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由 寒雲天史 發表于 運動2022-04-16
簡介也難怪,新青年運動中,陳獨秀等人逆風前行,好不容易才扭轉了部分人的思想,泰戈爾這番言論,很容易開歷史倒車,讓中國繼續迴歸到“尊君抑民,尊男抑女”的封建禮教中去,陳獨秀怎能不生氣

一聲不吭的吭還能組什麼詞

1924年4月,東南大學禮堂內,著名詩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

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講:

“東方文明悠久而讓人心馳神往,是長遠之道,西方文明注重物質,終究會消亡在歷史中。”

“我親愛的中國朋友,你們不要去亂學西方,以免中華文化被物質所迫,瀕於危險之境。”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泰戈爾

泰戈爾侃侃而談,好不愜意。

不料,聽眾卻對他的言論非常不滿。

“這位老先生在說什麼!”

“讓他回他自己的國家去!”

大量的聽眾握起拳頭,義憤填膺。甚至有人掄起板凳,向泰戈爾砸去。

場面一時人聲嘈雜,混亂非常,演講幾乎進行不下去。

泰戈爾究竟說了什麼引起眾怒,此事又是如何平息的呢?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泰戈爾訪華

01、泰戈爾訪華

4月的春風,吹綠了楊柳岸。

1924年4月12日上午11點20分,上海匯山碼頭擠滿了人,你推我搡,人們嘰嘰喳喳,好不熱鬧:

“泰戈爾要來了。”

“泰戈爾是誰?”

“泰戈爾得諾貝爾獎的人啦,曉得不。”

人群的最前頭,是以徐志摩、林徽因、瞿菊農、鄭振鐸等人為首的上海文化名人,他們是專程來歡迎泰戈爾一行訪華的。

歡迎隊伍足足有600餘人

,也包括上海文學研究會、上海青年會、江蘇省教育會,以及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各大報紙記者。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一聲悠長的鳴笛聲響起,“熱田丸”號船舶緩緩停下,在水中激起一圈一圈的漣漪。

船身靠岸,放下長長的階梯,訪華文化代表團緩緩走下來。

梵文學者沈謨漢、畫家南達拉·波斯、加爾各答史學館教授卡利達斯·納格、社會工作者格林斯等人一一下船。

走在他們最前面的,

就是著名詩人、諾貝爾獎得主——泰戈爾。

泰戈爾身著傳統印度長袍,頭纏黑色頭巾,腳踩黑色布鞋,拾級而下。長長的絡腮鬍垂下,親切又慈祥。

他雖衣著簡樸,可那獨特的氣質,引人注目,

在人群中一眼就能注意的他。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一下輪船,泰戈爾看著中國的土地和風景,興致高昂,他激動地說道:“朋友們!我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我始終感覺,印度是中國極其親近的親屬,中國和印度是極老而又極親密的兄弟!”

泰戈爾對古老的東方文明非常沉醉,這場中國之旅,他期盼已久。

為歡迎泰戈爾,盡好地主之誼,

徐志摩等人精心安排了豐富的行程。

他們帶他遊覽了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吃了中國特色美食,領略了中國的茶社文化。

為了慶祝泰戈爾的到來,中國學者還專門排演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為他慶生。

當然,必不可少的,是邀請泰戈爾作演講,

在中國,泰戈爾的作品廣為流傳。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南京是中國文化的繁盛之地,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對泰戈爾的詩歌極度推崇,知道泰戈爾訪華的訊息後,

再三邀請泰戈爾到東南大學參觀演講。

東南大學負有盛名,是當時南方唯一一所堪與北大比肩的學校,泰戈爾最終答應了。

然而,正是這一場演講,讓泰戈爾的訪華之旅,蒙上了灰塵。

4月20日凌晨2點,在遊覽了杭州之後,

泰戈爾一行從杭州乘船北上,抵達南京。

稍事休整後,64歲的泰戈爾出現在了東南大學的體育館內。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此時,東南大學的體育場已經擠滿了人。烏泱泱的,彷彿在開什麼盛大的集會。

這裡匯聚了7000多名從各處趕來的聽眾

,人數眾多,差點壓垮了體育館二樓的樓板。

面對著一雙雙閃亮的求知若渴的眼睛,泰戈爾心中大動。

寬敞的體育館內,泰戈爾渾厚的聲音響起,徐志摩作翻譯。

泰戈爾用磁性的聲音,讚揚了中國人的團結與自強不息,

表達了人類的光明是由犧牲奮鬥所得的核心思想。

聽到這些言論,青年學生頻頻點頭。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泰戈爾熱愛中國,在來中國之前,做足了功課。

他認為,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一味談論詩歌毫無幫助。他希望,宣揚東方文明優於西方文明,幫助中國人民重拾文化自信。

禮堂裡再次響起泰戈爾的聲音:“和平親愛為人類之主旨。西方文明,崇尚物質,並不足以為貴,唯亞洲文化,崇尚和平,恭謙友愛,適宜發揚光大,乃天地之幸。”

在今天,這番言論也並無不可,可是,在當時的民國時期,

這番言論卻引起了眾多青年的憤慨。

聽到這裡魯迅頓時甩袖便離開了,而底下仍然議論紛紛:“這是在說什麼?”“這位老先生是從哪裡來的!”“快讓他回國去吧!”

聽到泰戈爾的這些言論後,上面的言論此起彼伏。接受過新思想的青年學生義憤填膺,甚至有青年激動得掄起了凳子,就要向泰戈爾砸去。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泰戈爾臉色蒼白,面露震驚之色

,他實在沒想到,這番見解青年學生們不僅不認同,反而極其反感。

他面露尷尬,站在原地,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所幸有徐志摩在場,替他解釋,才讓演講順利進行了下去。

然而,泰戈爾的這番見解,仍然在中國引起了熱議。

泰戈爾的這番話,真的不妥嗎,

又是哪裡引起了眾怒呢?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02、泰戈爾為何會引起眾怒

其實,泰戈爾的初心是好的。

泰戈爾有著濃郁的中國情結,早年,泰戈爾曾寫過《鴉片——運往中國的死亡》一文,怒斥鴉片貿易對中國人的毒害,在當時的時代,冒著被列強迫害的風險為中國發聲,極為正義了。

面對貧困的中國,泰戈爾作為一介文人,只能寄希望能用文字的力量,喚起中國人的信仰,喚起中國的民族自信心。

這樣的心願,是很好的。

但是,他忽略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泰戈爾訪華期間,正是袁世凱任國民政府臨時大總統期間。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袁世凱

袁世凱頒佈了《整飭倫常令》,

興起了尊孔復古的運動,為的就是恢復帝制

,圓他的皇帝夢。

為了反抗袁世凱的運動,中國愛國文人以文字為武器,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陳獨秀辦《青年雜誌》,倡導新文化,砸倒孔家店。

李大釗寫了《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著名文章,熱烈慶祝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呼喚中國人民燃起鬥志。

胡適倡導白話文,促進新思想的傳播。

透過一代青年的不懈努力,

打倒帝制的思想廣為流傳。

但是,泰戈爾這番言論可謂與中國的進步思想背道而馳。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泰戈爾的言論,大為尊崇中國傳統文明,

正好與袁世凱的復古思想吻合。

加上他榮獲諾貝爾獎,這些光環讓他具有極強的話語權。一旦他的話被廣大中國人民所接受,袁世凱復闢之路不可逆轉,中國危在旦夕。

中國的新青年期盼泰戈爾為中國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沒想到他卻號召廣大青年發揚傳統文化,

這無異於將中國引向未可知的深淵。

青年們大失所望,憤憤不平。

泰戈爾的話更讓中國的進步人士擔憂,一旦中國再次走入封建帝制的老路中,中國的未來又在哪裡?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03、陳獨秀怒斥

隨著青年學子們口口相傳,

泰戈爾的話很快被更多人熟知。

生氣的文人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桿,維護新青年運動的碩果。

陳獨秀聽後,直接寫了一篇文章專門駁斥泰戈爾戈:“泰戈爾是一個極端排斥西方文化、極端崇拜東方文化的人!泰戈爾,謝謝你

中國老少人妖已經多得不得了呵

,請不要再擾亂思想界!”

這般批駁,丟掉了婉轉的外衣,直指泰戈爾為“人妖!”可見陳獨秀之憤怒。

也難怪,新青年運動中,陳獨秀等人逆風前行,好不容易才扭轉了部分人的思想,泰戈爾這番言論,很容易開歷史倒車,讓中國繼續迴歸到“尊君抑民,尊男抑女”的封建禮教中去,陳獨秀怎能不生氣。

除了陳獨秀,瞿秋白也公開發文稱:“泰戈爾顯然和孔孟是一路貨色。”

郭沫若則一針見血道:“現在的時代,平和地宣傳無異於巨大的毒藥。”

泰戈爾滿懷善意而來

,然而他的言論,終究不適合正需要“激進的改革”和“流血的革命”的中國,最終引起眾怒,實在令人唏噓。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04、泰戈爾致歉

對於自己言論在中國學界引起的激烈反應,

泰戈爾深受觸動,他虛心接受中國人的意見,默默做了反思。

泰戈爾與忘年之交徐志摩做了深刻交談,瞭解了中國的國情後,他也意識到自己言辭不當之處以及可能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可怕後果,深表惶恐。

在交談中,他誠懇地為自己的輕率言辭致歉。

其實,泰戈爾並不是反對科學,反對進步,馮友蘭在1921年問泰戈爾有什麼辦法可以拯救中國時,泰戈爾回答“快學科學”是非常有見地的。

在演講中,泰戈爾提到:西方人過度重視物質文明,忽略精神文明,這是西方人的一大缺陷。歐洲文明雖然看似繁盛,但根植於物質基礎的文明必不長久,“破產”是遲早的事。在今天我們回溯歷史,可以發現,這番言論是非常有遠見的。

只是,這番見地,並不適合當時的中國。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同年4月23日,泰戈爾抵京。

在北京,也有很多學者非常喜愛泰戈爾的文字,梁啟超、蔡元培、胡適等一眾文化名流設宴歡迎他。

4月的北京,褪去了皚皚白雪,醞釀著新生。

泰戈爾一行與梁啟超等人碰面後,泰戈爾握著梁啟超等人的手,激動道:“我親愛的朋友們,我滿含熱淚,見到你們彷彿見到了醞釀生命的種子。”

當眾人談起東南大學的演講,他滿是愧疚:

“我的朋友,我的言論極為不當,我非常慚愧。”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眾人紛紛寬慰,泰戈爾表示,希望能在公開場合解釋道歉。為了表示誠意,他選擇了清華大學演講這個盛大的場合。

清華大學的禮堂莊嚴隆重,座無虛席,學生們和各處趕來的進步青年翹首以待。

泰戈爾仍舊熱情洋溢,和藹可親。

他用天真而浪漫的語言展開演講,像一幅優美的畫卷:“我的青年朋友,你們的面龐如此年輕可愛,閃耀著聰明與智慧的光芒。我們之間雖隔著時間的距離,但請不要將我推遠。你們如初生的旭日,而我卻站在夕陽的腳邊。”

在演講中,他激情讚揚中國人勤勞勇敢的品格,呼籲青年人進步向上。

演講中途,這位年過半百的老人提到了自己先前的“不當言論。”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他面露愧色,眼裡閃著光,白色的長鬚微微顫抖,小心翼翼地像犯了錯的小學生。

他飽含歉意卻堅定地講出:

“我是倦了,我年紀也大了。”

這次,他的演講沒有引起眾怒,反而收穫了雷鳴般的掌聲。

泰戈爾的歉意和勇氣值得我們學習,面對做錯的事情,勇敢承認,

知錯就改,真誠致歉,並不是懦弱,反而會收穫敬意和掌聲。

1924年、泰戈爾首次訪華: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魯迅中途拂袖離去

總結

泰戈爾是世界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充滿了愛國色彩和鬥爭精神,他用清麗的語言勾勒出一個個美妙的瞬間,釋放著讓人怦然心動的愛意。

他深受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愛戴。

在今天,仍有不少人喜愛泰戈爾的詩歌,

喜愛他那像潺潺小溪般的清秀的語言。

可是,就是這樣偉大的藝術家,仍不免有言辭不當之處,考慮不全之時。但,泰戈爾的崇高之處就在於,他敢於自我革新,敢於承認錯誤。

正是這種坦誠的、毫無保留的自我剖析,讓他收穫了中國人的敬意。

時至今日,泰戈爾的詩歌依舊迴響在我們耳邊,讓人如夢似幻,而透過遙遠的詩歌傳來的,還有他創新的思想和值得我們敬佩的靈魂。

參考文獻:

1。《泰戈爾訪華:新文化運動中現代化爭論的折射》;石棋;《今古文創》2021年7期

2。《簡析1924年泰戈爾訪華前後中國學者的批評》;巢巍《史學集刊》2016年2期

3。《蔡元培促成泰戈爾訪華前前後後》;單濱新;《名人傳記》2013年2期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