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由 霹靂火000 發表于 運動2021-12-27
簡介那麼GB2312字型檔中,不是後世衍生出來的字,在甲骨文中或者大禹時期,是一樣可以表達的,僅僅是表達和使用的方法可能與現代的表達方式並不同,這在前文已經探討

轘轅怎麼讀音

我們現在假裝穿越了,雖然物理現在做不到這件事情,但是思想還是可以任意馳騁的。

現在回到了大禹治水的年代了,而且想把大禹治水這事記錄下來,我們會遇到什麼樣的表達的技術問題?

口語與書面語表達並不完全相同

口語常用字:

這我們通常會以為有很多,但是,實際上即便現在,也就有3000左右字。這些字通常與生活的內容直接息息相關。

1980年頒佈了《資訊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的國標交換碼,國家標準號為:GB2312-80,選入了6763個漢字,分為兩級,一級字型檔中有3755個,是常用漢字,二級字型檔中有3008個,是次常用漢字;還選入了682個字元,包含有數字、一般符號、拉丁字母、日本假名、希臘字母、俄文字母、拼音符號、注音字母等。

也就是建立字型檔的時候,考慮的是詞頻。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書面語常用字:

文化人寫稿子,特別是輸入人名的時候,常會有一些特別的字,GB2312-80字型檔裡面沒有。

遇到“鎔、囉、瞭、褘、禕、曌、贇、贇、鱻、驫、犇……”等漢字,既無法輸入,又不能列印。為解決字數過少的問題,在1995年和2000年又先後釋出了GBK和GB18030國標碼。GBK編碼方案收錄漢字21003個,GB18030則更多。新版國標碼是在舊版基礎上增加新的碼位,因此向下相容舊版國標碼。

另外,會說話的人可以不認字,並不影響生活中簡單的表達。這是文字產生以前,口傳心授依然有實際意義的基礎。最早幹這活的是巫師,直到殷商。

關於唐詩的詞頻

我們先看看《唐詩三百首》的詞頻統計。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來自網路的詞頻統計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唐詩三百首》排名前30的詞頻

去掉其中的詩詞名稱及人名,我們發現,高大上的唐詩中,常用的排在前三十位的漢字小學就已經全認識了。

在裡面,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陰陽:來(歸)、去(送);上、下;有(在)、空等。傳統的陰陽思想無處不在的,詞頻接近對應。都是前三十位的高頻,這符合機率特徵。

而且,這些字都與儒家、儒教或者道、禪之類的關鍵字有關,詞頻如此之高,還需留神的。這通常是很多人並沒有在意的。《唐詩三百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彙總,歷史文化背景並不同,而且作者蘅塘退士那是五行八卦都懂的。

上面這個詞頻統計是基於《唐詩三百首》的。

筆者前一陣將詩詞名稱作者姓名全去掉,不加篩選的湊了三萬多字的唐詩宋詞放在一起,進行詞頻分析,結果是找出這麼一個問題來:

《從文化角度談談文人的壞毛病之一動不動就憂鬱了,這毛病哪來的?》

(當時還不是原創作者,該文無法連結,自行在筆者的文章中找吧。)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未經篩選的三萬多字的唐詩宋詞詞頻高頻顯示

這說明,《唐詩三百首》已經是古人的優選結果,至少摒棄了一些消極的文化;至於進入現代課本的,更是對於教育、教化優中選優結果了。這裡面的本土傳統文化的氣息,是很濃厚的。

大禹時期古人當時最尷尬的字是什麼內容?

與大自然有關的、與生活有關的意思當時是都可以表達的,也就是現代詞頻較高的那些字,除了手機、電視之類的古人沒有,其他的生活中使用的東西和基本的現象,古人是可以表達的。這從甲骨文中已經翻譯出來的2000左右個字可以看出來。情況與大禹時期並差不了多少,僅僅是當時的表達可能主要是基於口傳。特別重要的才用文字,而且年代久遠,發現的證據並不多,但是當時有基於象形的文字了。

那麼GB2312字型檔中,不是後世衍生出來的字,在甲骨文中或者大禹時期,是一樣可以表達的,僅僅是表達和使用的方法可能與現代的表達方式並不同,這在前文已經探討。周朝之後,對文字的字義進行了大規模的規範和修改,以使字義表達更準確,並且改變殷商文化,這同時產生了一些新的字。

至清朝,漢字有十多萬個字。不過大多數我們並不用上。

甲骨文還有3000-4000字沒有翻譯出來,這就是詞頻較低的。這些字,往往是姓名、名稱、一些哲思類的特指(可以看看筆者前文中說的道、易這些字的甲骨文是怎麼來的),一些抽象的過程(這些過程可能現代不存在了)等等。

古代道教的畫符是本土傳統文化的延續,那麼甲骨文中,一些構架複雜的組合,實際與道教的畫符同理,從《六書通》《說文解字》中可以看出中文複雜的字造字的組合方法。甲骨文中抽象的圖符構件成為漢字文字的基礎。而這些抽象的構件,傳說產生於倉頡,實際是倉頡組織進行了第一次的文字規範。

大禹時期,字有多少,並不明確。字數較少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一字多意的表達。因為隨著文明的發展,要表達的事情總是不斷增加。這樣字也就逐漸的增加了。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女媧補天,治天水的傳說中使用的是“息壤”,現代通常認為這可能是現代所說的膨潤土,遇水體積大幅膨脹。

大禹基於父親鯀治水“堵”的經驗教訓,採取了洩的方式,疏通、疏導水,以入東海。

現在我們再看看《山海經》中的大禹治水。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島。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司馬貞索隱:“《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亦稱“ 女嬌”、“ 女趫”。

甲骨文的啟發—穿越到大禹時代,你如何記錄大禹治水

這是以前流傳下來的內容的整理。

可以標榜史冊的第一本稱得上是書的並完整得以流傳的是《周易》,金文中的銘文最多也就是幾百字。這之前的記載通常都是小塊頭的內容。而《山海經》這個字數規模超過《周易》,在當時是何等重要的文獻呢?古人畫這麼大的氣力搞出來的當時的傳世鉅著,難道僅僅是為了好玩,這不符合邏輯。

”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大禹治水帶著的這幫人後來成為以熊為圖騰的這個部落。啟從石頭中生出來,這啟發了吳承恩,孫猴子從石頭中蹦出來。至於這種生孩子的方法,也啟發了司馬遷,這才有史記中的踏雷澤白蟒生子的故事。

雖然這個生育過程描寫的很蹊蹺,但是整個事件的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還是基本清楚的。

至於大禹因治水十三年未歸家還是八年,後世記載有不同,但是從啟出生的過程看,兩口子見一次面不容易。啟出生在熊的北方,一座山上。

即便現在用古文來表達這個故事,需要改的地方並不多。僅僅是軒轅山在哪?嵩高山在哪?我們不太準確地清楚罷了。但這並未影響事件過程的記錄。

待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