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運動2023-02-02
簡介而百色手斧的發現,證實了廣西境內的早期人類早在80萬年前就擁有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手斧製造技術,其年代比歐洲手斧還早30萬年

咬在古代用什麼字表示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羽紋銅鳳燈 作者供圖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由玉髓、玻璃、綠柱石、水晶、瑪瑙組成的串珠 作者供圖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雙虎耳蟠螭紋銅罍 作者供圖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獸面紋提樑銅卣 作者供圖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形象生動的大銅馬引起學生們的興趣。作者供圖

廣西新印象——《廣西古代文明》展一瞥

展覽序廳 作者供圖

【守望家園】

如果用三個詞概括廣西的歷史文化,你會用什麼?筆者最先想到的是:桂林、銅鼓、花山岩畫。

雖然曾去過廣西幾次,但瞭解到的總是片段、區域性。筆者始終認為,想全面瞭解一個地區歷史文化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參觀當地博物館的通史展,可惜屢次陰差陽錯,參觀未果。日前獲悉,歷時4年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完成,即將重新開放,於是迫不及待地前往,先睹為快。

照耀八桂山水的文明曙光

走進展廳,猶如走進一個蜿蜒曲折的隧道,跟隨著隧道兩側的燈帶,觀眾穿越了近百萬年的時空。大約80萬年前,百色盆地的廣西先民就已學會打製石器;距今1萬年左右,磨製石器、原始農業、畜牧業和製陶業開始出現。在極其漫長艱辛的歲月裡,史前先民用勤勞、智慧和汗水,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迎來了文明的曙光。

作為舊石器時代打製石器的傑出代表,展櫃中的百色手斧雖其貌不揚,卻絕不容錯過。手斧是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也是測量早期人類智力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其中“阿舍利”技術製造的手斧又是技術含量最高的。20世紀4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家莫維斯沿著歐洲、近東、西亞及印度半島劃了一條石器技術分界線,區分東西方兩個文化圈,即“莫維斯線”。他認為在舊石器時代,該線以西的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先進地區,是以阿舍利手斧為代表、能掌握先進工具製造技術的先進文化圈;而位於該線以東的中國等地區,是以製造簡單的砍砸器為特徵的“文化滯後的邊緣地區”。而百色手斧的發現,證實了廣西境內的早期人類早在80萬年前就擁有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手斧製造技術,其年代比歐洲手斧還早30萬年。

進入新石器時代,儘管製造石器的技術有了質的飛躍,但古人類仍然繼承了舊石器時代居住洞穴的傳統。位於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巖洞穴內的甑皮巖遺址,為今人揭示了12000—7000年前人類的生活方式。它的發現被評選為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在5000多年的漫長時光中,甑皮巖洞穴一直有史前人類居住。他們主要靠採集漁獵為生,並且已經學會了製作工具、縫製衣物、燒造陶器、栽植塊莖類作物,生存和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和拓展。展覽用一件件出土文物復原著甑皮巖人的生活場景:他們利用骨鏢、骨鏃、骨錐、漁網、網墜在水中捕魚,在淺水區域摸取螺蚌;用有柄石錘、流星錘、石矛、標槍、飛石索等狩獵,亞洲象、秀麗灕江鹿、野生犀牛、水牛以及山林間的虎、豹、熊、野豬等都可能是他們的食物;當然更多食物還是要靠在林間採集成熟漿果;後來他們有意識地將吃剩的野生荸薺、芋頭等塊莖類植物移植到地裡,使其發芽、生長,從而增加食物的來源,遺址中出土的炭化塊莖遺存、殘留的芋類澱粉見證了一種新的農業方式——栽植塊莖類作物,它不同於稻作、麥作,是華南地區最初的農業;磨製精美的骨針還告訴我們,一萬多年前的甑皮巖人就已經能夠穿針引線、縫製衣物;在甑皮巖遺址出土了多件陶器殘片,其中最早的距今11000年以上,是目前珠江流域中上游地區乃至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懂得製作和使用陶器。

隧道里還有頂螄山遺址出土的建築柱洞、資源曉錦遺址發現的炭化稻、欽州獨料遺址出土的石磨盤……展覽用一系列考古獲得的文物告訴觀眾: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廣西的先人不僅走出洞穴住進幹欄式的房子,而且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開啟了世世代代以稻為食的定居生活。距今3800年—2800年左右,廣西逐步告別蠻荒時期,邁入了文明門檻。

鑄就多元並存的廣西風格

廣西,自古便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地區。且不說這裡有12個民族,將各自的民族服飾呈現出來便是一道秀色可餐的靚麗風景;僅是展櫃裡那些出土的青銅器,便以多元並存的獨特風格共同描繪出一幅文化融合的畫卷。

中原的甬鍾、獸面紋提樑卣,楚國的蟠虺紋鼎、罍,滇式的銅鼓、越式的鼎,還有各式兵器,都是廣西對周邊文化接納與吸收的結果。有一件青銅鼎吸引了筆者。與常見的厚重、肅穆的鼎相比,這隻鼎雖然線條略顯粗糙、隨意,但整體感覺輕盈許多,而且它的三隻足明顯向外撇。更重要的是,這隻出土於恭城金堆橋春秋墓的提樑銅鼎,器內底部鑄有一個“告”字。據專家介紹,這種鼎的樣式是典型的越式,而器身卻鑄有漢字銘文,由此可知,此時漢字已傳入嶺南。春秋戰國時期,廣西與中原交流日益頻繁,受中原文化的影響,本土鑄造的青銅器逐漸增多,器物的地域特徵也隨青銅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得到強化。到戰國時期,雖已進入鐵器時代,但廣西仍生產和使用青銅器。這件“告”銘提樑銅鼎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時的鼎已不再單純是禮器,鼎足外撇就是為了方便放置木炭之類的燃料,而且出土的越式鼎底部大多有厚厚的煙炱,也證明它是生活中的實用器具。

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廣西從未停下與周圍地區文化交融的腳步。秦漢時期,廣西與中原的聯絡日益加強,社會經濟及文化均得到空前的發展。

出土於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的西漢羽紋銅鳳燈,一組兩盞,是廣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隻燈的造型均為一隻站立的鳳鳥。鳥兒回望,雙足分立,尾巴下垂至地面,形成穩定的三角以支撐燈身。鳳鳥的頭、冠、頸、翅、尾、足,各個部位輪廓清晰,比例勻稱,通體鏨刻精緻的羽毛。它的背部有一圓孔,放置了一隻長柄燈盞。據專家介紹,鳳鳥頸部由兩段套管銜接,可以自由轉動和拆卸,便於調節燈光和沖洗體內煙塵;鳳鳥的嘴內銜著喇叭形燈罩,垂直對準燈盞上方;燈罩與頸部及腹腔相通,腹腔裡面是空的,可以貯水。點燃燈盞,冒出的油煙就經燈罩進入頸管,再由頸管匯入腹腔,最後溶於水中,避免汙染室內空氣。這兩隻鳳鳥燈的環保原理與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一致,不由讓人遐想:這一巧思分別出現在遠隔千山萬水的廣西與河北,是巧合還是融合的結果?

開創中外交流的海上絲路

提到海上絲綢之路,人們最先想到的多是泉州、廣州等東南沿海城市。殊不知,早在漢代,廣西就作為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譜寫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第一條有史料記載的官方與外國交往的航海線路,它的開通,為後世跨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漢書·地理志》詳細記載了從合浦等地出發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及貿易情況。位於廣西北部灣畔的合浦,既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向內陸及東南沿海延伸和輻射的重要節點。展廳裡,歷年廣西考古發現作為貿易商品的“璧流離、奇石異物”,用實物資料呈現出海上貿易的繁榮景象。

在漢代,玻璃與金銀珠寶一樣屬於奢侈品。展櫃裡,玻璃杯、玻璃串珠,以及由玻璃、紅玉髓、各色水晶、瑪瑙搭配組成的串珠,憑顏值從眾多展品中脫穎而出,秒獲關注。其中有一串珠飾,竟然是由7種材質、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材料組成,包括紅玉髓、綠玉髓、鉀玻璃、鈉鈣玻璃、綠柱石、水晶、瑪瑙。除玻璃外,玉髓、綠柱石、水晶等寶石類珠飾也是當時海路貿易中備受歡迎的進口商品。

瓷器一直是海外貿易的大宗。與很多人一樣,在筆者的印象中,瓷器多來自江西、浙江,看了展覽才知道,原來廣西在宋代亦是瓷器生產銷售大戶呢。那時的廣西形成了青瓷與青白瓷兩大類,不僅為滿足民間日常使用,而且是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

位於藤縣的中和窯,當仁不讓的是廣西外銷瓷的“龍頭老大”。它生產的瓷器以青白瓷為主,人們也將它們稱之為“影青瓷”,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展櫃中有一個蘑菇形的實心瓷器,旁邊擺了一隻影青瓷碗。仔細觀察,發現“蘑菇”的“傘面”上刻有摩羯水波紋,“傘頂”刻有團菊紋;而邊上那隻瓷碗內壁的紋飾與“蘑菇”上的紋飾,無論圖樣還是大小都是一致的。筆者恍然大悟,原來這隻“蘑菇”是做碗的印模呀!模具是瓷器作坊重要的工具之一,而這種有柄、形狀似蘑菇的印花模具,則是廣西特有的。筆者不由腦補出當年瓷窯規模化批次生產的場景。

在《廣西古代文明》陳列中徜徉半日後,筆者對廣西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多瞭解,形成了新的認識。走出博物館,“用三個詞概括廣西印象”,筆者有了另一組答案:甑皮巖、多元、海絲。

(作者:陶楓,系媒體人)(陶楓)

(光明日報)

推薦文章

  • 自從學會包菜炒粉條這種做法,我家7天1袋米,粉條不坨不粘,真香

    8領券減2淘寶購買這時候我們倒進包菜翻炒,翻炒的時間不要太長,當包菜的顏色變綠了,就開始下一步了,時間長了就不脆爽了,顏色也容易發黃接著倒進粉條,看看經過上色的粉條顏色是不是很好看粉條加進來了,我們開始調味料,加鹽,蠔油,香油,雞精,白糖,...

  • 阿爾法·羅密歐中國歐捷博:推個性化概念

    [愛卡汽車 2019廣州車展 原創]11月22日,阿爾法·羅密歐攜旗下多款個性化限量版車型亮相廣州車展,阿爾法·羅密歐中國總經理歐捷博先生與媒體就產品的升級、品牌建設發展和經銷商服務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溝通...

  • 炎炎夏日,這樣吃冷飲才更健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付雲鵬/攝孕婦儘量不要吃妊娠期的準媽媽們,如過食冷飲,可能會損傷脾胃陽氣,使寒氣內生,發生腹痛、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