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由 百姓藝術 發表于 運動2022-04-12
簡介一、不是書畫家的書畫人張德印說,書法有法臨帖是根現在有一部分人臨帖選的都是不值得去臨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現代的不成熟的作品,臨帖要找準目標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經典

曦字楷書怎麼寫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一、不是書畫家的書畫人張德印說,書法有法臨帖是根

現在有一部分人臨帖選的都是不值得去臨的作品,比如一些近現代的不成熟的作品,臨帖要找準目標這是第一位的,要抓住經典。古人有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所以學習的物件、學習的榜樣要越高、越完美越好,一入手就要臨最好的帖,一開始取法就要取好,這是學書法避免走彎路的很重要的前提。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二、臨帖要誠懇

幾千年的書法史,能夠留下幾件經典不容易,我們要用一種很虛心的態度對待它們,不要隨便地看不起它們,也不要對它們指手劃腳,看不懂就謙虛地慢慢看,慢慢會看懂的,不要看不懂、學不好就否定它。臨帖只有認認真真才會學到好的東西,不虛心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虛心最重要,是態度問題。臨帖要抱著真正地向古人學習的虔誠的態度,經典是經過幾千年書法史檢驗,被歷史所公認的。當然對於經典,不同的人有一個接受的時間早晚問題,就我個人而言,《蘭亭序》我是較早就接受了它,但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我是到最近才感覺到它確實好。臨帖的過程,有時就象科學探索,是一個反反覆覆的過程,不要半途而廢,堅持學下去終究會有收穫,不要學不到就說不好。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三、臨帖要上規模

臨帖不但要經常臨,而且必須上規模,沒有臨過完整的作品,僅臨幾行字,那不算臨帖,也就不可能掌握臨帖的好處。一本帖不管是幾百字甚至上千字,都要去反覆地完整地臨,這樣就不僅能學到帖中的點畫,而且還能體會到帖中所特有的精神氣質,所謂的功力,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四、臨帖須靜心

在臨帖過程中決定你有沒有感受、有沒有體會、有沒有收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你必須先靜下來。在夜深人靜或晨曦初開之時,拋棄一切雜念,靜心臨帖,把臨帖的過程當作在與古人交流,你就會覺得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師,是一個很有修養的長者,不僅是他的一舉一動,而且他整個的儀表、氣度都可以深深地打動你,你靜不下來就體會不到,帶著浮燥的心態你永遠都臨不好帖。能靜下來臨了,才體會到它的好處,感覺到其中許多過去未曾發現但又非常珍貴的東西。在臨帖前必須要很仔細地去讀帖,要注意帖中的每一點畫,哪怕是很細微的變化,以訓練自己的眼力。一件作品的真正高度,甚至可以說書法內行和外行的區別,就取決於細微的一點點上,好象搞科研,有時一點點的失誤都會導致整個實驗的失敗,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髮生死。”這一點點就是一條界溝。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張德印認為有關臨帖的這四點,對於學習書法非常重要,書法家一生中特別是到了晚年,特別在“功成名就”之後,什麼都可以放棄,但臨帖不能放棄。我們現在回頭看上世紀80年代書法熱湧現出來的一部分曾經名聲很大的書法家,到現在能夠保持先前趨勢的又有幾人,有很多人已經被淘汰,有些人雖然沒被淘汰,但也可以明顯地發覺水平是大不如前了。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不臨帖了,當然這其中也有學問修養、精神心態等原因,但我認為不臨帖是一個重要原因。另外,書法藝術千萬不能把它當作一個名和利的追求目標,它與名利無緣。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中國書法的第一推動力是漢字。深藏在漢字中的中國書法的基因是線條。比之繪畫,書法中的線條具有純粹抽象、獨立的性質,由一畫、二畫、三畫以至萬畫。線在運動中發展、豐富,實現完美的篇章。從宏觀到微觀的反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線條的多樣豐富性不但在“萬畫”,恰好就在“一畫”之內。中國書法的線,是無數“點”的集合體。單獨的“點”是線的濃縮,我們在書寫時要把它當作“線”,當作一個生命體,有凝聚力、張力。白牆上的一個黑點,我們凝視著,會感到它似乎在移動。書寫中的“點”有獨立性,又同其他筆畫一樣附著於完整的字。“無垂不縮,無往不復”的原理和審美特性同樣適用於“點”。我們把中國書法的線條看作是在矛盾中執行的,任何一筆執行中都有無數“力”的折衝,中國書法線條的基本特點可以表達為“一波三折”。中國書法歷史的博大精深,實以精深為本。“精深”是我們繼承的法眼所在,“博大”給我們的繼承開拓了廣闊的道路。“精深”蘊藏在“一畫”深處,“博大”由“一畫”而億萬畫。

識字的人會寫字,還希望寫的好看,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如果用毛筆宣紙寫成中堂、條幅,

可以讓人品評欣賞,

如果寫的內容是詩詞、歌賦,

還可以讓人凝思、動情。

再如果下功夫學好筆法技法,

從而興之所至,潑墨揮毫,

又可以寄情、修神、養氣……

這就是書法。

若有知道人問: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你知道多少?

我必答之,至少知道中國書法。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中國書法有著三千多年的發展史,

是中華民族獨有的、高尚的藝術。

書法有法,

必須是用毛筆墨汁宣紙寫成的漢字,

活字活詞活文章,

有筆法、結構、章法三大法則。

對此歷代書論家有著詳細的論述。

總的來說,

書法藝術要具備兩大因素:

一是外形優美,二是內涵豐富。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外形優美是把漢字寫的好看,

內行豐富是書寫內容有豐富的思想感情。

兩者完美統一,

形成中國書法獨有的表情達意功能。

這種功能

要靠筆法的中鋒側鋒、提按、疾澀,

結構的疏密避讓、虛實向背,

章法的行間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則來實現。

其中上下相合、左右連屬

是衡量書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

因為它能表現出一幅書法作品的氣韻,

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

非此,就是死貓瞪眼的傻字一片。

這種書法作品的氣韻

就是書論家常說的行氣。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那麼具體講什麼是行氣呢?

筆者曾把自己的一幅作品請人評點,

人家看後說你寫完某字幹什麼去了,

我說沒幹什麼,

問我那怎麼行氣斷了?

我愕然,

後細想是自己寫完那字去接電話了,

好一雙慧眼!

真是行家看門道,原來書法的氣如此重要。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行氣,

啟功先生說:“不好說清楚”,

也有人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那怎麼辦呢?

還是找書論家找答案吧!

啟功先生曾說:

“行氣就是在書法作品中

字與字的連線狀態。

行與行的行氣叫橫行氣。

字與字叫縱行氣。”

清馮武論筆法十門第九門曰:

“通氣門”亦曰“通水”,

凡點劃會通其氣使血脈相通。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清笪重光說:

“氣之舒展在撇捺,脈絡不斷在遊絲…”

《毛筆書法大全》一書中

“行氣貫通”一節講到,

行氣是指上下字之間的氣勢,

這種氣勢不可中斷,

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後兩行也不中斷,

這叫行氣貫通。

上字的末筆與下字的手筆要呼應顧盼,

氣韻貫通,在隸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

上下字(上下行)的點劃呼應,勾連得體,

形成作品的動態感,

即是脈絡通暢、血氣充盈。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懷素的“自敘貼”中

“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的

“中妙懷”三字即是例證,

還有行與行之間、一字與一字之間的

體勢相應等

尤以蘭亭序中行與字的行氣貫通更為明顯。

顯然,在一幅書法作品中,

行與行、字與字不是獨立存在的,

都有著緊密的聯絡,

是由一個字一個詞的個體組成的,

康有為曾說:

書若人然,須備筋骨血肉,

血濃骨老筋藏肉瑩,加之姿態奇逸,

可謂美矣!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可見書法與人一樣,

同樣是鮮活的有機體,

字裡行間應表現出豐盈的筋骨血肉。

表現出氣韻的通暢,

給觀者以遐想和共鳴。

這就是書法行氣的微妙之處。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氣的圓滿靠功力,靠熟練,靠自然,

啟功先生說:

眼熟則記憶真,

每筆起上軌道準確,如走熟路。

熟能生巧,

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氣呵成,

渾然一體,

決不是看一字寫一字,

個個獨立互不相關的。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行氣是一種精神,

是書家長期養成的一股正氣一種思想境界,

書寫時高度集中,不知有我。

清代梁同書說:

寫字要有氣,氣從熟中來,

有氣則有勢,勢在字行間。

勢在字行間——知名書法家老師談書法

張德印人生格言:瑤池聚仙我聚善,代代相傳保平安,人生在世有酸甜,春夏秋冬心底寬,良藥苦口利於病,粗茶淡飯解饑寒,求人不如求自己,知恩圖報義當先,人生並非天才命,勤學苦練非等閑。慎獨靜思言而行,知足常樂笑問天。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