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步行騎行積攢碳能量,綠色上班減碳3.2公斤 健康好日子咱得算計著過

由 京報網 發表于 旅遊2022-09-12
簡介一年四季,雙秀公園每週都會舉行類似的活動,這是市民義務植樹的一種新形式,也是尋常百姓為碳中和能做的另一種貢獻:透過義務植樹把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吸收並固定回到地球生態系統中來,這種能力和技術就被稱為碳匯

雙秀公園在哪裡,坐什麼公交車到

這兩天,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詞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鄭重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紮實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各項工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尋常百姓能做哪些貢獻呢?

市民在碳中和羅盤前計算自己的碳排放量 園林綠化局供圖

名詞解釋

碳達峰

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後逐步回落。

碳中和

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透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

算一算

步行騎行積攢碳能量 綠色上班減碳3.2公斤

早晨7時50分,李雲林從位於洋橋附近的家出門,走出樓道,開啟手機上的高德地圖,在上面設定了到洋橋公交站的“步行導航”。

“這是在積累我的碳能量呢!”李雲林邊走邊說。到了洋橋站,他坐上300路公交,5站後刷卡下車。李雲林掃開一輛共享單車,在手機上設定了到單位的“騎行導航”,蹬車上路,騎向單位。

到單位後,李雲林開啟手機上的高德地圖,手機頁面上標註著碳能量:步行導航300克,公交出行2500克,騎行導航400克……這一趟上班路貢獻了3。2公斤的碳減排量。

像李雲林這樣的“綠色出行碳普惠行動”踐行者,在北京市已經有了9。2萬人。他們累計碳減排量已經達到23800噸,相當於20000輛國四車排放標準汽車更換為新能源汽車一年的減排量。

義務植樹種出碳匯 1立方米林木固碳1.83噸

上週六,位於西城區的雙秀公園迎來了十幾位前來植樹的大學生。一年四季,雙秀公園每週都會舉行類似的活動,這是市民義務植樹的一種新形式,也是尋常百姓為碳中和能做的另一種貢獻:透過義務植樹把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吸收並固定回到地球生態系統中來,這種能力和技術就被稱為碳匯。

首綠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義務植樹並不只是親手挖坑種樹,而是包括8類37種形式,就像雙秀公園開展的養護活動就包括其中,還有鬆土擴堰、修枝塗白、清理綠地……精心的養護同樣也能提高森林蓄積量,提升林業碳匯。如果沒有時間前往現場,也可以透過23處“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以捐資捐物等多種形式履行植樹義務。

解讀

出行怎麼獲得碳能量

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11月4日北京市交通委與高德地圖共同向社會發布了北京交通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平臺(MaaS),這個平臺是國內首個落地實施一體化出行平臺應用試點,全面提升市民綠色出行服務體驗。同時,北京市創新提出綠色出行碳普惠機制,以MaaS平臺為基礎,收集市民綠色出行產生的碳減排量,透過碳交易市場轉化為個體激勵,鼓勵和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植物怎麼實現碳中和

“國際上公認,林業碳匯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一種碳匯途徑。”市園林局碳匯辦負責人介紹,森林透過光合作用,吸進去二氧化碳,撥出來氧氣,把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儲存在樹木中。

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義務植樹相當重要,也是老百姓助力碳中和的最有效途徑。

馬上就訪

碳中和計算器即將上線

專業計量機構能計算出碳排放量,可對於普通人來說,一頓大餐、一趟出行究竟會釋放多少二氧化碳?種多少棵樹才能抵消?

市園林局碳匯辦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碳匯辦陸續開發了林業碳匯網站、碳足跡計算軟體、手持碳中和計算器、碳中和計算羅盤等工具,佈設了覆蓋科普基地、學校、社群、公園等場所的30臺碳中和查詢體系。比如在昌平區城北林業站的園藝驛站,碳中和計算羅盤一亮相就引發圍觀。在這個大大的羅盤上,人們日常生活如購買衣服、用水用電、出行方式等,都可以查到其碳排放量和對應的碳中和樹木棵樹。如駕駛家用小轎車行駛100公里,產生碳排放28。3千克,要種0。13棵樹才能抵消。

據悉,市園林局碳匯辦正在依託網際網路開發“網際網路+我要碳中和”應用小程式,並即將在4月上線,透過豐富的模組設計和科學的計算方法,讓市民可以隨時隨地計算個人或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能夠獲得如何透過林業碳匯進行中和的方式。

專家建議

“主動不開車”等納入獎勵範圍

市政協委員、市政協城市管理民主監督組副組長、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朱良說,北京市創新舉措鼓勵廣大市民參與碳中和行動中,比如基於MaaS平臺的綠色出行碳普惠行動就為個人“參與”碳匯提供了平臺。參與市政協調研活動後發現,目前活動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9。2萬人的參與量與MaaS平臺上日活躍公交使用者300萬人相比,量還是偏小,應該彙集更多人的力量。建議可以擴大活動覆蓋面,將合乘尤其是自願每週再少開一天車等方式也納入到碳能量獎勵範圍內,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與活動,並拓寬使用者參與渠道,讓更多的市民以實際行動參與到碳中和行動中來。

(原標題:碳達峰、碳中和新名詞下尋常百姓做什麼 健康好日子咱得算計著過)

流程編輯:u010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