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黃姓(50)|中國布業始祖黃道婆:傳授和推廣先進紡織技術和工具,澤被後世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旅遊2022-08-08
簡介少女黃道婆被父母無奈賣作童養媳(連環畫畫面)在海南,黃道婆向黎族人學習紡織技術在好心的船工幫忙下,她逃到了崖州(今海南),寄宿在一座道觀裡

黃道婆攪車是什麼

09:46

黃勇/文

黃姓(49)|廣東潮州黃氏始祖黃詹:開墾荒地修水利 設館授徒重教育

宋末元初,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徐彙區華涇鎮)人黃道婆,因傳授和推廣先進的紡織技術、工具,被後人尊為布業始祖。

黃姓(50)|中國布業始祖黃道婆:傳授和推廣先進紡織技術和工具,澤被後世

黃道婆畫像(資料圖片)

童養媳黃道婆,不堪忍受逃走

黃道婆又名黃婆、黃母,真實姓名已經無法考證。在古代,一般人家的女子是沒有大名的,只有小名,對外都以某氏相稱。嫁出去後,更是要以夫家的姓為字首。如某女子本姓張,那她會被稱為張氏。嫁給姓劉的,那她就會被稱為劉張氏。如今,仍有一些上了年歲的老婦,其身份證上的名字為某某氏。

當時烏泥涇鎮住著1000多戶人家,有八九千畝土地。由於土地貧瘠,土質堅硬,雨少易旱,雨多易澇,莊稼經常歉收,當地人一年就有半年要挖野菜充飢,生活非常艱苦。

後來,種棉花技術從福建、廣東傳了過去,但棉花產量不高,烏泥涇人的生活依然很苦。黃道婆家裡很窮,父母養不活她,萬般無奈下,只有把10歲的黃道婆賣給別人當童養媳。

童養媳的生活是悲慘的,比僕人都不如。黃道婆每天雞沒叫就起床,挑水,掃院子,餵雞、餵豬,燒火做飯,伺候公婆、丈夫吃飯,忙完這些瑣事,還要紡紗織布,一直到半夜。

黃道婆每天從早到晚幹個不停,還是經常受到公婆和丈夫的打罵。黃道婆實在太累了,悄悄地逃走了。

黃姓(50)|中國布業始祖黃道婆:傳授和推廣先進紡織技術和工具,澤被後世

少女黃道婆被父母無奈賣作童養媳(連環畫畫面)

在海南,黃道婆向黎族人學習紡織技術

在好心的船工幫忙下,她逃到了崖州(今海南),寄宿在一座道觀裡。

當時崖州一帶住的是黎族人,語言和生活習俗都與黃道婆生活了10多年的上海完全不同。所以,對黃道婆來說,如何生存下來,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但是,善良熱情的黎族人,儘管也很窮困,但他們對黃道婆很好。語言不通,就透過手勢進行交流。漸漸地,在黎族人的幫助下,黃道婆適應了新的生活環境。

黎族人幫黃道婆搭建了一座竹樓,黃道婆終於告別了道觀,有了一個棲身之地。

對黃道婆來說,在與黎族人的交往中,她收穫最大的是,學到了在當時非常先進的紡織術。

黎族人幾乎家家種有棉花,黎族婦女個個是紡紗織布的能手。黃道婆跟著她們學習運用制棉工具和紡織帶花的被面、黎單、黎飾、鞍搭等日用棉織品。

更為難得可貴的是,黃道婆不只是學習黎族人的技術,她還把黎族與漢族的紡織技術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紡織技術。

就這樣,在崖州,黃道婆一住就是接近30年。她始終沒有忘記窮困的家鄉,決定將從黎族人那兒學到的先進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傳授給鄉親們。

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6),黃道婆帶著軋、彈弓、紡車、織機和圖案紋樣等,回到家鄉。她的公婆、丈夫都已死去。

黃道婆在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紡織技術和工具等。很快,鄉親們也能織出好看的花布了。

烏泥涇和松江一帶的人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松江府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

黃姓(50)|中國布業始祖黃道婆:傳授和推廣先進紡織技術和工具,澤被後世

黃道婆向鄉親們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藝(資料圖片)

黃道婆改進紡織器具和技術,澤被至今

黃道婆經過反覆試驗和改進,發明了一種攪車,大大提高了軋棉效率。她還對紡紗和織布技術進行改進,使得織出來的布匹質量越來越好。

在紡織技術方面,黃道婆有許多創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如今棉花匠們用一種大弓彈棉花,這個大弓就是黃道婆改進的。

黃道婆還把只有一個錠子的紡車改造為3個錠子的紡車,這種紡車不僅操作起來方便、省力氣,而且效率提高了兩三倍。

黃道婆去世後,松江人感念她的恩德,在至元2年(1336)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叫黃母祠,後因戰亂被毀,後來又重建。

如今,在烏泥涇和上海,還有一首傳頌黃道婆的民謠:“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

現在,在上海徐彙區龍吳路上海植物園內,有黃道婆祠堂。祠堂修建於清雍正8年(1730),光緒28年(1902)重修。

祠堂為3間瓦房,前有門廳。祠堂內原來有黃道婆的塑像、祭臺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被毀。

1980年代初,上海植物園擴充,祠堂被劃入園內。1991年改設為黃道婆紀念堂,陳列黃道婆的畫像及有關黃道婆生平事蹟的文獻、實物和圖照。

祠堂外闢有棉圃,種植棉花,還有長廊、仰黃亭、蓮花池、上智舫等。

【下期看點】

請看黃姓(5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