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中國的國土最適宜的人口數量真是8億嗎?

由 總財 發表于 運動2021-10-28
簡介地球對於人口的承載力極限確實存在,但它是一個動態指標而非靜態數字,會不斷隨著技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步伐而變化

自由土地有多少人口

地球對於人口的承載力極限確實存在,但它是一個動態指標而非靜態數字,會不斷隨著技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步伐而變化。

不知道從何時起,中國人口最適宜的人口數是8億的說法開始流行,很多人也信以為真。

按照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人口的指數增長並不能長期持續下去,將要受到食物等資源的約束,即理論上存在一個上限,到了這個上限後,人口增長率將等於死亡率,人口也將不再增長。這個上限被後世稱為“人口承載力上限”。

而在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隨著對人口承載力的進一步研究,則出現了“適度人口”。“適度人口”指一定目標下的最優人口數。即一定資源環境與居民消費水平之間的最優組合點。

在1957 年,留美歸來的社會學博士孫本文(留美時間正是20世紀30年代)從中國當時糧食生產水平和勞動就業角度,提出 8 億人口是中國最適宜的人口數量。

也就是說,“適宜人口8億論”,其實是從美國傳過來的一項學術研究。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這項研究的泰斗雷蒙德·佩爾在1920年利用美國 1790 ~ 1910 年人口統計資料為根據計算,認為美國的最大人口承載力是1。97億,並預言美國將於2060年到達這個人口極限。

然而現實卻讓他的計算打了臉,雖然在初期,美國人口的增長確實符合他的計算,但是在1940年後美國的人口增長情況卻打破了原有的計算,絲毫看不到接近極限的放緩,美國人口在2019年已達3。27億,仍然在不斷增長,它的人口容納極限遠遠看不到盡頭。

在20世紀後半期的中國,這項研究方興未艾。

1981年,宋健等從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百年後中國適宜人口應在6。8億以下。1993年,曹明奎從中國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估算,認為人口承載力為 17.2 億 。1996年,朱國宏對土地資源承載的人口承載力研究結果表明,最大人口承載力為13.8億至 16.6億人。1998年,袁建華等從人均淡水資源估算結果表明,中國的適度人口是11.45億。

上面哪個計算是正確的?我不知道,也不好做出判斷。

但是如果以上研究在未來被證明全錯,這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因為國際上對世界人口承載力研究現狀也是如此。

1948 年英國學者福格特提出世界人口超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最大承載力人口為22 億,超過後人類將面臨滅頂之災。

1971年在《人口爆炸》一書中,作者保羅·埃利希認為當時的全世界人口約 35 億人已經達到承載極限,並預測 20 世 紀 70 年代將爆發不可收拾的饑荒和動亂。

1972 年梅多斯等學者在著名的《增長的極限》一書中,曾經預言人類社會將在未來100年崩潰。

實際情況是,世界人口的增長並沒有因為達到這些所謂極限而停止增長,相反直到現在世界總人口依然呈現的是近乎指數的增長,而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

很明顯,理論上地球確實有人口承載力的極限,但對於這個極限的計算的複雜性卻遠遠超過人類現在的研究能力。

這其中問題到底在哪裡?

在馬爾薩斯生活的時代,生活的靜止狀態更接近日常生活經驗,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之間吃著同樣的食物,住著同樣的房子。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是人類很難察覺的。

但進入19-20世紀以後,技術和社會變化速度遠遠超過人口增長。雜交水稻和海水稻等技術在不斷增加糧食產量,所以這個理論極限在不斷被推遲。

即使不考慮到技術進步,那麼國際形勢和國家政策的轉變同樣影響巨大,例如某國雖然自身糧食產量有限,但卻透過國際貿易保證了糧食的穩定進口,這同樣會導致人口承載力的巨大變化。顯著的例子就是日本。

最後還有消費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同樣的土地和資源,像美國人那樣大手大腳浪費的生活,和像日本人那樣精打細算相比,能養活的人口數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地球對於人口的承載力極限確實存在,但它是一個動態指標而非靜態數字,會不斷隨著技術、文化和人類社會的前進步伐而變化。

(作者系武漢歷史文化學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