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由 什麼值得買 發表于 運動2022-04-14
簡介說道寒食節,就不得不提大書法家蘇軾的千古名作《寒食帖》

乃字的筆順為什麼

4月4日是我國傳統的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後來逐漸發展出祭掃、踏青、鞦韆等風俗。

說道寒食節,就不得不提大書法家蘇軾的千古名作《寒食帖》。

蘇軾《寒食帖》

940年前,44歲的蘇東坡謫居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經歷了誣告、降職、入獄、被貶的蘇軾,心灰意冷。

在黃岡深居簡出的第3年的4月,清明前寒食那日,在滿懷悲涼的情境下,他藉著詩文一篇,一吐胸中鬱悶之氣,寫出了滿紙蒼涼。這便是在1082年完成,流傳至今的《寒食帖》。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這一長卷,共17行,129字,後

被稱為“蘇書第一”,亦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並稱“天下三大行書”。

從內容上來看,《寒食帖》其實是兩首五言詩。

第一首內容如下: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偸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字裡行間,透露了蘇軾當時生存環境的惡劣,和他心境的孤獨悲涼。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第二首詩也是一樣,詩文寫道: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不僅吃的寒酸,屋漏偏逢連夜雨,甚至練一把燒火的乾柴都沒有。蘇軾在詩中哀嘆,每年都想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春光,但無奈春光卻拋他而去。今年又逢春雨不斷,讓這一年之初就蒙上了秋日蕭瑟的氣息。

突出的“銜紙”二字

一字一句間,皆是失意落寞。寒酸之苦、無法排解之憂,都體現在《寒食帖》一筆一劃之中,以字表意傳情,如身臨其境。

《寒食帖》全卷墨色深黑濃潤,字形隨不同情緒起伏,形成節奏的變化。仔細觀察會發現,從卷初至卷尾,字形由小漸大,由疏朗變得緊湊。行間的重心也隨著傾斜跌宕的字勢左右移動,有人形容,

整個《寒食帖》猶如空中的風箏般左右擺盪,而那根線始終由蘇軾握著,行氣連貫。

《寒食帖》區域性

同為大書法家的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

“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將其視為一篇曠世神品。

透過整個書法作品,蘇東坡在當時的悲憤、才情和書法,都在此卷中集合,文字和書法高度融合,極致統一,不愧為千古佳作。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如同蘇軾的命運一般,《寒食帖》同樣也是命運多舛。

《寒食帖》流入清宮收藏後,在1860年火燒圓明園時險些焚燬;後流落民間,為廣東人馮展雲所得,書跡再次遭遇火災,幸而及時撲滅,長卷上的火灼痕跡,便是當時留下的。

1922年,《寒食帖》流轉至日本,由當時的藏家顏韻伯以金六萬元售於藏家菊池惺堂,學者內藤湖南亦留有跋。第二年九月關東大地震,東京都大火,菊池惺堂衝進火場,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救出,一時傳為佳話。

“二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二戰後,此卷為政學名士王世傑所購,最終由其子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至今。

這件千年名跡真是好運氣,冥冥之中,至寶為老天所護佑,流傳至今。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寒食帖》全卷——

(請橫屏觀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蘇軾一紙《寒食帖》,寫盡多少蒼涼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