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由 綠野萍蹤01 發表于 運動2022-05-01
簡介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取經究竟是在哪一年《西遊記》中說,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時,觀音菩薩奉佛祖法旨,到長安尋找取經人

漢安帝讀什麼

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途中解救了他。取經路上,孫悟空遇見不認識他的妖怪,總是以“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為身份證明,嚇唬攔路妖魔。

孫猴子為何多次炫耀自己五百年前的事,以唐僧取經故事的時代背景推算,“五百年前”到底是什麼時候,孫悟空為何在“五百年前大鬧天宮”呢?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孫悟空大鬧天宮

唐僧取經究竟是在哪一年

《西遊記》中說,唐太宗貞觀十三年時,觀音菩薩奉佛祖法旨,到長安尋找取經人。金蟬子陳玄奘毛遂自薦,請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經。臨行時,交代洪福寺僧眾,說:“

徒弟們,我去之後,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裡松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不然,斷不回矣

唐僧這段話中,預伏了取經時間,或三二年,或五七年,總數應當是十七年。

但是,第一百回書中,唐僧取經回到大唐時,又對弟子們這樣說道:“

我去之後,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樹枝頭若是東向,我即回矣。

”如此算來,那就是花了二十一年時間。

其實,唐僧也記不清楚自己來去花了多長時間,說是“

只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

”。唐太宗卻準確地記下了唐僧取經時間:取經人從

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出發,貞觀二十七年回到長安,期間恰是一十四年。

為什麼唐僧取經所經歷的時間如此亂七八糟呢?唐僧為何前言不搭後語,對徒弟們說了兩個取經時間呢?其實,這其中隱藏著歷史上真正的取經時間,那就是一十八年。

這個玄機就是唐僧說的“松樹指頭向東”,“松”就是十八,唐僧在取經路上總共走了一十八年。

《西遊記》的故事藍本是唐玄宗貞觀年間的一段真實歷史,也就是大唐高僧陳玄奘到西域拜佛求經。取回真經後,陳玄奘及其弟子們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取經途中的所見所聞,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

在《大唐西域記》中,玄裝法師也記錄了大唐至西域的往返時間,總共是十七足年,十八個年頭,也就是貞觀三年(629年)至貞觀二十年(646年)。所以,唐僧離開長安時所說的取經時間,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

《西遊記》把取經時間推後了十年,唐僧回到長安的時間也往後推了七年。其實,唐玄宗貞觀年號只有二十三年,假如按照《西遊記》的寫法,“松枝向東”時,李世民早就不在。

那麼,吳承恩為何要這樣寫,書中為何有幾個取經時間呢?這就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間有關了,吳承恩這是在有意設計“五百年前”。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唐僧顯像化金蟬

“五百年前”究竟是哪一年

《西遊記》中,隱藏著十分準確的時間軸,因此,“五百年前”也是可以比較準確地推斷出來究竟是什麼時期。我們不妨先以唐僧、太宗皇帝所說的時間,往前推導五百年。

很多朋友都認為,孫悟空所說的五百年前是東漢(新)王莽時代。也就是說,孫悟空在天上鬧事之日,人間正是王莽篡漢之時。這樣說是有道理的,《西遊記》中說,兩界山劉伯欽對唐僧說:“

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

”。五行山是佛祖收服孫悟空時以五指所化,也就是說,孫悟空大鬧天空之後五百年,唐僧取經路過了五行山,解救了孫悟空。

王莽篡漢,是西漢元壽二年,即公元元年。這一年是農曆庚申年,屬猴,猴子被壓在五行山下,確實對得上。

但是,若以王莽篡漢之年往後推五百年,那就不對了,無論《西遊記》說的貞觀十三年(639年),還是歷史真實中玄裝法師西天取經,都與“五百年前”差了一百多年。假如吳承恩寫“六百年前大鬧天宮”,取整數說事,孫悟空特定就是公元元年鬧天宮而被囚五行山了。

吳承恩不會不識數,更不會前言不搭後語出了這麼多差錯,最核心的故事竟然連時間節點都如此的混亂。吳承恩不會出錯,那就是另有玄機了。這個玄機,還得以“五百年前”來探尋。

我們先以《西遊記》中給出的貞觀十三年(639年)來往前推五百年,那就應當是公元139年,那就到了東漢時期,是東漢順帝劉保在位。劉保在位一十八年,死於建康元年。

——這是《西遊記》把玄裝法師取經時間推遲到貞觀十三年的最大隱秘所在,也是孫悟空說的“五百年前大鬧

天宮”的真正的真相。這個真相究竟是什麼,咱們下文再講。總而言之,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間,就是漢順帝劉保的建康年間。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兩界山孫悟空拜師

玄奘法師取經與“五百年前”

在寫唐僧兩次說取經時間的細節中,都提到了“松枝”,吳承恩暗示,歷史上真正的玄奘取經,經歷了十八年的磨難。玄奘法師是在貞觀三年時,從函谷關

偷渡

出境,前往西域拜佛求經的。

以貞觀三年(629年)往上推五百年,則是公元129年,同樣是東漢順帝時期。但是,以玄奘法師取經之事來看,恐怕就不再是說的劉保所隱藏的

真事

了。

卻說孫悟空學藝歸來,因沒有一件稱手的兵器,便來到東海龍宮,拿走了如意金箍棒。東海龍王無奈,只得把猴子告到了玉帝那兒。金箍棒案,也是孫悟空大鬧天宮的一大誘因。吳承恩在書中塑造了四海龍王,其中的“東海龍王”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東漢明帝劉莊。

劉莊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進封東海王。做了皇帝,就是真龍,漢明帝劉莊便是《西遊記》中的“東海龍王”。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孫悟空大鬧龍宮

《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明帝在夢中見到了一個金人,這個金人身材高大,頭頂有金光。於是,明帝請群臣圓夢。群臣之中有人說:“

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

聽了這位大臣的話,明帝便派使臣前往天竺國“問佛道法”。這兩個使臣名叫蔡音、秦景,到了天竺國,拜謁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歸國之時,便懇請高僧

攝摩騰

竺法蘭

去大漢布法傳經。二人欣然前往,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到達洛陽。漢明帝十分高興,厚待天竺高僧,第二年下詔在洛陽建白馬寺,翻譯佛經,紀念白馬馱經之功。

這應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經,以白馬寺建成為標誌,佛法東漸當以漢明帝永平十一年為始。從公元68年,到公元629年,期間共561年。即便是以《西遊記》所說的貞觀十三年算賬,也只間隔了571年。

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囚五行山,到唐僧出長安,期間還發生了很多故事,不會是整整五百年。所以,孫悟空“五百年前”大鬧天宮,應當發生在漢明帝時期。準確地講,就是佛法第一次東漸,佛教第一次來到“東土”的那一年。

但是,吳承恩又為何在書中隱藏了幾個取經時間呢?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洛陽白馬寺

“五百年前”中的玄機

唐僧記憶不差,為何取經前後所說的話不一樣?歷史真實中,玄奘法師西域求經明明是貞觀三年,為何被推遲了十年,而從王莽篡漢到貞觀十三年有638年之隔,吳承恩難道算術那麼差,說成了“五百年前”呢?

如果說吳承恩粗枝大葉,寫完不審稿就釋出了,因而在書中留下了bug,那是說不過去的。孫悟空反覆說“五百年前大鬧天宮”,這麼關鍵的時間節點會寫錯?

四大名著中,《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都有相當多的類似bug,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寫作手法,是為了避免文字獄而有一為之。這三部書,全部與明朝歷史有關,《紅樓夢》還涉及了清朝的一段諱莫如深的秘史。作者們以這樣的手法,掩蓋真相,又留給讀者深究背後故事的“漏洞”。

那麼,具體到孫悟空“五百年前”這個漏洞,能看到什麼樣的背後故事呢?

對於“五百年前”最清楚描述的,是劉伯欽在兩界山雙叉嶺說的王莽篡漢時期。這個典故所對應的明朝歷史,就是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役篡位。梳理上文所提到的幾個時間節點,以下做具體的解讀,看看吳承恩的本意是不是隱寫的這段歷史:

唐僧前言不搭後語

:離開長安時,唐僧說的取經時間是歷史真實中,玄裝法師去西域求經的準確時間。而後所說的二十一年回長安,則是建文帝登基時的年齡,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這一年是農曆戊寅年,屬虎。

《水滸傳》中,王婆給西門慶講潘金蓮的

年齡時

,是這樣說的:“那娘子屬虎,戊寅年生,新年恰好九十三歲”。武松殺嫂,隱喻的是建文帝削藩,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繼位,第二年便削藩而引發了靖難之役。九十三歲,與《西遊記》中唐僧講取經回長安的描述是一種手法,是九+十+三,總數是二十一。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水滸傳:王婆計啜西門慶

唐僧出長安,遭遇的第一難就是在雙叉嶺遇虎,這就是洪武三十一年的隱寫。

洪福寺松枝

:唐僧是洪福寺的長老,洪福,諧音洪武,松枝是一個“林”字。這個“林”也是出自《水滸傳》的“遇林而起”,說的是道衍和尚遇到了燕王朱棣,然後做了大明王朝的黑衣宰相。朱元璋給皇室確立的輩分是“金木水火土”,朱棣是“木”字輩。

貞觀年順延了四年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但在《西遊記》中卻到了貞觀二十七年,多出了四年。這四年其實是被朱棣抹掉的建文帝年號,不多不少恰是四年。唐僧第二次說取經時間,比第一次多四年,也是這樣的寓意。

漢順帝劉保:漢順帝劉保是漢安帝長子,安帝死後,閻皇后廢掉劉保,以

濟北惠王劉壽幼子劉懿為帝。七個月後,劉懿去世,

宦官

孫程

等人合謀誅殺閻顯兄弟和江京,迎立濟陰王劉保為帝。劉懿是劉保的堂叔,而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這兩段歷史都是叔侄以非法手段得皇位。而在靖難之役中,也有一個“三保太監”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得說說漢明帝了。吳承恩暗藏五百年前,照應歷史上第一次取經,是取漢明帝之“明”,以影射大明王朝。漢明帝夢見金人頭頂有光明,就是《西遊記》中的“金頂大仙”。

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在哪一年?

金頂大仙

結語:《西遊記》隱藏的是明朝那些事

明萬曆年間刊行的《西遊記》,以邵雍五絕《清夜吟》,把一百回書劃分為二十卷,每個字為卷首主題。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起首一字就是“明”,以明朝開篇。

菩提老祖在給孫悟空取名時,說:“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這段描述,就是承接第一卷總義“明”字的。猢猻食松果,也與唐僧以松枝暗示徒弟是一個意思。“猢猻”又是明朝的總象徵,朱洪武立國於戊申年,就是“猢猻”之年。“孫”,也是皇太孫之意。

細品《西遊記》,其實是繼承了《水滸傳》的基本思想,是明朝思想啟蒙時期的真實寫照,都是對當時的皇權制的深刻思考,甚至是質疑和反對。同樣,吳承恩也學施耐庵,預言明亡於“金”,而且,以邵雍的五言絕句暗點了“清”。

月到天心,正是“斜月三星洞”,明月開始要往西落下。清風吹來,誰又能體味其中的悲涼滋味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