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是冷靜反思還是又一次製造焦慮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運動2023-01-31
簡介b站這一則《電子奶瓶》影片中,作者羅列了諸多此類現象,認為這些行為正導致人們成為“文化窮人”

我是什麼可以變成什麼造句

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是冷靜反思還是又一次製造焦慮

“在短影片上讀完《紅樓夢》,弄懂哥德巴赫猜想,順便學會好幾十種早餐,接下來3小時只能全看小姐姐跳舞啦……”

日前,b站上一則影片引起關注,影片作者提出許多人依靠短影片消遣、被動接受淺閱讀、大量使用網路用語,正一步步成為“文化窮人”,掉入速食文化的陷阱。

目前該影片播放量已逾480萬。爭議隨之而來:不少人紛紛製作影片迴應“文化窮人”之說,認為簡單地將流行文化貼上“文化窮人”的標籤,不過是又一種“鄙視鏈”以製造新的焦慮,“我們要警惕的,恰恰是以文化之名賺快錢。”

“電子奶瓶”正在讓人失去耐性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越來越多受歡迎的流行文化產品,越來越“快”。過去看一部至少需要90分鐘,在短影片平臺上,湧現出大量個性化講述電影的內容創作者,5分鐘就能將劇情講解一遍;綜藝節目、網劇播出平臺開發了許多“個性化服務”,不僅可以選擇倍速播放,還可以只挑選單個人出現的片段觀看;多個電臺app的出現,將看書變成聽書,再變成“講書”,甚至還有人提供“摘抄筆記”……

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是冷靜反思還是又一次製造焦慮

這樣的現象如今已越來越被人們所習慣。b站這一則《電子奶瓶》影片中,作者羅列了諸多此類現象,認為這些行為正導致人們成為“文化窮人”。影片播放量迅速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併成為當天的熱搜關鍵詞。

影片下方有網友以親身經歷評論,“我的注意力真的是看手機之後瘋狂渙散的,而且出現了拖延症。感覺接觸了刺激性更強的東西之後就不想去看相對枯燥的東西了。”在靜安寺一家商務樓宇工作的吳女士感同身受:“很多影視劇的高光時刻和經典片段都被剪輯出來,書裡的金句被整理出來,通勤途中看看,好像道理我都懂,就失去了完整看一遍的動力。”

“我理解的文化窮人,並不是缺少資訊、知識和文化產品,而是缺少將這些東西理解、思考形成積澱或者再表達輸出的能力。”今年39歲的金融從業人員徐磊坦言自己是個“文化窮人”,“我會刷那些解讀電影的短影片,主要是為消遣,還會受到這些短影片語言風格的影響,但這只是機械地重複而不是創造。”

在一些人看來,短平快的文化消費方式也讓經典文化產品難以產生。今年36歲的編劇艾文曾從事過影視、劇本殺行業,也曾嘗試寫過網文:“很多觀眾和玩家已經習慣了一兩集內就有一個高潮或是反轉,容不得細節的鋪墊。”艾文曾以為讀者會更有耐心,但在更新網文時發現,有時一天更新5000字,主要是後續情節的細節鋪墊,“結果評論都在說‘又白等了’。這樣的環境,還能誕生《紅樓夢》《追憶似水年華》嗎?”

文化應主動擁抱技術

“真是諷刺,我竟然是在一條短影片裡看到‘短影片讓我變成了文化窮人’。”在這條時長6分37秒的影片下方,不少人對影片作者的動機發出質疑,還有不少人制作影片承認自己是“文化窮人”並進行迴應。

在該影片作者的社交媒體資訊裡,寫著“暢銷書作家”“陪你一起解讀熱點事件”。“大多數暢銷書本身也是快餐文化產品,‘陪你解讀熱點事件’跟各類解說影視劇和作者其實也差不多,‘熱點’更說明要走流量路線。”在網際網路企業從事運營工作的秦女士認為,“從老生常談的現象中提出‘文化窮人’這麼扎眼的標籤,這不是又一次製造焦慮嗎?”

在一條播放量逾45萬的《對,我就是文化窮人》的影片中,up主認為過去因為文化產品相對匱乏,很多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短影片平臺這樣的工具就是在市場需求下應運而生,“雖然碎片,但是多樣,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各種需求”。有網友對此表示贊同,“動車時代的旅程,又怎麼能找得到綠皮火車時代的風景?”

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是冷靜反思還是又一次製造焦慮

“‘電子奶瓶’也是時代的一種選擇。原來是學習不到知識,現在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從事幼兒教育的孫瑞認為不必把短影片、遊戲或電子產品妖魔化,“短影片平臺可以看新聞了解訊息,b站電影解說除了幾分鐘的也有長達3小時摳各種細節分析的。選擇豐富是好事。”

對於“電子螢幕分散注意力”的說法,也有網友針鋒相對地以自身經歷反駁。《電子奶瓶》影片下方就有人表示自己從小注意力不集中,但透過開發自己的興趣解決了這個問題,“興趣上來了,就沒有專注不專注這個問題了。”

一些專業人士近年來也對碎片化閱讀改觀。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豔玲就表示儘管人們不可能僅透過一張圖就看懂國學、以一篇短文就瞭解諸子百家,但透過微信朋友圈、網路社群對相關資訊篩選、過濾、分享,會吸引人們對經典進一步深入,“讓碎片化閱讀成為經典導讀的有效途徑。”

出版人、作家聶震寧就曾表示,《論語》《理想國》等經典正是一種“碎片式”結構,在移動網際網路閱讀已成潮流的當下,應當順勢而為。既要提醒人們不要放棄和弱化整體性、經典性閱讀,也要“把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成為生動、活潑、清新的精神文化空間,這才是文化界、出版界有識之士應當盡力去做的事情。”

你算不算“文化窮人”?

日前記者走訪了部分市民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財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張焱,32歲,創意策劃行業

我家一張名畫都沒有,當然是文化窮人啦。但上海是文化富地啊,有那麼豐富的展覽、演出、講座——身在文化富地比較重要。

我們正在變成文化窮人?是冷靜反思還是又一次製造焦慮

羅女士,31歲,教師

我看到學生作文裡寫“芭比q”“咱就是說”時其實並沒有特別反感,當下網路的流行語言反映記錄的是當下的生活。但是我特別想跟他們說,別以為“文化潮人”就是“文化富人”,畢竟老師現在看自己qq空間的火星文,真的感覺很丟人。

劉文東,27歲,公務員

我不覺得我是文化窮人,工作忙的時候我會一邊吃飯一邊刷手機,瞭解資訊或者消遣片刻。但有閒暇時間還是要持續性閱讀的。寫日記和讀書筆記是整理思考過程的一種方式。

盧輝熠,29歲,商貿企業員工

在文化上最富裕的時候是高三吧?雖然現在看起來文化產品非常豐富,但我只會選擇自己有興趣、自己懂的那一小部分。特別有了大資料演算法,我就更陷入一個領域了。狹窄但比較深入,算不算“窮”?

羅奕,34歲,設計創意行業

我單純討厭“文化窮人”這種說法。這些營銷號製造概念製造鄙視鏈,老讓人覺得看書就比看短影片更“富有”。我翻過很多流行過的暢銷書,特別後悔。有些一整本書的含金量,也就一條短影片而已。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簡工博

題圖來源:新華社(資料圖片)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