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瘦西湖鳧莊主人親書“手賬” 這裡曾有個“江都貧兒院”

由 中國江蘇網 發表于 旅遊2022-09-19
簡介在陳易記錄的“貧兒院的賬本”中,有一封他給“石溪先生閣下”的信函,落款為“江都貧兒院院務主任陳易”

瘦西湖鳧莊是什麼屋頂

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您知道嗎?百年前,在揚州老城區禾稼巷曾有一個關愛睏境青少年的慈善機構——“江都貧兒院”。

“這是瘦西湖鳧莊主人陳易親筆所書的‘江都貧兒院’各項收支的賬本。”29日,揚州資深藏家陳堅向記者展現了陳易在1923-1924年所記錄的貧兒院“手賬”及相關文稿、書信等,其中“助捐書”感人至深。

誰親書江都貧兒院賬本?

陳易(1892-1960年),字臣朔,又字鳧憶,號藥閒、醫懶。他是瘦西湖鳧莊主人、冶春後社代表人物之一。陳易家世顯赫,其祖父是工詩文、精醫弈、官至刑部主事之陳鹹慶(字採卿)。他的父親陳延怡(字純之)亦是文史學家。他是詩人陳重慶侄孫,時稱“揚州二方”(“聯聖”方爾謙與“揚州神童”方爾鹹)的外甥。

揚州市文史館研究員羅加嶺介紹,陳易原配妻子瞿淑芳,出身名門,為瞿秋白侄女。他天資過人,從小入二舅父方爾鹹辦的洙泗塾館讀書,稍長,即能詩能書能畫,且善辭令,喜交遊。“陳易的詩書畫,皆落筆不凡,瘦西湖‘蓮性寺’三字即出其手筆。”

陳易閱歷豐富,辦過《淮揚日報》《透視報》,還經營過小農場、碾米廠、百貨店、捲菸廠、飛獅公司、“待訪軒”古董店。他還精醫學,晚年僑寓上海,曾於四川北路“同春堂”藥店坐堂業醫,頗負盛名,亦曾執教於上海中醫學院,並著有《傷寒六經明義》一書。

在陳易記錄的“貧兒院的賬本”中,有一封他給“石溪先生閣下”的信函,落款為“江都貧兒院院務主任陳易”。揚州著名謎家陳楠表示,這是冶春後社另一位重要成員江石溪,醫術精湛,樂善好施,民稱“江神仙”。

陳堅查閱了“上海圖書館藏書”之《江都貧兒院辦理概況第一次報告書》影印件。從目次看,有江都貧兒院全圖、院訓、全部攝影、重訂簡章、董事題名錄、師生一覽表、教職員一覽表、出院院生姓名一覽表、本院大事記等。“從封面題簽與內頁執筆落款看,均是由時任事務兼教務主任陳易完成,當時他31歲。”

貧兒院賬本記錄了什麼?

翻閱陳易近百年前的賬本,不禁令人肅然起敬。所記載的內容中,他署名均為“易”“陳易”。首篇介紹:“謹將民國十二年(1923)各項收支及特別捐項、用項、建築工場等一切各賬核算開列如左。”

賬本記錄翔實,以各項收入為例,分“經常收入項”“各柴洲補助經常收入項”“滬寧鎮揚清真教經常收入項”三部分。以“經常收入項”為例,記者看到,助捐者大都為鹽商、錢莊、銀行、大商行、鄉紳等。

其中,全年助捐在100大洋以上者,有鹽號“謙益永”(許榕楫)240元、“同福祥”(賈頌平)240元、“德餘”(王覲文)120元,鹽商汪魯門120元、許榕楫120元、李壽卿120元等。錢莊“匯康永”120元。其他助捐者有“鹽錢兩棲”者,不乏很多老字號,如“怡大”(陶渭川)、“華隆”(陳鶴年)、“恆豐”(姚伯山)、“元豐”(潘頌平)、“恆泰祥”(張時命)、“惠餘”(李鶴生)、“慶日新”、“阜成”、“怡和”、“四岸”、“德新”等。他們除了以商號名義助捐外,還有很多個人還捐款。除了前面提及的許榕楫(芸浦)外,還有方澤山、吳霈生、梅琛甫、大咸善士、陳雨亭、賈斌臣、陳懋之、魏仲蕃、包文海等。大商號及銀行有耀揚火柴公司、振揚電燈公司、“致和”木行、布業、廣貨業、紙行業、藥業、鹽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等。

除了賬目,還有由陳易起草,眾鹽商在1924年共同簽署的“助捐書”。當年,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江都貧兒院首任院長金樹滋離世。金樹滋丹徒籍,回族,揚州知名的回族企業家。

賬本“助捐書”說了啥?

“逕啟者,騷亂之本,起於飢寒。而彌禍之原,繫於教養。近世世界各國,於慈善事業,力圖發展。而於教養貧兒尤屬不遺餘力。比年中原多故瘡痍橫野,流亡塞途。各地好善之士,於貧兒院之設,亦幾於風行草偃矣。”在“助捐書”的開篇,陳易講述了建立貧兒院的原由。

當時,“江都貧兒院”已成立四年,貧兒已有二百餘人。“養教兼施,文實並重。其造詣不可謂不宏,規劃不可謂不遠”,但沒有固定的經費收入,隨時都有中輟之危機,現均由諸善士間接養之。尤其是倡導人金樹滋離世,經費虧空至二萬餘元。文中以“焦頭爛額、百孔千瘡”形容當時困難重重。

為了讓貧兒院持久存世,“助捐書”將重心放在“運場食”三方,即富甲一方的鹽商。帶頭簽名並助捐者均是赫赫有名的鹽商,如許雲浦、汪竹銘、徐養之、李振卿、顧贊卿、李壽卿、馮懋軒、吳霈生、胡仲辛、汪魯門、蕭衡才、賈斌臣、許樹滋、閔逸溪等。落款時間為“民國十三年(1924)八月廿一日”。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特殊的賬本中,還有陳易親筆謄寫《蘭亭序》《宣示表》的文章,其書法雋秀流暢,可見其學養深厚。

貧兒院是個怎樣的機構?

在陳堅查詢的《江都貧兒院辦理概況第一次報告書》中,記者看到更翔實的有關江都貧兒院的內容。“以收容貧民子弟以教養,授以工藝助其自立”,原定120名,開學時已經擴充至200名,以居留江都縣境之戶籍為範圍。招生物件年齡在11歲以上、16歲以下的家庭確無教養之力者。”

《報告書》中稱,從1920年6月置房、購地、改造修理等籌建工作,到1921年5月貧兒“俞啟鎜”入學,不到一年。在“父母存歿”欄,很多是“父存”“母存”或者“俱歿”的狀況。

校歌歌詞中“蜀岡高峙,運河橫貫,淮水湯湯……”道出貧兒院伴隨著運河的成長。校址在揚州南門古運河畔的禾稼巷。

貧兒院也非常注重師資力量,如教務長吳應甲是兩淮中學國文教員變;國技武術教員何玉山是上海中華武術會教員變;中醫佘芳齡是兩淮官醫變;西醫孫藜卿是廣益醫院院長等,很多教員均是公益教學。

據瞭解,江都貧兒院是揚州職業教育的最早雛形,分文工兩科。凡12歲入院者,以習文科2年、工科2年為畢業;13歲入院者,以習文科1年半、工科3年為畢業;十四五歲入院者,以習文科1年、工科3年為畢業。開設的科目有修身、國文、經學大義、英文、算術、史地、物理、手工、商業常識等。尤其是工科,以便利於勞力謀生者為主,以革工、印刷、漆工、雕刻、紡織為主。

1937年,日寇入侵揚州,貧兒院也於當年停辦。在當時困頓的環境,在十六七年間仍然培養出數以千計的人才,實屬不易。

記者 張慶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