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古代的“焦裕祿”——召伯

由 別走聊一毛錢的 發表于 運動2021-11-26
簡介進入甘棠村,在村文化廣場,南首有亭,亭中有古碑,為清河南府尹所撰,“召伯聽政處”幾字猶可辨識

召伯怎麼讀

古代的“焦裕祿”——召伯

古代的“焦裕祿”——召伯

古代的“焦裕祿”——召伯

古代的“焦裕祿”——召伯

宜陽縣城西郊,有甘棠村。村口,鐫有幾個大字:召伯聽政處。看來,這個村子,應該有近三千年歷史了。進入甘棠村,在村文化廣場,南首有亭,亭中有古碑,為清河南府尹所撰,“召伯聽政處”幾字猶可辨識。北首,是一組雕塑,一位和藹可親老人,正娓娓動聽地給人們講述著什麼。依稀中,旁邊小溪淙淙,蛩鳴聲聲,三三兩兩村民,扶老攜幼,匯聚到老人跟前,從臺塬上勞作歸來的農夫,顧不得回家洗濯,汗涔涔地走向老人。溪邊的甘棠樹,結滿一串串豔紅的小果子,在風中展示著歡喜的笑靨。這是三千年前,召伯聽政的場景再現。

對此,《史記。燕召公世家》是這樣描述的:“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伯卒,而民人思召伯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從史料中透露出一些資訊:召伯重視體察民情。時召伯為三公之太保,與周公分陝而治,召伯主政陝以西。召伯不是官僚主義者,靠拍腦袋做決策,而是一個親民者,沒有官威,不擺架子,深入基層,在街衢巷尾,田間地頭,接觸各類人等,因地制宜,就地聽政,瞭解民生疾苦,解決疑難問題,這樣的體察才是完整的,民情才是真實的。其次,召伯生活儉樸。召公出行,不役民,不擾民,不住樓堂館所,不食醇醴肥鮮,聽政在甘棠樹下,餓了,吃頓乾糧就甘棠果子,渴了,喝口小溪山泉,晚了,宿在甘棠樹下,身體力行,與民同苦同樂。其三,召公聽政公平。貴族也好,庶民也罷,秉公執法,一視同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不偏不頗,各得其所。

試想,這樣的好官,誰不歡迎,誰不擁護?召伯,就是當代的焦裕祿,孔繁森。太史公甚至這樣推斷,燕國封在苦寒之地,外受蠻貉逼迫,內受齊晉夾擊,生存環境非常惡劣,然燕國卻能存國八百多年,這豈非召公積的陰德?!

中國百姓最良善,最懂感恩,統治者愛民如子,拿他們當人看,他們就會感激涕零,永遠銘記與稱頌。故,召公去世後,人們仍然思念他,思他的好,念他的恩。召公聽政過的甘棠樹,百姓自發地愛護她,保護她,不許任何人損傷她。在百姓眼裡,這棵甘棠樹,就是召伯的化身,就是愛民的象徵。愛屋吉屋,愛人及樹,睹物思人,思念更切。慢慢地,一首千古民謠《甘棠》誕生了,並流傳至今——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當然,這不僅是對召伯本人的頌揚,更是對統治者的祈盼,祈盼他們如召伯一樣,愛民,重民。

宜陽縣城西郊,有甘棠村。村口,鐫有幾個大字:召伯聽政處。看來,這個村子,應該有近三千年歷史了。進入甘棠村,在村文化廣場,南首有亭,亭中有古碑,為清河南府尹所撰,“召伯聽政處”幾字猶可辨識。北首,是一組雕塑,一位和藹可親老人,正娓娓動聽地給人們講述著什麼。依稀中,旁邊小溪淙淙,蛩鳴聲聲,三三兩兩村民,扶老攜幼,匯聚到老人跟前,從臺塬上勞作歸來的農夫,顧不得回家洗濯,汗涔涔地走向老人。溪邊的甘棠樹,結滿一串串豔紅的小果子,在風中展示著歡喜的笑靨。這是三千年前,召伯聽政的場景再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