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企業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由 春暉報財 發表于 旅遊2022-08-22
簡介總之,戰略差異對業績的影響尚未有定論,能否在衰退企業中對危機企業反轉發揮積極作用是的研究重點

有賴於是什麼條件

曹小春針對業績衰退指出變革是反轉所必須的,假設衰退企業不變革,業績下滑極大可能演變為破產或被收購。那麼行之有效的“變革”,即反轉戰略是危機企業反轉的決定性因素。

反轉戰略多種多樣,例如Schoenberg等透過總結歸納的反轉戰略包括降低成本、緊縮資產、聚焦戰略、未來發展、重構和企業文化變革的六種戰略。過往已有研究主要集中於對“緊縮戰略”和“擴張戰略”的探討。危機反轉一般包括兩個階段:阻止衰退和恢復業績,而Robbins提出了另一種兩階段模型:緊縮-恢復模型。

資源緊縮戰略是業績下滑的企業在危機下的最本能反應,效果直接且迅速,能夠緩解短期內的資金不足,控制衰退範圍以爭取生存時間。徐高彥等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研究證明,危機反轉與資源緊縮戰略存在正相關關係。但緊縮戰略不是萬能的,假設企業業績衰退的根源來自錯誤的戰略定位,發展方向上的失誤,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使企業在錯誤的路線上走向失敗。

企業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更多的研究證明緊縮戰略適用於衰退初期用於爭取反轉時間,更關鍵的是之後的戰略恢復,相對應的,實踐證明多數企業是透過創新化、差異化等競爭戰略來改善經營效率併成功反轉。當今世界競爭的日益加劇和新興消費業態的發展,對企業經營提出新要求,向市場推出創新產品或服務,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可以有效減弱衰退併成功業績反轉。

在逆境中求生存,業績下滑激發了企業創新動機,此時,企業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更強,面對衰退危機,差異化的創新戰略實現企業復甦。但這一觀點也不盡然成立,徐高彥等關於併購的“擴張”戰略的研究,證明危機企業併購存在較多侷限,往往反轉結果不盡如人意。

而段海豔等的研究則更為具體,結合危機反轉的階段研究適宜的戰略,衰退“前期”實施“緊縮”,反轉“後期”搭配“擴張”的反轉戰略組合是對企業資源配置的最優方案。戰略是企業發展的命脈,企業戰略是企業整體發展方向的指向標。戰略選擇差異是企業追求超額收益,增強競爭優勢的策略,一直是戰略研究的重點。

企業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戰略差異經濟後果的研究,一方面來源於企業實施戰略差異時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反應作用於企業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面來源於企業內部對實施戰略差異帶來的影響,且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觀點。首先,從戰略差異相關的外部影響來看,主要是依據資訊不對稱理論研究,由於選擇偏離常規戰略可能存在法律風險、運營風險和知識風險,從而影響到外部利益者對企業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內部資訊的可行性、與外部制度之間磨合時的合法性等的反應。

而其中緣由,一方面是戰略差異意味著企業不再遵循行業內已形成的穩定可預測的水平,造成監管部門和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資訊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資訊不對稱;其二,根據有限理性理論,投資者等外部投資者不能理解和評估企業的經營模式,難以從中獲得經營狀況等資訊,只能判斷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大,影響其對企業的信心。

已有的研究發現,當公司戰略差異大時,銀行考慮到企業的額外風險問題,對公司要求更嚴格,可能會有:如更高的貸款利率、縮減貸款金額等不利情況,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訊號傳遞的視角出發,企業戰略差異在經營風險和資訊不對稱的中介效應下影響企業的權益資本成本;

企業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當企業制定戰略偏離行業常規程度越大,造成的經營風險最終影響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越高,陳波等立足審計師的角度,分析戰略差異度大的公司,由於公司監管、投資等各種要求,增加了盈餘管理的可能性,審計師會收取更多的審計費用。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影響企業的融資行為,基於資訊不對稱和資訊傳遞問題,不能夠以行業平均水平對企業進行合理預測,不能對企業的情況進行了解和評估,不易建立對企業的信任,加大外部資源獲取難度、增加交易成本,最終影響企業發展。

從內部影響來看,戰略差異的經濟後果,還包括成本粘性、盈餘管理、投資效率、研發支出等等方面。葉康濤等首次研究企業戰略差異度對會計資訊相關性和應計盈餘管理的影響;隨後孫健等則是從公司戰略角度對這一理論加以印證。車嘉麗等研究證明戰略差異度越高,伴隨著較大的業績波動性,致使成本黏性越高。

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變革活動的外在體現,曾繁榮等的研究表明戰略差異度較大的企業的創新投入也會更多,當下越發激烈的競爭蘊藏的潛在風險壓力勢必會使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動機,研發新產品、開闢新市場。研究證明,75%企業將新產品開發等“創新”戰略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支柱。一般來說,企業設計、實施偏離行業常規模式的戰略是為了增強內生競爭力,尋求更多新的機遇和改變,以此提升企業績效。

企業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然而,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大,由於戰略差異較大的企業戰略選擇沒有可參考性,需要依靠企業自身的研發探索,此時管理層和員工承擔更大的風險,相對應的風險補償會增加企業的運營支出,同時,這樣的企業對風險態度往往更加積極,面臨的潛在風險更多,意味著需要應對更多不可預測的潛在風險和增加的額外成本。這些影響直接或間接使得企業業績波動性變大,增加不確定性,不利於企業生存。

整體來說,大多研究普遍認可,企業的業績波動性與戰略差異度呈現正相關關係,意味著戰略差異較大的公司面臨著較大的潛在損失。但也有的研究者持相反觀點,他們從合法性、所有者權益價值、經營風險等角度否定了戰略差異對企業業績的積極作用。對於企業戰略選擇是尋求一致性還是差異性的爭論,便形成了著名的“求同還是存異”問題。

因此,關於戰略差異對於企業業績也就形成了多方爭論,例如,正向的、負向的、U型關係等等,其中,倒U型觀點認為企業適度差異化,既可以在不損失一致性帶來的資源優勢的同時,又可以增強企業競爭力;U型觀點認為企業戰略應該在一致性和差異化之間進行極端選擇,以極高的合法性或極高的競爭優勢來生存和發展。

為探究其中的原因,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透過更深層次的研究業績波動發現,公司的戰略差異度越大,淨利潤的波動越大、經營業績和現金流波動更為頻繁,使得企業業績極端化表現明顯。那都是哪些因素影響這其中的關係呢?陳收等的研究證明首當其衝的因素,就是制定戰略、進行決策的管理層,管理者權力越大,企業越可能制定偏離行業平均值的戰略。

總之,戰略差異對業績的影響尚未有定論,能否在衰退企業中對危機企業反轉發揮積極作用是的研究重點。有關薪酬差距的研究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薪酬差距是一種常見的薪酬激勵方式,對公司治理和企業績效等具有重要影響,過往研究主要集中於薪酬差距產生的經濟效應,作為積極的激勵因素的“錦標賽”理論和作為消極因素的“公平理論”的觀點爭鳴。

薪酬水平和差異是任何一個職工或高管最為重視的內容,從心理層面分析,薪酬直接影響到員工工作積極性,對企業反轉具有重要影響。公平理論和錦標賽理論是處於兩種不同出發點研究薪酬差距。公平理論強調員工對薪酬分配合理性與公平性的重視,“不患寡而患不均”,從心理和行為角度研究“公平感”對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影響,這種“公平感”具有極強的主觀性。

企業緊縮戰略並不能改變本質,只會加重下滑,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主要源於個人自覺或不自覺的社會比較或與其自身過去比較,當這種比較“失敗”就會感到不公平,產生不良情緒,影響員工工作努力程度。因此,公平理論認為,薪酬差距更容易直觀引起較之低薪員工的“不公平感”,主觀上造成心理失衡,行為上消極怠工或製造矛盾等,喪失動力。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