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由 小基快跑 發表于 運動2022-04-08
簡介首席設計師=剛工作不滿一年的生手理髮師設計總監=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熟手理髮師創意總監=工作時間三四年的資深理髮師人們的情緒也變得趨同,開心的起點是“笑死”,憤怒的起點是“氣死”,難受的起點是“抑鬱”,反感的起點是“呵呵”、“無語”,震驚的

脹的詞語有多少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不知不覺

連我們的日常語言

都“通脹”了。

你可能還沒意識到

卻已經實實在在

身處在

“語言通脹”

的環境中了。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日常生活中的“詞語通脹”比比皆是。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過去,

表示迴應,

我們會說“哦”,“嗯”。

現在,

回一個單字會被認為

是不禮貌、敷衍,

所以我們開始說“哦哦”、“嗯嗯”;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過去,

我們覺得某件事好笑,

會說“哈哈”,

後來,

變成了“哈哈哈”,

再後來,

變成了“哈哈哈哈哈哈……”,

字串越長就越

顯得自己是真的開心,

而不是裝開心。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當我們還在吐槽

理髮店全都是託尼總監,

理髮店早就換了新詞兒。

首席設計師=

剛工作不滿一年的生手理髮師

設計總監=

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熟手理髮師

創意總監=

工作時間三四年的資深理髮師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人們的情緒也變得趨同,

開心的起點是“笑死”,

憤怒的起點是“氣死”,

難受的起點是“抑鬱”,

反感的起點是“呵呵”、“無語”,

震驚的起點是“救命!”、“woc!”,

喜愛的起點是“絕絕子!”,

厭惡的起點是“ptsd了”。

詞彙本身所代表的含義

在不斷削弱。

我們越來越難捕捉到表

達者最真實的情緒。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人們的表達也變得“親密無間”。

“愛您“

只是一句簡單表達感謝的詞;

“親愛的”

可以是對所有叫不出名字的人的代稱;

“姐妹”

成為搭訕的開場白;

“寶貝”

用來稱呼甚至從未謀面的陌生人。

人們在用越來越親密的詞彙

形容一段並不親密

甚至遠談不上熟悉的關係,

某些真摯的、珍貴的情感

一點點在文字中消失殆盡。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人們安利某樣東西的形容詞語變得雷同,

也越來越不可信。

好吃哭了=

挺好吃的,

超火=

找了很多人打廣告,

全網爆火=

全網都鋪了廣告,

絕絕子=

挺好的,但一定要重複一下,更有說服力,

網紅打卡=

雖然不咋滴,但好歹也湊了波熱鬧,

Yyds=

不知道誇什麼好,說這一句就夠了。

被“套路”後的人們無師自通

學會了“轉碼譯碼”,

看到一些溢美之詞,

先自動剝離掉兩三層厚厚的濾鏡,

“還原事實真相”。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語言通脹”不單單出現在日常交流,

也出現在各行各業。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網際網路行業是“語言通貨膨脹”的大本營:

對齊、交付、抓手、拉齊、賦能、

底層邏輯、流量池、私域、去中心化…

越來越高深莫測的用詞,

讓門外漢感覺摸不到頭腦,

也給網際網路人無休無止的

日報、週報、月報、季報

多添了不少篇幅字數。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化妝品、護膚品行業也非常擅長這招:

有機=

成分表儘可能少來點新增劑,

低卡=

沒白砂糖有木糖醇,

超值=

出售商品+2套賣不出去的

周邊配套低值易耗品,

美白=

基礎補水,

抗初老=

基礎補水,

淡斑=

基礎補水,

細緻毛孔=

基礎補水,

保溼=

基礎補水,

滋潤=

厚重,

輕薄=

持久力不行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而廣告行業

則尤其擅長使用“高階”詞彙,

看著越高階、越貴越好。

震驚、神仙級、現象級、刷屏、淚目…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我們當然可以理解,

網際網路更新迭代快,

人們為了儘量讓自己顯得有趣,

商家為了加深消費者記憶,

搶佔市場份額,

所以需要不斷簡化、重複,

加深記憶。

但是,作為思維的呈現工具,

語言體系體系上的貧瘠,

潛移默化讓思維也開始貧瘠。

感情不順,

伴侶一定是“渣男”“渣女”;

工作和同事領導起了矛盾,

可能是被“職場pua”;

生活矛盾都怪“原生家庭”,

工作離不開“底層邏輯”;

社會事件都怪“境外勢力”,

同事常加班,多半是支援“內卷”;

社會熱點事件下女性發聲,

看,她們女權又在胡亂“打拳”!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人們習慣了用一些詞語“一錘定音”,

借用流行詞來表明立場,劃分陣營。

複雜的人性、情緒被簡化

成了幾個簡單的詞語,

思辨不復存在。

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擔心的

“語言通脹”可能帶來的後果。

好好說話,為什麼越來越難?

或許語言通脹最初是

為了用誇張表示幽默,

而現在,

人人都想避免無趣,

都想用更加特別的描述詞

在社交網路上構建

更加生動的個人形象。

可實際情況是,

越來越多詞語出現了

冗長又毫無意義的延申,

人們想要避免無趣,

卻又在辭藻堆砌、

重複中不可避免地無趣起來。

如何穿破日益貧瘠的語言體系

迴歸本真?

或許,

是時候減少

那些網路熱詞的使用頻率,

試著平和地、笨拙地、

樸素地去表達最真實的感受。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