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由 Pr剪刀手 發表于 運動2022-04-22
簡介到了殷商時期,象形文字已涵蓋很多漢字,甲骨文的雛形就是根據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甲骨文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字型

腳一共有多少筆畫

漢字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豐富文化的代表與象徵,在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時間流逝,朝代更迭,漢字文化見證了我們民族的潮起潮落,自身也在不停發展和演變,關於我們最常用的漢字,你知道多少?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漢字

一 甲骨文(殷商文字)

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都還用結繩記事,這種方法過於簡單,只能記述事件的數目,不能記述事件的前因後果。於是黃帝就命令倉頡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倉頡也是個人物,聯合眾多幫手再加上前人經驗,居然整理出了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

到了殷商時期,象形文字已涵蓋很多漢字,甲骨文的雛形就是根據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甲骨文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種字型。(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樣品。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1000多字。)

甲骨文是以刀為書寫工具、以龜甲獸骨為載體材料,屬於漢字的早期階段,因此具有以下特點:

1、筆劃的線條細瘦,直畫居多,折筆常刻成兩刀,幾乎沒有彎轉;

2、字形瘦長,直筆較橫筆為長,這與握刀的手用力的難易有關;

3、形體結構因筆劃多少而改變,大小不統一;

4、存在大量異體字,尤其是象形字中,一個字常有多種寫法;

5、合體字中偏旁的位置可以互換,說明當時形體結構還不固定。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二 金文(鐘鼎文)

到了商周時期,銅的冶煉技術比較發達,青銅器相對甲骨更普及。人們把漢字刻在青銅器上,就是我們說的鐘鼎文,金文。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 ,中間約800多年。金文一直是常用字型。

金文作為甲骨文的後來產物,有以下特徵:

比商代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和符號化了。

與以後的小篆比,則結構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筆畫增減、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種隨意性。

字型結構疏密相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分佈均勻對稱。

有的用筆圓潤精美、玲瓏敦厚;有的清晰流暢、秀麗靈巧;字形較有規律性,章法上也比較講究字距行列,有的嚴整規矩,有的顯得疏朗開闊。

(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以為甲骨文只後演變的字型為大篆。大篆廣義上是指小篆之前所有字型,狹義上指 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金文

三 小篆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21年),推行“ 書同文,車同軌”, 統一度量衡 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 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小篆流行到西漢末年時期,逐漸被後來字型取代。

值得一說的是,由於小篆字型優美,一直受後來書法家喜愛,現代不少書法家也對小篆造詣頗深;另外小篆結構複雜,形式新奇,也一直在印章刻印上使用。

小篆字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大致比例為三比二。

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由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

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園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於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徵。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區域性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小篆

四 隸書

隸字初行也是在秦朝,秦始皇採取了丞相李斯的小篆字型, 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這就是我們說的秦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漢隸開始流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隸書。

隸書作為楷書的前身,有以下幾個特徵:

結構上,變長為扁,而且增加了標誌性的長波畫,也是隸書的代表性的筆畫。

用筆上,出現了方筆和折筆,方圓並用,筆法更加完備。

字形上相對於篆書更加的抽象化,不再像篆書那樣象形,字型已經和楷書非常相近。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隸書

五 楷書

楷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型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是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楷書在三國時期流行了不到一百年時間,就被以王羲之代表的行書派漸漸取締。這種字型有以下幾點特徵:

筆劃平正,結體整齊,工妙於點畫,神韻於結體。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古人說,“楷法欲如快馬入陣”,“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要的是嚴整飄揚、犀利飛動。

筆劃有規律的發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筆法。一切楷書的筆劃,都概括於八法之中。每一點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筆劃互相呼應的。

起止三折筆,運筆在中鋒,是楷書的典型筆法。古人說“真多用折,……折欲少駐,駐則有力。”運筆中鋒則多遒潤。

六 草書與行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在現今,草書又分大草和小草。(可以理解為非常潦草和比較潦草),現多在藝術和書法界內流行草書,大多數人根本辨別不了。

行書是在楷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各取精華,去其糟粕。包含了楷書一般的工整平直,也保留了草書一般的行雲流水,保證了書寫速度,又能輕易辨別,是現今最常用字型。行書又有偏向楷書的字型,成為行楷,偏向草書的,稱為行草。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大家肯定心有疑慮,沒錯!最後還有一種字型——

宋體。

五代十國時期,印刷術的大規模普及,由於印刷板上的痕跡都是由刀刻而成,所以字型筆畫多為橫平豎直,橫細豎粗。印出來的字型就被成為初期的宋體,不同地區的入板字型也不盡相同。四川地區多用顏真卿的顏體入板。而福建地區則多用柳體。

一直到了明代,隨著印刷技術飛速發展,印刷字型也終於形成了被我們今天稱之為“宋體”的最終版。

我們每天都用的漢字,原來是這麼來的,終於不迷惑!

看完這麼多是不是有一種漢字真的是一門大文化的恍然大悟?所以上學時候老師讓我們練字是沒錯地!現在真正的能感受到字型就是臉面了,當著別人的面寫下歪七扭八的字,真的是羞愧難當啊!還是要學好漢字,畢竟祖傳手藝不能丟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