帶著失意返還家鄉。

他渴望入仕,卻始終走不出心中的那片世外桃源

孟浩然是個真性情的風流雅士,不然,

也不會讓盛唐狂放不羈第一人的李白由衷地傾慕和景仰。

公元735年,襄陽刺史韓朝宗因極為歎服孟浩然的才華,便邀約他一起趕赴長安,想擇機將孟浩然舉薦給朝中的同僚。

而臨行的當天,適逢李白到訪,灑脫重情的孟浩然自然要拿出好酒好菜,招待知己好友。

李白喝酒的功夫十分了得,

孟浩然就陪著暢飲

,兩個風流狂放之人一同飲酒,便完全拋卻了紅塵俗事。當有人提醒孟浩然趕快去赴韓朝宗之約時,孟浩然說:

酒興正酣,一切俗務容後再論!

這邊孟浩然於李白把盞痛飲、談詩論道,那廂愛才心切的韓朝宗莫名遭拒,十分尷尬,

生氣之餘便再也沒有理會孟浩然

當然,孟浩然一生之中還是過了一把為官的癮,而得到這個機會,還是要感謝他的另一位好友張九齡。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公元737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將好朋友孟浩然招致府邸,署其為從事,也就是

讓孟浩然做私人幕僚

孟浩然只做了1年的幕僚便又回到了家鄉,彼時,孟浩然已年近50了。

孟浩然透過這1年的經歷,想來一定是體會到了入仕之人的真切感受,應該說,這樣一場“官場”體驗之旅,

滿足了孟浩然的“為官癮”,

卻也讓他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並不適合官場,還是返家歸園樂得逍遙自在。

公元740年,李白再度造訪孟浩然,他看到的孟浩然,

已然是一位實至名歸的高士了

,於是李白再做一首《贈孟浩然》送予摯友,詩中那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恰如其分地描繪出了晚年歸隱於山水間的孟浩然那超脫飄逸的清朗氣韻。

可惜,半年後,孟浩然身染瘡疾,病情不輕,在家養病許久才稍有好轉。

而好友王昌齡則在自己由嶺南調任長安的途中路過了襄陽,想起許久未見的孟浩然,

便欣欣然到老友家造訪敘舊

孟浩然不改真誠待友的本色,馬上命人擺上一桌豐盛的酒菜,薈萃了當地的時鮮,

跟王昌齡暢快淋漓地吃喝起來

終其一生,也沒能正經當官的孟浩然,為何會收穫那麼多好友?

可是,孟浩然只顧著一時的暢快,卻忘記了自己大病初癒,瘡疾需要忌口之事。

大概是因為孟浩然沒有顧慮飲食禁忌,一把年紀還大吃大喝,第二天便又因身體不適而臥床抱病,

不久便病逝了

,終年51歲。

因孟浩然早有詩名,遂與盛唐時期的多位著名詩人交誼深厚,李白、王維、王之渙、賀知章、王昌齡等皆與孟浩然保持了長達一生的交情和友誼。

隨性灑脫的孟浩然雖然終其一生也沒能真正地踏入仕途,但他卻以自己的真誠和才華,

擁有著盛唐最好的友情和最令人羨慕的一眾摯友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