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運動2022-12-10
簡介曹聚仁致許廣平的一封信,寫於1937年3月31日,回覆許廣平關於魯迅書信和紀念魯迅的基金等事宜

誠字多少畫康熙字典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9月25日是魯迅誕辰141週年,即日起至2023年1月1日,上海魯迅紀念館在奔流藝苑專題展廳推出“一紙書信 萬千情懷——上海魯迅紀念館藏名人書信展”,展出20世紀20年代至80年代50多位名人撰寫的70多封書信。

上海魯迅紀念館設有近現代名人專庫——“朝華文庫”,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其中館藏書信內容涉及教育、文學、語言、美術、戲劇、出版、翻譯、學術研究等工作領域。書寫者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魯迅、梅蘭芳、陳望道、葉聖陶、范文瀾、巴金、卞之琳、臧克家、蕭軍、丁玲、郭沫若等。展覽特別選取了與圖書出版、左翼文藝、解放區文藝、《辭源》修訂、現代版畫、魯迅研究等重大文化成就相關的一批書信,彰顯一代代文化人孜孜不倦、默默奉獻的精神。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展品中,郭沫若致汪靜之的一封信,寫於1925年4月24日。內容主要關於汪靜之文章投稿、創造社當時情形等,提及郁達夫、成仿吾、應修人。信中的“我前一禮拜生了一個女兒”指長女郭淑瑀。郭沫若還談到創作於1925年的愛情詩集《瓶》,該組詩發表於1926年4月《創造月刊》1卷2期。郁達夫在這一期“編輯者言”中說:“但是沫若的《瓶》,光赤和全平的小說,都是一時的力作,大約可告無罪於讀者諸君的。……沫若在近一年中,思想上起了變革,完全把方向改了過來”。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曹靖華致魯迅的一封信,寫於1934年10月10日。曹靖華是翻譯家、散文家、教育家,1927年起在蘇聯任教,從1930年年初到1933年秋回國的4年中,他為魯迅蒐集了蘇聯木刻家的木刻原拓100餘幅,魯迅把這些作品編成《引玉集》《拈花集》。當時魯迅需要蘇聯木刻家的生平,曹靖華為之一一聯絡,翻譯後寄給魯迅。《引玉集》於1934年出版,此信所涉及的是《引玉集》出版後,魯迅將此書寄給蘇聯木刻家,加強中蘇木刻藝術交流,曹靖華為之進行翻譯和聯絡的事項,記錄了魯迅對木刻事業的熱忱投入。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魯迅致楊晉豪的一封信,寫於1936年3月11日。當時,楊晉豪擔任北新書局《小學生》半月刊編輯,他致信魯迅約稿。魯迅於1936年3月11日覆函,信中對少年讀物現狀表示擔心,並坦誠地說“我向來沒有研究兒童文學”,“相識的人裡面,也沒有留心此道的人”,“曾有的一兩本童話,那是為了插畫,買來玩玩的”,“所以真是無能為力”,婉言謝絕約稿。這體現了魯迅一貫的風格:自己沒有深入瞭解,就不能誤人子弟。但他建議:“不過改進需要專家,一切幾乎都要得從新(重新)來一下”,顯示了魯迅對中國兒童文學建設的關心和重視。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曹聚仁致許廣平的一封信,寫於1937年3月31日,回覆許廣平關於魯迅書信和紀念魯迅的基金等事宜。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徵集魯迅書信,準備出版。曹聚仁將他整理粘好的23封寄給許廣平,另有17封他認為“很簡單的信”則未寄返。曹聚仁晚年回憶與魯迅相處時,曾有“天下滔滔,又有多少人可以共語”的感慨。字裡行間充溢、流淌著知己相契的欣慰和懷念之情。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王力致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的信,寫於1963年4月14日,內容是對《辭源》修訂相關問題的回答。中國辭書文化源遠流長,從古代的《爾雅》《說文解字》《康熙字典》到近現代的《辭源》《辭海》,都是歷代學人勤勞和智慧的結晶。《辭源》是一部古漢語專門工具書,始編於1908年,續編於1931年。新中國成立以後,1958年,《辭源》修訂工作開始。由於與《現代漢語詞典》《辭海》的分工,《辭源》由綜合性百科辭書,修訂為一部大型的古漢語辭書。商務印書館設定了“辭源組”,1964年,《辭源》修訂稿第一冊出版。王力的這封信就是對當時“辭源組”徵詢專家意見的回覆。

解碼書信背後歷史細節,上海魯迅紀念館展出50多位名人書信

科技的日新月異帶來通訊方式的不斷髮展,手寫紙質書信逐漸淡出當下的實際生活。與此同時,名人書信引起學界、收藏界、文博行業和普通讀者的關注。今人讀書信等非虛構文學作品的目的,大致如魯迅先生所言:“遠之,在鉤稽文壇的故實,近之,在探索作者的生平。”書信承載著文化內涵和情感,名人書信更是重大文化發展程序的多側面記錄。這些文化名人的書信不僅是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術延伸,也是中國現代文化發展中的縮影,兼具史料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本文作者:施晨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