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蔡元培在個人和歷史上的“新舊更迭”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運動2022-03-03
簡介紀念專輯由五篇文章構成:田正平的《蔡元培與民初教育改革》,婁岙菲的《黑暗與光明的消長——蔡元培與北大的合離》,苗懷明的《蔡元培:中國現代學術的奠基者》以及潘靜如的《前清翰林的側影——蔡元培的生活、趣味與舊體詩》

新舊更迭是什麼意思

1868年,這年是日本明治維新的起始年,也是蔡元培先生誕生的日子。在二十世紀初,蔡先生既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元老,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熱誠的支持者。今年適逢其誕辰一百五十週年,《文史知識》雜誌在開年第一期雜誌上即推出紀念專輯。紀念專輯由五篇文章構成:田正平的《蔡元培與民初教育改革》,婁岙菲的《黑暗與光明的消長——蔡元培與北大的合離》,苗懷明的《蔡元培:中國現代學術的奠基者》以及潘靜如的《前清翰林的側影——蔡元培的生活、趣味與舊體詩》。五篇文章,著重介紹了蔡元培先生個人的“新舊更迭”,以及其在“新秀更迭”的歷史節點上所發揮的作用。

蔡元培在個人和歷史上的“新舊更迭”

蔡元培在個人和歷史上的“新舊更迭”

縱觀蔡元培先生一生的履歷,最為後人所稱道的,莫過於作為教育家的他擔任北大校長這一段經歷。五四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新舊各派匯聚於“相容幷包”的理念之下,許多青年學子也因受到“蔡先生”和“北大精神”的感召,競相投考。那時的蔡元培校長成為引領學界的精神領袖,重塑風氣,釀成潮流,一舉開創出“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讓人感覺北大與蔡元培之間是相互成就的關係。但婁岙菲在《黑暗與光明的消長——蔡元培與北大的合離》一文中,還原了歷史的複雜性,告訴讀者事實不止如此。

文中首先引用了蔡元培晚年回憶時的一句話:“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在這五年半時間裡,一改北大“官僚養成所”之風氣,其歷史與價值都值得不斷書寫和重估。但相對於這“五年有半”,一直以來人們很少談及蔡元培名義上擔任校長的時段。蔡元培與北大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婁岙菲先生鎖定了蔡元培與北大關係發生轉變的三個關鍵性的年份:1918年、1922年及1926年後的餘音。

具體說來,1918年是蔡元培重塑學風的關鍵之年。延聘“純粹之學問家”和“學生之模範人物”,整飭學風,將北大改造為研究高深學問之機關。最先受邀的是被委以文科學長之職的陳獨秀,尚在美國的胡適得以來校任教。這一年新加入北大的教師還有周作人、梁漱溟等人。新組建成立的評議會和教授會,一改以往校長獨斷專行、發號施令之風,向更多人開放了北大校務的參與權和管理權。1922年,困擾已久的辦學經費問題爆發,北京國立專門以上各校教職員代表聯席會議多次與政府交涉未果,被迫宣佈罷課,索薪運動最終爆發。蔡元培領銜參與各校聯合行動,還利用自己各種身份和影響力積極爭取各類款項。但仍未能解決經費問題,蔡元培領銜與北京國立各校校長髮出辭職通電,宣告不再負責任。蔡元培亦隨之發表與北大脫離關係的啟事。這一年,北大少數學生不滿徵收講義費,先至會計科謾罵職員,第二日又擁至校長室,蔑視他人人格。這些言行給蔡元培很大打擊。1923年至1926年,蔡元培都在歐洲各國演講、會晤和從事研究著述工作,不再過問具體校務。1926年初回國,得到訊息的北大師生喊出“非蔡不可”的口號。不過,蔡元培對北京惡劣的政治環境相當警惕,不願再與軍閥政府有任何合作,對外界的盛情邀請並不過多回應,而是取“譭譽聽之,不願與辯”的態度,選擇留在南方為北伐做準備。從躊躇滿志到心灰意冷,蔡元培十年間的心境變化,恰為此時段中國大學乃至社會劇烈變動提供了生動的註腳。

版權宣告:圖片來源於網路,圖文無關。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