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每週讀志——陽信縣農具情況

由 陽信黨史 發表于 運動2022-01-03
簡介改良農具耕翻農具1951年推廣7寸步犁,畜力牽引,耕深7寸,比傳統的木轅犁、鐵轅犁深2—3寸,且犁底平,翻壟均勻,為廣大農民所慣用,至1980年,全部取代木轅犁和鐵轅犁

鍁鎬的讀音是什麼

傳統農具

民間傳統常備農具主要有“四小件”—鋤、鐮、鎬、鍁。木柄鐵頭,隨手即取,輕快者為佳。“四大件”—耠、犁、耬、耙。皆為木體,分別為鐵鏵、鐵腳、鐵齒,耕翻播種、平整保墒宜用畜力牽引。運輸工具有木輪手推車、鐵皮大車。灌溉用具有桔槔、轆轤、拋斗子等。脫粒用具有石磙、木杈等。至1985年,除木輪手推車、鐵皮大車廢棄外,其餘繼續沿用。

改良農具

耕翻農具

1951年推廣7寸步犁,畜力牽引,耕深7寸,比傳統的木轅犁、鐵轅犁深2—3寸,且犁底平,翻壟均勻,為廣大農民所慣用,至1980年,全部取代木轅犁和鐵轅犁。1954年曾推廣鐵製雙輪雙鏵犁,因畜力不足,操作不靈,逐漸廢棄。

播種農具

1958年改兩腿耬為四腿、五腿耬,雖適應密植要求,但行距太窄,壅土過厚,畜力牽引不能負荷。1960年後逐漸改為三腿耬,適宜小麥合理密植,至1985年,全縣廣為應用。

灌溉用具

1949年起,先後引進鬥式水車和解放式推拉、手搖水車。1956年起,解放式水車發展至4752部,取代轆轤及鬥式水車。1958年,增至10330部。1970年後,開展大規模的農田建設,實行引黃、引河灌溉,水車為其他現代灌溉機械所取代。

運輸用具

1956年起,逐漸將鐵皮大車、木輪手推車改為膠輪。1976年後,普遍推廣膠輪地排車,人拉畜挽皆宜。

此外,在農具改良中還試製推行過馬拉播種機,牽引犁、畜力拖車、地瓜切片機等,皆因製作粗糙,工效不高而淘汰。

農業機械

1960年,國家無償撥給“東方紅”54、“鐵牛”40拖拉機各1臺,1962年發展至15臺、742馬力。1977年增至110臺、4408馬力。1980~1984年,是高度發展階段,大型農用拖拉機達240臺、8896馬力,小型農用拖拉機達483臺、5792馬力。1985年,機耕面積39。3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5。7%。

1975年始,有農用汽車1輛、90馬力,1980年20輛、1865馬力,1984年增至65輛、7110馬力。

農用排灌機械,自1956年農業合作化高潮時引進,其後為臺階式發展。1965年38臺、469馬力,1970年723臺、7768馬力,1975年3082臺、37205馬力,1980年3790臺、47342馬力,1984年5849臺、73200馬力。1985年,機電灌溉面積33。5萬畝,佔總耕地的47。52%。

播種機、收割機、脫粒機均自1970年起,從無到有逐漸引進,其中脫粒機發展較快,1970年僅34臺,1980年達877臺,1985年增至1000餘臺。

——節選自《陽信縣誌(1840—1985)》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