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由 河南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旅遊2022-09-26
簡介民國汜水縣誌內的玉門古渡老照片 石保定 翻拍2000年左右的玉門渡 石保定 攝“楊柳青青渡水人”玉門古渡最後的老船工王小毛已經82歲了,站在渡口邊濛濛秋雨中,他揚起嗓子喊了一段黃河號子:“太陽出來喲,紅又紅,三國出了個趙子龍,趙子龍呀真英雄

河南黃河渡口在哪裡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冬雲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深秋,寒雨,來到滎陽市汜水鎮口子村,踏訪黃河邊上的玉門古渡。

渡口處是片平坦廣場,水邊立有“玉門古渡”的石碑,岸邊孤零零的老柳下,兩條遊船一大一小,如魚,靜靜遊弋在水面上。

立於黃河岸邊,眼前這條最任性的河流在寬闊平原上恣意伸展,古老、神秘、豪雄,昔年的拍天濁浪而今平靜微瀾,但,氣勢不減。

渡口西有大伾山,東有廣武山,山體滿覆植被呈深秋的斑斕之色,古渡位於兩山夾峙大豁口內。古渡西側是清清汜水,由南向北緩緩注入黃河。藍碧色的水流與渾濁的黃河水交匯,界線分明。

西側大伾山高不足200米,沿狹窄的紅石臺階登上大伾山最高處的點將臺,眼前的黃河拐了一個大彎,拐彎處水面開闊如湖,水中隱現多塊灘地,上無植物生長,因為隨著河水漲落,這些灘地隨時會被淹沒。河中偏對岸處,有四萬餘畝河灘地,土地屬於汜水鎮,承包給種糧大戶耕作。

古時,玉門古渡以“黃河夕照”的美景著稱。深秋寒雨中,人們只能想象它的壯美:“只有絳紅的狂濤/長空下,站起又沉落/九萬面旌旗翻卷/九萬面鼙鼓雲鑼/一齊迴響在重重溝壑。”

眼前的玉門古渡,秋雨暗淡了它的色調,令它呈現出更細膩柔和的質感。曾經的它,“渡口風塵人不息,岸頭車馬日相催”,如今也已是“破釜投鞭成往事,幾聲漁笛到黃昏”。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玉門古渡示意圖

滎陽·汜水鎮·玉門渡

玉門古渡亦稱汜水渡,又叫禹門渡。渡口現在所立石碑記載:“玉門,西依大伾,東接廣武,兩山夾峙,有如門戶。汜水南來,青如碧玉,穿門而出,故名玉門。”

關於禹門渡、玉門渡之得名,民間傳說有另外的版本。相傳很久以前,現在渡口西邊大伾山與東邊廣武山連在一起,統稱為大伾山,黃河在山北,汜水在山南。夏禹奉命治水,他召集魚類水族在大伾山拱穿一洞,讓汜水從中洩出流入黃河,將這一帶變成了利於農耕的“滎澤”。後來黃河不斷南徙,汜水屢年沖刷,大伾山被衝成兩段,西邊那段還叫大伾山,東邊改叫廣武山,兩山間大豁口成了渡口,老百姓為紀念大禹叫它“禹門渡”,又因渡口是魚類水族所開,有人叫它“魚們拱洞”。又相傳漢王劉邦來此渡口問名,當地人答“魚們拱洞”,劉邦錯聽成“玉門古渡”,連聲說:“玉門古渡,好,好!”之後老百姓也叫它“玉門古渡”了。

在文獻中,玉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漢王跳,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馳宿修武。”

成皋故城,位於大伾山山頂上,地勢險要,現存有遺址,為省級文保單位。文獻印證了早在秦漢時期,玉門古渡已是重要交通樞紐了。

玉門古渡附近是虎牢關,一關一渡均屬於汜水鎮,相輔相成,戰爭時是軍事要衝,和平時是商業樞紐。一關一渡,極大影響著中原乃至中國歷史上許多事件或活動的程序和結局。

古代關與渡緊密關聯的情況,並非滎陽一地獨有。比如山西永濟一帶的蒲津渡與蒲津關,河南孟津的孟津古渡與孟津關,兩者功能疊加,更增其地理位置的險扼重要。

玉門渡與虎牢關,均隸屬於汜水鎮。它是滎陽市轄鎮,是千年古鎮。滎陽以東是黃河中下游平原,以西從成皋古城到函谷關,是峰谷交錯的豫西山區,如果說豫西山區是關中屏障,滎陽就是這一屏障的東大門。班固《漢書》記載,秦漢時期,從關中通往關東的陸路幹道,即是自函谷關到豫西山區,至滎陽分道,之後“東窮燕齊,南極吳楚”。

滎陽又地處關中、山東兩大經濟區域的交界地帶。自魏惠王開鑿鴻溝運河,將濟水與汝水、泗水、淮水連線起來,河淮間形成了巨大的水運交通網,滎陽,成了總綰這幾條河道的咽喉要地。

據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宋傑在《敖倉在秦漢時代的興衰》一文說,從滎陽沿黃河、濟水和鴻溝諸渠順流而下,能通往山東各地。不論水路旱路,滎陽都是當時關中、山東兩大經濟區域間商貿往來的交通樞紐。東漢桓寬在《鹽鐵論》中記載,西漢政治家桑弘羊稱滎陽為“居五諸侯之衢,跨街衝之路也”。

因滎陽地理位置的重要,令玉門古渡的重要性得以凸現。從軍事而論,古津曾戰事無數。從經濟而言,它曾“輻輳天下,富甲一方”。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玉門古渡全貌 石保定 攝

古渡·雄關

明代大詩人于謙有詩道:“清汜垂虹貫濁流,崤關虎踞瞰中州。山河不盡登臨興,兩袖清風獨倚樓。”關與渡,密不可分。

虎牢關在中國歷史上曾叱吒風雲,但若沒有玉門古渡的配合,其作用不會發揮到極致。

鄭州大學教授陳隆文在《鄭州歷史地理研究》中稱,虎牢關城有新舊兩址,舊關在黃河邊大伾山上,後因黃河河道南移,虎牢舊關崩塌於河底。現在看到的是虎牢新關遺址。明清,虎牢新關仍然“具有綰轂洛汴東西大道價值”,1908年隴海鐵路汴洛段開通,新關交通地位迅速衰落。

新虎牢關位於玉門古渡南側兩公里左右小廣場上,廣場周邊岡巒起伏,314省道從廣場西側高阜間蜿蜒西去。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宋建峰 攝

小廣場立有一通老碑,碑正面鐫刻“虎牢關”三個大字(右圖),勒石時間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這是僅存的虎牢關遺物。”汜水鎮鎮長李春梅說。

李春梅稱,虎牢關有3000多年曆史,號稱“中州之樞”,傳說是周穆王畜虎之地,有山川之險,是兵家必爭之地。

玉門古渡毗鄰虎牢關,自古為兵家垂青。武王伐紂,出鎬京,攻汜水關(即虎牢關),由此渡河直搗朝歌。漢劉邦自玉門北出,渡黃河克修武,夜收韓信軍,復振軍威;楚漢爭霸,曹咎自刎於汜水上;夏唐對決,竇軍大敗於汜水東;《清史稿》記載,太平天國北伐時,林鳳祥、李開芳“自汜水渡河,陷溫縣,犯懷慶”。自商周、楚漢直到元明清,玉門古渡鏖戰紛繁,時聞殺聲。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盟諸部會合於孟津,為避免與商軍過早接觸,他揮師東進,至汜水泛舟。河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新斌撰文稱,武王伐紂“至汜而泛”是目前文獻中有關汜水渡軍事活動的最早記載。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項羽圍攻成皋,劉邦大敗,他自玉門古渡北渡而逃,收回韓信指揮的大部隊後,又從白馬津(位於現在滑縣境內)南襲楚軍。據《史記》記載,酈食其給劉邦分析形勢,慷慨激昂地說:“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願足下急復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則天下知所歸矣。”“塞成皋之險”一語,玉門古渡的戰略作用不言而喻。

夏唐對決,是李世民為統一全國,和自稱“夏”帝的竇建德之間的戰事。兩軍在玉門古渡與虎牢關一帶對峙數月。陰曆五月很熱的一天,竇軍在汜水岸邊擺開陣勢,戰陣有20多里長,鼓譟吶喊了一上午欲與唐軍決戰,李世民一直據虎牢關不出,當他看到竇軍士兵有的倒地休息有的到河裡喝水,軍陣已亂時,李世民抓住戰機全線出擊,夏軍大敗,竇建德被生俘。

玉門古渡古今戰事無數,令明代杜汝亮慨嘆:“一河流出兩山開,西接黃河天上來。渡口風塵人不息,岸頭車馬日相催。英雄百戰身經地,神武千年業已灰。感嘆興亡成往事,玉門波逝幾曾回。”

車馬絡繹檣帆蔽日

玉門古渡有著重要的經濟地理價值。它既是連通南北的渡口,也是黃河上下航運的重要碼頭。和平時期,玉門古渡輻輳天下,故車馬絡繹,檣帆蔽日,貨暢其流,富甲一方。

古滎澤周邊交通發達,先秦時期有一定數量城邑分佈,據文獻記載有衡雍、垂隴、沙城、水城、宅陽城等數座。為玉門古渡的

商業往來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地理條件。

戰國後期,平首方足布成為這一時期最方便最實用的貨幣形式,廣泛流通於北方的周、韓、趙、魏、燕等地區,其面文多鑄有地名,據陳隆文《古滎澤考》記載,依據面文地名,屬於滎陽及周邊的貨幣有宅陽、四陽等四種。

宅陽布的流通跨越黃河南北兩岸,玉門古渡在宅陽布的流通以及黃河兩岸貿易往來中,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秦漢時期,距玉門古渡向東十餘公里敖山一帶,曾設有多個糧倉,統稱敖倉,是秦漢時期最大的國家糧倉。秦始皇時期即設敖倉“會天下粟,轉輸於此。”

敖倉設於此,是因滎陽優越的地理條件。鴻溝水系開通,連通了黃河下游和淮河一部分,關中幾個農業主產區的糧食,自黃河、濟水和鴻溝諸渠溯流而上匯聚於滎陽,再由滎陽轉輸。輸往北部地區要涉渡黃河,玉門古渡如此重要,距敖倉又如此之近,它在漕糧轉運中,難免不扮演重要角色。

“敖倉之粟”,也吸引著兵家的注意。楚漢戰爭中,酈食其反覆給劉邦講要“據敖倉之粟,”才有決勝可能。

玉門古渡有著悠久的商業運輸史,直至清末民初,渡口還常常停泊著幾十艘船隻,陝、甘等地的藥材棉花由此轉運。山西特產鐵鍋、犁鏵、藥材等由此南運,滎陽土特產由此北走。

隴海鐵路通車後,玉門古渡客貨運量劇減。據相關資料,1953年,河南省航運管理局設黃河中段渡口管理所汜水分所,管理六個小渡口,西起鞏縣(今鞏義)東至孤柏渡,有船隻49只。1957年,改稱汜水渡口管理所,有木船8只,年運貨17萬—18萬噸,客運量32884人次。1985年,管理所撤銷,兩岸村民自由渡運,渡口變成農閒時載客運貨、農忙時載人過河種田的重要孔道。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民國汜水縣誌內的玉門古渡老照片 石保定 翻拍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2000年左右的玉門渡 石保定 攝

“楊柳青青渡水人”

玉門古渡最後的老船工王小毛已經82歲了,站在渡口邊濛濛秋雨中,他揚起嗓子喊了一段黃河號子:“太陽出來喲,紅又紅,三國出了個趙子龍,趙子龍呀真英雄,八十三萬他獨擋,一杆槍能擋百萬將……”嗓音雄渾有力。

王小毛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河河面還寬到三四公里,六七月份“大浪起來時像房子那麼高”。渡口總有十來只船來來往往,大船長十米八米。口子村因為都是沙土地河灘地,不打糧食,村裡有百十來個人當船工。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口子村還有六七隻船,大船有七八丈長,是兩桅兩篷的帆船,要用12個船工。私人小木船因修理成本高,慢慢退出了。大船運石頭沙子,小船擺渡。村中有大片河灘地在河對岸,村民要過河種地,大家夥兒兌糧食給擺渡人,這樣過河就不拿錢了。

到了2000年前後,王小毛也六十多歲了,他發現渡口的船越來越少,都裝上了柴油發動機,用人也越來越少。遠近黃河大橋一座座架起,他“在渡口蹲一天也沒活兒”,王小毛結束了四五十年的船工生活,退休了。

王小毛對黃河有感情:“母親河,養活了好些窮苦人。上貨卸貨拉縴摸魚蝦,都能活人。打魚用一米多長的大抄子。當船工一天能掙三塊兩塊,買個燒餅才五分錢。”

當年行船有很多忌諱。王小毛說,不許說帆,烙餅也不許說翻個。他帶我們到了口子村的大王廟,大王廟紅牆綠瓦,坐南面北朝向黃河的方向。廟對面建有戲臺。廟外一通老碑佐證了這座廟始建於清乾隆時期。

“大王廟敬的是大王爺,他是治理黃河的功臣。船工裝貨起錨時給大王爺許願,順利抵碼頭時還願,給大王爺許的是羊,還願時就牽頭羊去。春節時也會去廟裡燒香。”王小毛說。

“明清時期黃河流域盛行河神崇拜,尤其是清代,上至帝王、治理河漕的官員,下至地方衙役、普通民眾,無不對河神爭相祭祀。這與河漕對於政權穩固和社會安定息息相關。滎陽一帶凡黃河邊的村子,幾乎都建有大王廟,原因就在於此。”河南省社科院歷史所副研究員徐春燕說。

從沿黃一帶普遍的河神信仰,再到口子村王小毛的個體生存經驗,無非是當年黃河“高浪奔崩捲白沙”“奔流怒走混輕清”。昔年黃河上,討生殊不易。

當下的玉門古渡以及古渡邊的口子村,已非昔日景象。汜水鎮三大支柱產業閥門製造、醫藥化工、消防器材發展迅猛。口子村山川風物旖旎多姿,正踐行著文旅融合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當下的玉門古渡,是優美閒逸的,如唐代大詩人王維所寫:“落華家家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當下的玉門古渡,也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如清代詩人張國元所寫:“草滿平疇水繞村,蘆花巷口正黃昏。笛聲咽斷櫓聲雜,逐浪船飛過玉門。”

連結:

玉門古渡位於滎陽市汜水鎮口子村,西有大伾山,東有廣武山,兩山對峙處有汜水緩緩北注黃河。古時此地是往返南北、連線東西的水陸交通要道,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其“黃河夕照”景觀壯美。

玉門古渡毗鄰虎牢關,虎牢關有3000多年曆史,號稱“中州之樞”,自古為兵家垂青。自商周楚漢直至元明清,玉門古渡與虎牢關鏖戰紛繁,時聞殺聲。

踏訪黃河古渡 感受歷史變遷丨滎陽:逐浪船飛過玉門

《河南日報》2020年10月23日17版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