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由 你喜歡可愛的絛蟲 發表于 運動2023-01-02
簡介《雁塔聖教序》相比同時期楷書,其撇畫由提按形成的輕重變化尤為特別,如圖6所示,“妙、在”撇畫多重按出鋒,與“倒薤撇”相似,含幾分篆籀之氣,讓撇畫的“量感”集中在筆畫的尾部,來增強字左邊的勢態,與捺畫在字內的作用相同

用敬愛怎麼寫一句話

“原書雖離紙一寸,實下筆千斤也。”“下筆千斤”則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審美意識的體現,且與“無”對立互補。在視覺審美中,“無”即是布白,“有”則是筆畫的“重寫”或是“提按”形成的具有較強“量感”的筆畫。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其一,折筆的重寫。如“由”右邊的折畫厚重,與其他筆畫的粗細形成非常明顯的對比,同時與左邊瘦勁“S”形筆畫也形成強烈的對比。折畫厚重的“量感”又與“S”形豎畫形成的布白進行“對峙”,而將字勢往右拉至“平衡”狀態。同樣,“孤”上部折筆厚重的“量感”也非常明顯,與字左部短橫形成的布白平衡,同時又與右邊有著厚重“量感”的“平撇”相呼應,使其重心平衡。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其二,長橫的提按。如“蓋、者、耆”均屬此類。其中“蓋”最後一長橫透過逆入起筆,後再提筆繼而重按的運筆過程,將一個筆畫的絕大部分“量感”聚集到“長橫”的左右兩端。同時,在字的左右部分透過筆畫進行區域性的“自我”平衡外,又將長橫末端的筆勢往右下牽引,利用“勢”來與左部的布白進行“平衡”。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寫出“線條中段與兩頭的輕重變化富於彈力感”的筆畫,而這類似“扁擔”一樣的長橫,在唐初同時期各家楷書作品中尤為獨特。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其三,捺畫的重按。“時褚遂良十六歲,正值志學之年,參其早期楷書多具隸筆。”褚遂良早期的書法作品就多具隸筆,致使各時期的書法作品多少都含有隸意。而《雁塔聖教序》除結字型式有強烈隸意外,就筆畫而言,其捺畫含八分波磔之遺韻,如“分、承、良”的重按捺畫粗細是其他筆畫的數倍,其明顯是用來加強每個字右邊的勢態,進而與其他有著較弱的“量感”筆畫形成鮮明的對比,也與字中各處布白進行平衡。因此,才形成“有”“無”在字內達到“中和”的狀態。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其四,撇畫的重按。《雁塔聖教序》相比同時期楷書,其撇畫由提按形成的輕重變化尤為特別,如圖6所示,“妙、在”撇畫多重按出鋒,與“倒薤撇”相似,含幾分篆籀之氣,讓撇畫的“量感”集中在筆畫的尾部,來增強字左邊的勢態,與捺畫在字內的作用相同。除上述四點外,《雁塔聖教序》結字中的穿插現象也體現“有”的審美意識。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穿插避讓的結字法是褚遂良的慣用手法,如息上部的“自”與下部的“心”穿插緊密,“自”部的豎畫穿插至“心”部的點畫上,而“心”部的臥鉤起筆則穿插至“自”部的左下處,一副鑲嵌之態。又如“妙”左部的“女”與右部的“少”,明顯右邊的“豎點”穿插於左邊空隙中,左部“女”旁的“反捺”穿插於右邊空隙中,使其左右關係更加緊密。這種透過伸長筆畫或者調整筆畫的位置,將字內布白打破、消解的結字方式,實則是透過減小區域性的“無”,加強“有”的顯現。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因此,必須強調《雁塔聖教序》的風格並不是如“瘦金體”一樣的“纖細”,“莫將‘瘦’誤認為‘纖細’。瘦是‘遒勁’的必然表現,是沒有臃腫痴滯的‘漲墨’與浮筆,不塌不懈,不松不垮。”不得不說在《雁塔聖教序》中,“瘦”是“萬毫齊聚”,為了凸顯“勁”又需“下筆千斤”的力量感。而在整個結字中,它製造具有強烈量感的“筆畫”,又使“有”“無”相搭配、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種“中和”的狀態。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有”的體現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中和”,即需要滿足“虛實相生”。因此,“虛實相生”應是《雁塔聖教序》用筆、結字的內在要求。而在部分書法作品中,“虛實相生”並不是一種均衡的狀態。尤其在行草作品中,往往是其中一項佔了上風。那麼,在唐朝大力提倡儒學的背景下,對“虛實相生”就產生了新的要求,這正是“中和”,而這又恰恰符合初唐尚“法”的審美思想。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