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為什麼說賈魯治河功大於過?

由 世界古今論 發表于 旅遊2022-08-02
簡介為了保證大運河漕運的順暢,保護沿海鹽場免遭洪水沖毀,緩和因洪災加劇的社會動盪局面,元政府將治河作為要務,不僅派人在黃河氾濫地區進行巡視,訪求治河方略,還在多地設立都水監,專門負責水患治理

賈魯治河元朝滅亡嗎

賈魯(1297—1353)是河東高平(今山西高平市)人。《元史》中記載說他“幼負志節,既長,謀略過人”。他官至中書左丞(副宰相),但使他名垂青史的不是因為他官職高,而是率17萬軍民治理黃河水患的歷史功績。他疏浚過的河段,後人稱之為“賈魯河”,可見對其人其事的肯定。然而,從元末明初直至當代,史學界都有人對賈魯持有異議,認為他治河“不恤民力”,由此給元朝統治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治河工程是元末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索。那麼,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評價賈魯治河的功與過呢?

為什麼說賈魯治河功大於過?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福澤綿長,孕育了中華文明,蔭庇著華夏子孫;然而她的每次決溢、改道,也給沿岸居民帶來巨大災難和創痛,使國家漕運和經濟發展遭受極大損失。元代的河患超過以往各代,在其90餘年的統治中,竟有40多個年份黃河曾發生決溢,災情慘重。因元朝的政治中心元大都(今北京)遠離黃河流域,統治者對河患重視不足,治河只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缺乏整體規劃和長遠考慮。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五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白茅決口,造成黃河大面積氾濫、改道,災區百姓苦不堪言。為了保證大運河漕運的順暢,保護沿海鹽場免遭洪水沖毀,緩和因洪災加劇的社會動盪局面,元政府將治河作為要務,不僅派人在黃河氾濫地區進行巡視,訪求治河方略,還在多地設立都水監,專門負責水患治理。據《元史》載,賈魯在任都水監期間,曾“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復數千裡,備得要害”,並上書獻治河之策,但當時並未得到採納推行;直至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丞相脫脫恢復相位,落實治河的帝旨,才力排眾議,採用了賈魯“疏塞並舉”、恢復黃河故道的治河方案。

為什麼說賈魯治河功大於過?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順帝下詔,任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調配民夫15萬人、軍士2萬人,開始治理黃河。這一浩大工程從四月至十一月近200天,共疏浚河道280多里,堵塞大小決口107處,修築堤防770裡。當然,此次治河工程所耗民力、財力之大,也是古代治河史上少有的。

應該看到,賈魯治河是在當時落後的技術條件下進行的,工程繁重,工時短,水患情況又十分複雜。賈魯以其聰明才智,“疏”、“浚”、“堵”多法並用,並因地制宜創造了一些治河新方法,最終使為害七年的黃河水患得到了控制。後來,元政府特立“河平碑”,表彰賈魯治河功績。因為賈魯所改造和開設的河道工程質量較高,直至明清時代還有“銅幫鐵底”之譽。清人徐乾學認為:“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漢之賈讓,元之賈魯。”清代地理學家胡渭《論河》一文中稱:“賈魯巧慧絕倫,奏功神速,前古所未有。”

為什麼說賈魯治河功大於過?

既然賈魯治河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好的口碑,為何還有人詬病呢?據說在賈魯治河之前,在黃河南北便流傳著“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在工程進行過程中,果然在黃陵岡挖出了一尊獨眼石人;紅巾軍便以此為藉口,起事反元。有人認為,天下之亂是由於治河勞民動眾、過度消耗民力導致的,賈魯是元朝走向覆亡的始作俑者。這樣的說法是有失公允的。其實,元末大亂之前,元廷已顯衰頹氣象,統治階層因循守舊,綱紀廢弛,社會動盪,危機四伏,民怨日深,已無法避免其覆亡的歷史命運。除從政治角度批評賈魯有“亡元之罪”外,還有人對賈魯治水本身提出非議。例如清朝治河名臣靳輔,在肯定賈魯治水功績的同時,也指出賈魯治水犯了三忌:不恤民力、不審天時、不念國家隱憂。實際上,面對巨大而緊迫的治河責任,賈魯對時勢和利弊等不可能未作過權衡和取捨,而正因為他沒有被這些忌憚縛住手腳,才能傾盡全力治河,因而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最終取得了治河的成功。

賈魯故宅壁間曾有詩云:“賈魯治黃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恩在怨消磨。”放眼回望千載,如若我們站在人類文明史發展的高度,而不拘囿於一朝一代的興替得失,賈魯治河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治河史上的一段佳話,理應得到後人的公正評價。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