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由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可能 發表于 運動2023-02-01
簡介為適配這種語義,邏輯裡另外定義了異或運算,運算子號為:⊕4)異或運算:⊕我們不需要單獨引入異或運算,所有其他的運算可以用∧、∨、┐定義出:p⊕q=(┐p∧q)∨(p∧┐q)同樣我們可以使用真值表來驗證定義是否成立從日常實踐來說,經常用到的是

項可以組成什麼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一般說法,邏輯是有效推理的形式。邏輯學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

~前

322

,古希臘的哲學家、科學家、邏輯學家、教育家),他創立的三段論標誌著古典邏輯階段的形成。我們透過例子來說明。

所有吃草且會奔跑的都是動物

馬是吃草且會奔跑的

所以,馬是動物

在這個例子中,替換“馬”為“牛”,或者系統替換“吃草且會奔跑”“動物”“馬”三者,都不影響推論的有效,詞項:“所有”“是”“所以”構成了這裡的推理形式,一般化這個形式如下:

所有

M

P

S

M

所以,

S

P

我們再看下面的例子:

所有吃草且會奔跑的都是兔子

馬是吃草且會奔跑的

所以,馬是兔子

馬是兔子

這當然是荒謬的說法,但這裡的邏輯應用沒有問題,結果的荒謬是因為前提“所有吃草且會奔跑的都是兔子”是荒謬的,純粹邏輯並不關心前提,結論是否荒謬,也不關心兔子、馬這些詞彙是指稱什麼。邏輯只關注推導的結構與形式是否符合規定,符合規定就是有效的。

“荒謬”是一個感受上帶有情緒的日常詞彙,在邏輯里正式說法是“假”。論證時的每一陳述句或者為“真”,或者為“假”,為“真”或為“假”稱為語句的真值。真值中的“真”“假”通常用“

1

”“

0

”表示。我們在二種意義討論“真”與“假”,一種是經驗的真值,其意義是語句的描述是否與事實相符,這是透過實際的驗證來證實的;一種是邏輯的真值,邏輯上從前提語句推理得到的語句,稱為後承語句,前提語句為真並且推理有效,後承語句真值

=1

,這裡後承語句的真值是邏輯上的真值。

對於構建認知,經驗的真值才是終極的標準,只是人類理論的抽象性與實際環境的複雜性,不一定存在無爭議可實施的驗證方法。存在萬有引力定律的情況下,慣性定律場景就很難真實地存在。理論上這樣構建仍是可行的,但想找到或創造合外力為零的情況來驗證,絕對地說沒有這種可能性。水星近日點的異常進動被認為是對廣義相對論的證明,很多人並不確信這一點,因為並沒有完整地考慮所有因素並精確地進行計算,比如沒有考慮太陽風的影響。另一方面,雖然邏輯的基礎仍存在巨大的爭議,在一般性的應用中,如果最初的前提經驗真值為

1

,推理過程有效,結論的邏輯真值為

1

,通常驗證下來結論經驗真值也是

1

。實踐的有效建立了我們對邏輯的信仰。

亞里士多德做出了初步的邏輯規範,但在自然語言裡應用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是困難的,原因之一是自然語言的歧義性,我們以“邏輯”一詞為例來說明。對專業人士,“邏輯”一詞指現代邏輯學的邏輯:有效推理論證的形式;對另一些人,這指自然語言中不能脫離語義的自然邏輯;對其他一些人,是指歸納邏輯;多數人可能是不加區分地應用。說“不合邏輯”可能指未遵守有效推理論證的方式,或不夠嚴謹;或是指語句描述與事實不符。可以想象,不同理解的人在一起討論“邏輯”時,場面將陷入怎樣的混亂。

鑑於自然語言在嚴謹應用時難以避免的混亂,德國哲學家與數學家萊布尼茨

(Gottf

rie

d Wilhelm Leibniz

1646。7-1716。11)

想到創立一門通用語言,這種語言的使用形式與邏輯規則一致,這樣推理變成一種計算,當發生爭論時,我們可以像在算術裡那樣,透過算一算就得到確定的結論。

1879

年德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弗雷格

(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

1848。11-1925。7)

出版了《概念文字》(英譯:

Concept Writing

)一書,開始具體實現萊布尼茨的想法。弗雷格的設想不僅是能模仿算術實現機械的推理運算,他的設想首先也是建立一門表達思想概念的語言。

弗雷格首先是用命題表示判斷。命題作為一個整體的單位時,經常用一個小寫字母來表示,如

p

q

s

……弗雷格參考數學函式的概念改寫了命題的格式。跳過弗雷格的術語與形式,用今天通用的表示法,命題的形式是

P

x

)或

P

x

y

)等。其中

x

y

為項,是命題要表述的物件,

P

()稱為謂詞,表示一種性質或關係,類似於一個函式。我們先說

x

y

是常項的情況,自然語句“小明是小學生”命題形式表示為“是小學生(小明)”,自然語句“獅子追逐斑馬”命題形式可表示為“追逐(斑馬、獅子)”。邏輯上我們應用“是小學生(小明)”命題時,是一個描述,同時也是一個判斷,判定

p

是一個事實且

p=

‘小明是小學生’即認為命題:“是小學生(小明)”

=1

,這是在實證的意義上說的。

弗雷格還引入了量詞:

為全稱量詞,

為存在量詞。引入量詞後,

x

y

就可以表示變項,

x

P

x

)表示所有

x

代表的常項,都使

P

x

=1

。如果用

x

表示學生,可以構造這樣的命題

x

:要做作業(

x

),翻譯為自然語句就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做作業。

x

P

x

)表示存在

x

代表的常項,使

P

x

=1

。如果用

x

表示鳥類,可以構造命題

x

:不會飛(

x

),翻譯為自然語句就是:存在不會飛的

在弗雷格之前,

1854

年,英國數學家喬治

·

布林(

George Boole

1815。11-1864。12

)出版了《思維規律的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

)一書。在這本書里布爾提出了可用於命題聯結的運算:與(合取)、或(析取)、非(否定),運算子號為“∧”“

∨”“

,語義上與下述三個日常詞彙接近:並且(

and

)、或者(

or

)、否定(

not

),當然不能用這三個詞彙來理解這三個運算。“∧”“

∨”“

,它們可透過真值表無歧義地定義。為了表述方便,下面論述裡的命題先簡單寫為

p

q

1

)與運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2

)或運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3

)非運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從真值表的定義,可以發現,或運算的

1

1=1

與“或者”一詞的自然語義是有區別的,我或者乘飛機去北京,或者坐高鐵去北京,我不可能乘飛機同時又坐高鐵去北京,一般的語義下

1

1=0

。為適配這種語義,邏輯裡另外定義了異或運算,運算子號為:⊕

4

)異或運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我們不需要單獨引入異或運算,所有其他的運算可以用∧、∨

定義出:

p

q=(┐p

q)

(p

┐q)

同樣我們可以使用真值表來驗證定義是否成立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從日常實踐來說,經常用到的是這種運算

——

蘊涵運算,邏輯里語法形式表示為:

,語義對應的日常詞彙是:如果

……

那麼

……

真值表如下:

5

)蘊涵運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可定義為:

p

∨q。

對蘊涵運算理解的要點是:

P

為真時,

q

為真,才成立;

P

為假時,

q

無論真假,

p

q

都為真,後半句是讓人困惑的地方,學術界也有爭論,你可以理解為這只是個約定。

蘊涵運算的增強運算是等價運算,邏輯里語法形式表示為:

語義對應的日常詞彙是:當且僅當,真值表如下:

6

)等價運算

論人類下一代語言的可能—5.1一階謂詞邏輯簡述

可定義為:

(p

q)

∨(

p

q

)。

對等價運算理解的要點是:

p

q

相當於

p

q

q

p

上面我們是從與、或、非運算定義出異或、蘊涵、等價運算,如果需要還可以再定義其他的運算。我們也可以不從與、或、非運算出發,定義其他的運算,而是從比如蘊涵、非運算出發,定義出與、或、及其他的運算,如何選擇只是約定與方便的問題。

有了量詞、命題形式、命題聯結方式,它們的連線就可以形成更復雜的表示式,通常認為這些表示式可用來表示我們的觀念或事實。由此方式表達的多個觀念或事實可組成前提,接下來是可進行推理、證明。一串的推理得到結論,或揭示出矛盾,這就構成一個證明。每一步的推理是對邏輯表示式進行轉換,比如說表示式中有“

┐┐

q

”部分,你可以用

q”

來替換,這是平時所說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邏輯上的說法是

┐┐

q

”與

q

”形成等價的關係:

┐┐

q

q

,等價符號二邊可以相互替代。說到邏輯推理,通常最容易想到的是假言推理的這種形式:如果

p

那麼

q

p

,所以

q

,專業的形式是

p

q

p

q

,這是個蘊涵關係,只有右邊可以替代左邊。

邏輯裡

┐┐

q

q

p

q

p

q

稱為重言式,更多的重言式如下:

┐┐

q

q

p

(q

s)

(p

q)

(p

s)

p

(q

s)

(p

q)

(p

s)

(p

q)

p

∨┐

q

(p

q)

p

∧┐

q

p

(p

q)

p

p

(p

q)

p

┐(

x

P

x

x

)(┐

Px

┐(

x

P

x

x

)(┐

Px

p

q

p

p

q

q

p

(p

q)

q

(p

q)

p

(p

q)

q

p

q

p

q

p

q

)∧(

q

s

(p

s)

這裡只是列舉了部分重言式。由重言式組成的集合就構成一個邏輯推理的系統。推理過程就是不斷應用系統裡的重言式進行替換的操作。還有那些重言式?重言式如何構成推理系統?這是邏輯學家研究的課題。

由萊布尼茨、弗雷格、布林等人推動發展出的邏輯

其特徵是抽象符號的表示:

x

P()

p

q

∧、

p

(p

q)

q

(p

q)

……並且最終形成可演算的符號系統。通常的說法:這是模仿數學方法來研究邏輯所取得的結果。這種結果也稱為數理邏輯,它的出現是邏輯學進入現代階段的標誌。這裡所說邏輯屬一階謂詞邏輯,它是現代邏輯中最基礎的部分。除一階謂詞邏輯外,現代邏輯學還發展出眾多的其他分支:高階邏輯、時序邏輯、模態邏輯,甚至如

p

┐p

1

排中律不適用的邏輯等,似乎不同的假設與應用場景都可以去發展一個邏輯的門類。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