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

文明之美看東方|聽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講”古人涼策

由 每天熱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2-07-30
簡介除雅集聚會之外,繡凳也是古人靜心對弈、消暑納涼的神器,揚州畫家鬱桂巖就在其《桐蔭對弈圖》中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這一場景

廣武漢墓群在哪裡

編者按

炎炎三伏天,是一種“烤”驗。遙想古代,人們又是如何度夏的?今天,我們行走在揚州館藏文物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消暑妙招、超脫意境。

除了各類日常消暑方式和器具,古人們還有其他消暑模式:或寄情山水,或書畫怡情,或庭園雅集……這些都是古人避暑的最高境界,他們追求天人合一,希望過上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大自然中汲取養分,獲得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愉悅,最終達到淡泊寧靜的超脫意境。

文明之美看東方|聽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講”古人涼策

清·藍地粉彩開光花鳥紋繡凳

消夏神器之繡凳納涼

繡凳,又稱坐墩、瓷凳、涼墩,多做鼓形,故又有鼓凳之稱,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曾出土青釉小瓷凳。宋元時期亦有製作。明代嘉靖、萬曆兩朝為瓷凳的盛興期,以景德鎮窯產量最大,主要品種有青花、法華、五彩、三彩等,清代亦有製作,還增加粉彩、單色釉等新品種,紋飾更趨精美,製作更加精巧。

繡凳,可謂古人又一消暑神器,且適合聚會之用。盛夏炎炎之際,邀三五好友相聚涼亭之中,無需涼蓆,只需坐於繡凳之上,加之荷風徐徐、清香陣陣,抑或賦詩飲酒,抑或品嚐瓜果,抑或靜心對弈,此時何愁暑意不消?其實,繡凳除了在古人的現實生活中,發揮納涼消夏的作用外,還是古代書畫中的常見道具,成為文人士大夫和仕女們消夏的必備神器。

文明之美看東方|聽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講”古人涼策

清·李墅《四相簪花圖》

清李墅《四相簪花圖》描繪了宋代四相簪花的典故,整個畫面工筆淡彩,人物神情生動傳神,四周垂柳翠竹、蒼松碧草也點明瞭春末初夏的季節特徵。圖中左側桌案旁,一官員背身而坐於繡凳之上,側首右顧,與韓琦交流。由此可看出,繡凳是古人室外雅集的必備佳器。

除雅集聚會之外,繡凳也是古人靜心對弈、消暑納涼的神器,揚州畫家鬱桂巖就在其《桐蔭對弈圖》中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這一場景。畫面右側繪兩棵高大的梧桐樹,樹下置一長條案几,配有繡凳兩隻,兩女子分立兩邊,一立一坐,靜心對弈。從題識可以看出此為仲夏之月,儘管天氣炎熱,但兩位仕女依然能夠心無旁騖地對弈,既看出二人之專心致志,又可見桐蔭和繡凳的消暑功能。

消夏神器之浸潤翰墨

關於古人的高階消夏方式,我國收藏史上有非常有名的“四大消夏錄”,即孫承澤(1592-1676)《庚子銷夏記》八卷、高士奇(1645-1704)《江村銷夏錄》三卷、吳榮光(1773-1843)《辛丑消夏記》五卷、端方(1861-1911)《壬寅消夏錄》四十卷(編者注:“消夏”亦曾寫作“銷夏”)。書中內容大都是對書畫、碑帖的鑑賞和考證,雜錄金石書畫之事,均認為浸潤書香墨海之中,便可消夏納涼。

文明之美看東方|聽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講”古人涼策

清·李育《輕舟採蓮圖》

清代的揚州人李育也透過書畫作品,展現了當時的高階消夏方式。李育作有《小院迴廊圖》和《輕舟採蓮圖》,分別透過對庭院生活和湖上採蓮的描繪,展現了他希望在書香墨海之中,尋求夏日清涼之意。

《小院迴廊圖》採用界畫筆法,畫面中部描繪了屋宇迴廊迂迴曲折,一長衫男子倚欄而立,似在欣賞夜景。近景迴廊外,流水潺潺,草木蒼翠。遠景屋宇外山石玲瓏剔透,樹木繁茂,芭蕉成蔭。整體筆法細膩,意境幽雅。題識中寫道,“蘋末清風四時涼,有心人立小回廊。才看月出雲隨起,只笑雲忙月不忙。”此幅作品實現了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即使身處酷暑之中,觀者亦能有清風起、涼意生之感,心情為之大好。

與《小院迴廊圖》的幽靜不同,《輕舟採蓮圖》則是一派波光瀲灩、熱鬧非凡的場景,筆法也更加率意灑脫,充滿朝氣。畫中荷塘蓮葉點點,幾葉輕舟穿梭其間,舟上採蓮女子衣衫鮮豔,與一池碧荷相映成趣。水面礁石處繪垂柳一株,枝條婀娜,輕舞飛揚。整幅畫面極富動感,洋溢著收穫的喜悅。左上方的題識更是錦上添花,“柳外輕舠蕩碧波,採蓮如伴著香羅。今年花少兒當護,待得秋來結子多。”作品雖然描繪的季節是炎熱的閏六月,卻讓觀者心潮澎湃,雖有大汗淋漓之感,卻得祛暑散熱之妙,直呼快哉,快哉!

消夏神器之寄情山水

作為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山水之間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唐人劉禹錫喜歡在親水之處納涼,曾有詩云,“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無獨有偶,唐代的王維在長安城外的輞川建了一個消夏別業,還親自畫了一幅《輞川圖》。

圖中主畫面亭臺樓榭掩映於群山綠水之間,古樸端莊,山下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一派超塵悠然的意境,體現了王維在中國山水畫中優美獨特的“禪境”。此圖一度成為後世文人畫家爭相臨摹的典範之作。《輞川圖》在宋代依然傳世,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於盛夏之中,看了此幅作品,感慨道:“當此盛夏,對之凜凜如立風雪中。覺惠連所賦,猶未盡山林景耳。籲!一筆墨間,向得之而愈病,今得而清暑,善觀者宜以神遇而不徒目視也!”觀《輞川圖》治病之事,竟一時傳為美談,流傳千古,可見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隱身遁世以求納涼消夏生活的無限嚮往。

文明之美看東方|聽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講”古人涼策

清·李慶《仿仇英山水圖》

清代的揚州畫家李慶曾作一幅《仿仇英山水圖》,雖為仿仇英作品,但我們依稀還能看到王維《輞川圖》的影子。畫面右側屋舍與竹林錯落間雜,佈置得當,臨水而立。水面上浮萍點點,輕舟數只。屋宇精緻工整,其間人物休閒安適。竹葉細筆縝密,坡石輪廓清晰,以淡赭和花青敷染,層次豐富,疏密相間,筆法秀潤,著色清麗,氣韻生動,一派生機盎然、古雅清幽之態,加之題識“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等妙語佳句,形成點睛之筆,讓人觀此圖時頓生涼意,暢快不已。

除此之外,唐玄宗時還建造過類似人工水簾洞的涼殿,用水車把水引到亭子頂上,然後傾斜而下,像瀑布一樣在亭周形成清涼的水簾,酷暑時節亭內涼爽如秋。不過這是皇家待遇,對文人士大夫們來說,觀瀑聽泉、築廬山間也是非常不錯的消暑選擇。清代的蔡嘉就曾仿宋代李公麟之筆意,作一幅《松下觀泉圖》,描繪了古人借觀泉之方式,來表達內心超凡脫塵的追求。畫面右側繪坡石疊累,一株古松枝幹虯勁盤曲,松下繪一高士倚石而坐,面對山石間蜿蜒流深的清泉,凝神靜思,意境深遠。此幅《松下觀泉圖》筆法秀勁,設色雅緻,發思古之幽情,有超然出世之韻。

文明之美看東方|聽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講”古人涼策

清·蔡嘉《松下觀泉圖》

如果說蔡嘉在圖中表現得有些含蓄,那麼揚州人李墅就在《仿唐六如山水》中把築廬隱居、寄情山水的追求表現得更加直白了。此幅水墨山水,乃仿明代唐寅筆法而作。畫面左側山巒雄奇峭拔,樹木間雜其中,山澗潺潺而下,匯入涓涓細流。半山腰處茅廬內,一高士臨窗而坐,作觀澗凝思狀。整幅畫面構圖嚴謹,墨色靈活,層次分明,皴筆細密,意境清曠簡約,反映了作者所追求的隱逸生活。

其實,很多古代書畫作品都表現了古人這種親近自然,靜心研讀,消暑度夏的快樂模式。他們希望能夠超脫世外,遁入山水之間,實現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這既是古人怡情養性的獨特方式,同時也是他們凝神靜氣、消暑納涼的最高境界。綜合來看,無論是隱世,還是入世,我們會發現,健康快樂、自然平和的心態,才是消夏之終極利器。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炎炎夏日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揚州博物館供圖)

【來源:揚州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