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由 兆治酒館 發表于 運動2022-02-19
簡介(徐州啥湯)(徐州辣湯)(胡辣湯)(皖北油茶)(烙餅饊子)因為曾在徐州生活了15年,說起美食,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歡的就是啥湯和辣湯了,現在路過徐州的時候也要找時間去吃一次

食字上面是什麼字

家鄉的美食在之前的文章裡已介紹了一些,如讓人流口水的粉絲煎包,過年時自制的蕉葉子、花生糖、米花糖以及皮凍等。父親以前做過廚師,每當村子裡誰家有紅白喜事,都會邀請父親做菜。從菜品的計劃,到食材的採購,再到做菜、上座,直到客人離去,才能回來。記憶裡父親總是很忙,家裡來客人,也是父親掌勺,母親打下手。父親做菜很快,味道也很好吃,年貨的置辦也主要是由父親完成的。父親包餃子也很快,把餡包到餃子皮裡再用兩手一捏就好了,母親擀皮,父親一個人包,都能跟得上,基本上不用我們兄弟姐妹幫忙。好多年過去了,很多菜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記憶裡,有的菜現在還很喜歡,找機會去品嚐,有的菜很少能吃到了,想起它們總是會勾起我們隊過去的回憶,這種回憶殺更多的是家鄉的味道、自己成長的過程和對親人的思念。

1、啥湯、辣湯、胡辣湯和油茶。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徐州啥湯)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徐州辣湯)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胡辣湯)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皖北油茶)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烙餅饊子)

因為曾在徐州生活了15年,說起美食,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歡的就是啥湯和辣湯了,現在路過徐州的時候也要找時間去吃一次。早上喝一碗啥湯或辣湯,裡面打個雞蛋,在配上油條、煎包或蒸包和鹹菜,真的會很滿足!啥湯最常去的還是馬市街啥湯的老店,在解放路,其他店也去過。辣湯最喜歡彭城路和建國路交叉口南側的步行街店,那個店烙餅卷饊子(見上面第五張圖)也是我所愛。

我老家縣城也有啥湯店,前幾年幾個高中同學聚會時,早上也特意找了一家啥湯店去吃,也非常不錯。因為老家和徐州不遠,生活習慣也類似,家中也經常煮湯,做法比較相似,早上和晚上鄰居見面打招呼,不是說“吃飯了嗎?”,而是說“喝湯了嗎”。妻子初次到我家,覺得很納悶,晚上不一定都喝湯,也問“喝湯了嗎?”,因為以前經常喝湯,習慣了,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啥湯(見上面第一張圖)是徐州一帶著名的民間小吃,亦稱“飠它湯”(食它)。它流行於江蘇徐州、河南夏邑、安徽宿州以及山東棗莊一帶特有的早餐名點,傳說起源於彭祖的“雉羹”。啥湯是以雞湯為基礎,伴以麥片、麵筋、胡椒粉、綠豆等原料,味鮮香辣,口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啥湯的名字,傳為清高宗御賜。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品嚐雉羹,學著徐州人向廚師問道:“這是啥湯?”他靈機一動,就隨手畫了一個食字和它字,意思便是吃它,並隨口說:“啥湯。”啥湯的叫法便一直流傳了下來。事後不久,乾隆傳詔:封徐州啥湯為“天下第一羹”。從此啥湯美譽盛行,大受人們的熱愛和讚賞。

辣湯(見上面第二張圖),相傳起源於宋代徐州,那時黃河奪泗入淮,各種魚類隨水氾濫,楚人亦指徐州人(當時徐州屬於楚國)從黃河中撲鱔並輔以佐料煮湯,形成徐州辣湯的雛形。1912年經山東人張繼曉改良享有盛名,尤以“中華名小吃”兩來風辣湯最為出名,著名相聲大師馬季親筆題書“千年一碗”。辣湯是用大骨、鱔魚絲、母雞熬製而成,再加上面筋、黑胡椒、姜、雞蛋花等,看起來黑乎乎的,很沒有賣相,但是喝起來卻美味無比。

好多人把“辣湯”和“飠它湯”分不清楚,辣湯名頭雖然不如“飠它湯”響,但也更普遍和家常化。徐州大街小巷也多以辣湯為主,許多早飯小攤上也有,許多家庭也可以自己做,配料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或簡單化。在徐州工作時,一個朋友的妻子做的辣湯就不錯,她用泥鰍代替鱔魚,做好後請我們一起喝,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胡辣湯(見上面第三張圖),也稱糊辣湯,起源於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逍遙鎮和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河南及陝西等周邊省份都喜愛和知曉的小吃之一,適合搭配油條、包子、蔥油餅、鍋盔,千層餅等麵點。但不同的地區胡辣湯的差異很大,我在西安和河南周口特意去品嚐了當地的胡辣湯,西安的胡辣湯裡海帶絲、豆腐絲等菜比較多,周口的胡辣湯更類似於徐州辣湯,以湯為主。周口的那個店就在市中心街口偏南一點,據介紹說是正宗的逍遙鎮胡辣湯,味道很誘人,讓我喝到肚子撐的喝不下為止。

還有,就是油茶(見上面第四張圖)。高中的時候,縣城街道上時常有人推著油茶賣,油茶用保溫桶裝著,有人買,就倒上一碗。油茶是皖北地區的地方特色美食,裡面加入麵筋、千張、花生米熬製而成,口感滑膩油潤,香氣濃郁,是皖北特色的美味。

這些湯裡面了都會加麵筋,把麵糰用清水反覆搓洗,把麵糰中的澱粉和其它雜質全部洗掉,剩下的即是麵筋。小時候母親也經常做麵筋,用來煮湯或做菜。

2、爬拉猴。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爬拉猴是蟬的幼蟲,開始在地下,需要破殼變蟬時,就從地下爬了出來,到樹上蛻變成蟬,有的地方叫它“蝶拉猴”,也有知了龜、知了猴等稱呼。每年的七、八月份,夜抓知了猴,便成了老家地區的一大景觀。因為它傍晚開始破土而出,第二天早上就在樹上變成蟬了,因此晚上是抓它的最佳時間,帶個手電筒和罐子,手電筒照到它身上時,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樹上,把它抓起來,放到罐子裡,運氣好的話,一人一晚可以抓到數百個。回家後用鹽醃起來,我家多數情況下在鏊子上用油煎制,也可以油炸,特別美味。現在老家朋友來看我,還會時常帶一些冰凍的爬拉猴給我。爬拉猴蛻變成蟬後退下來的殼稱蟬蛻,又稱“蟬退”或“蟬皮”,是重要的中藥材,L人收集。所以小時候就在樹上摘取蟬皮,有的蟬皮位置較高,還用長杆做成專用工具,粘取蟬皮。收集到一定數量時,把它賣給收蟬皮的人,藏起來作為自己的零花錢。

3、雞蛋蒜,把蒜剝皮洗乾淨後,放到蒜臼子裡,然後把煮熟的雞蛋剝皮後也放到蒜臼子裡,一起剁碎,混合在一起就可以了。這個菜家裡主要是在農忙時吃得多,因為農忙時沒有時間做飯,就事先烙好一些烙餅,把雞蛋蒜捲到烙餅裡就可以吃了。有一次到合肥和朋友們一起吃飯,有幾個朋友老家和我老家離得很近,只有大概20公里,聊天時說到雞蛋蒜,朋友就讓飯店去做這道菜,並將這道菜做法和飯店廚師詳細地解釋了一遍。等服務員把菜端上來,不知是食材的因素,還是做法有區別,和小時候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4、菜盒子

用韭菜、粉絲和雞蛋等食材做成餡,烙餅烙好後,再把餡包在烙餅裡,繼續在鏊子上烙至熟透就可以吃了。以前家裡只要看到有韭菜,要麼包餃子,要麼就是烙盒子,現在依然很喜歡吃。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5、貼鍋餅。

現在徐州有一道菜廣受歡迎,就是徐州地鍋,有人開玩笑,給徐州人一個地鍋,他們可以燉了全世界,就是說什麼食材都可以做到地鍋裡。我在徐州工作的時候,曾有好多年,雲龍湖西南角就是地鍋的天下,那時請朋友吃飯也經常去那兒,後來因環境整治都取消了。我們老家的貼鍋餅有些類似,鍋內做菜,沒有主食,就在鍋邊貼上一些死麵餅,出鍋後菜飯都有了,即好吃,又方便。老家飲食習慣偏北方,以面為主,大米比較貴,只用來煮稀飯吃,而且一年到頭也難得吃幾次。面的吃法主要有蒸饅頭、麵條、烙餅、貼餅子等,只有過年時才會蒸很多饅頭,蒸饅頭要用發麵,而且還要用專門的蒸籠,步驟也相對比較複雜,更主要的是如果蒸太多,天熱時難以儲存,下麵條、烙餅、貼鍋餅是較為常見的吃法。

那些年我們走過的青春和留下的回憶(美食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