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薦讀|我的童年《孟津》

由 影響力時代 發表于 運動2022-12-06
簡介我的爺爺是趙家祖輩第四代傳人,爺爺叫趙純,在家族裡排行趙老大長輩人

用米怎麼組一個句子

薦讀|我的童年《孟津》

作 者:趙 建 林!

我的老家,古都洛陽以北“北邙臥龍崗上”!那是我經常夢到的地方,那裡的一條條小河溝,大大小小的溝坡、高低不平的丘嶺,形成了彎彎曲曲一條條長龍,一眼望去就象盤龍臥虎。那裡才是我幼小玩耍的地方,勾想起我小時候夢裡成真的感覺。曾經的一嶺一凹、一草一木、一溝一水、一點一滴,永遠隱藏著我童年時代成長的里程碑。依舊著很久很多童年的回憶故事,慢慢地勾起了我那童年回憶的長龍,永遠遺留在腦海的記憶裡,希望在夢裡成真。

薦讀|我的童年《孟津》

一,我家住在黃土高坡,黃河古道中段孟津水域,孟津城南趕馬車一個時辰路程的“海資集鎮”, 周邊村子裡的人去趕集買賣東西的地方,叫“集上”也叫集鎮。海資集鎮西邊,就是一條條黃土溝坡、高低不平的黃土丘嶺,一條條深溝,深溝兩壁一個挨著一個的土窯洞,住著一戶戶莊稼人, “徐溝、高溝、崔溝、河東、河西,溝南溝北,上溝下溝,前李村後李村,南陳莊北陳莊,前海資後海資村……,老一套的風俗習慣起的名字。這裡的人祖祖輩輩都是靠種莊稼維持生活,就在這溝岔的兩壁、掏成窯洞,窯洞裡面冬暖夏涼,一年四季常恆溫。

薦讀|我的童年《孟津》

二,我的老家爺爺奶奶住的地方,有一條長長的深溝,起村名“趙家坑”,從至高點 “東坡上” 至到溝底,拐三抹四徒步行走大約有三里多路。上面為“上門街” ,下面為“下門街” 。上門街有一顆古槐樹大約200多年,大槐樹身高大約4米左右,樹身兩摟多粗。下門街有一顆皂角樹,樹身有四摟粗,高大約五米左右。這兩棵大樹長在上下門街的中間,聽老人講:“這兩棵樹上住的都有大仙,以前有很多人遇仙的故事曾在這裡發生過”。上下門街分佈有二眼水井, 在那個年代村裡有口水井,就算不錯了,一年四季能吃上深井水就是個好去處。從我記事起,趙家坑溝岔的兩壁,住著大大小小有三十多戶人家,大人小孩約有一百五十餘人。從上到下全是趙姓家族,沒有別的雜性,所以起名就叫趙家坑。

薦讀|我的童年《孟津》

三,我的老家爺爺奶奶,住在趙家坑村,村東頭下來東大坡第一家,大車門朝南。門街是一塊大平臺,平臺中間有一棵大椿樹,樹下面擺放著兩排石頭,門前門後,街坊鄰居,經常聚會吃飯的地方。在過去,“能進馬車的大宅院子,叫車門大宅院”,院內有兩孔大窯洞孔、三間瓦房。爺爺給我講,“我的祖輩三代,包括我的老爺、老奶都在這個院子住”,我們家在這裡是一個大戶人家。那年我不到四歲,父親把我從陝西白水送回老家,跟著爺爺奶奶在老家趙家坑生活。父母帶著哥哥、姐姐、妹妹、弟弟全家,在八百里外的陝西省白水縣農村合作社,後來的供銷社,合作社又分了個互助組,我的父親是合作互助組的組長,也算是個幹部。

四,我的老家趙家坑第一代傳人趙天德,是從黃河以北孟州遷移到當時的孟津十字坡村(現來的唐坡村),後來到 趙家坑下的戶。我的爺爺是趙家祖輩第四代傳人,爺爺叫趙純,在家族裡排行趙老大長輩人。我的爺爺在孟津方圓一帶、三里五村口碑很好,人品非常不錯。他老人家一生精通四書五經、會寫會畫。在舊社會我的爺爺還念過幾年私書,那些年代在當地也算上個文化人、秀才,是個管事的人。爺爺年輕的時候在當地也算上個能手,會些手藝工匠:鐵匠、木匠,種地還是個把式。爺爺還教我背四書五經、道德經、古典文學、民間的古典、百家姓氏、十二屬相,以及讓我懂得了許多生活裡的小常識等等,在我的心中,爺爺就是個神人!

五,我有一位偉大的祖母,他老人家很疼我,對我們下一代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的祖母又是一位英雄母親。他老人家為我們趙家養育了九位叔輩,十九個孫男孫女。在當地我們家是一戶大人家。我有五個姑母、四個叔輩,我的祖母有十三個孫子、六個孫女。姊妹我都排行到了老十,兄弟我排行老八,祖母對孫子孫女特別寵愛。每天都要照顧我們一群孫子輩吃、喝、拉、撒,忙裡忙外,每天還要做幾十口人的飯菜。我的祖母沒有文化,但經常教我們學些小兒經:“小孩讀書不用心,不知書裡有黃金,早知書裡黃金貴,夜間明燈下苦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知苦中苦,難得人上人”等等很多經典句子。

六,我小時候最喜歡和大人們在一塊兒聊天,只要看到大人們圍在一起,我就悄悄地溜了過去,聽他們是不是在聊有意思的話題,也特別喜歡聽講故事。我忘不了家鄉的街訪鄰居,因為老家人鄉情很濃。叔叔大爺兄弟們,每天一到飯點,大人小孩端著飯碗,圍坐在我家的大門口石頭上,一邊吃一邊談論著南來北往、古往今來的故事,可有興趣。我的老家趙家坑有個打麥場,我們那裡的人叫 “西場”。一到冬天,散坐著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純樸的印象總深深地感動著我的心。那時候一到夏天的傍晚是最高興的,“西場”上,大人小孩圍在一起,有文化的人給大家講些經典和一些驚險故事,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到深更半夜。那時候還沒有電燈,周圍都是黑黢黢的,聽到講鬼故事,每個人的心裡都是颼颼的。

七,我忘不了故鄉的一嶺一凹、一溝一水,常去攀登老家那南嶺的黃土高坡。老家趙家坑是我永遠忘不了的地方,站在那南嶺尖上往下看,那一層層梯田曲曲彎彎。那坡上坡下一排排柿子樹,長長的斜坡上有一條羊腸小道,窄窄的路基一直通到我們趙家坑的東坡上。再往下走就是一個長長的大坡,坡長度大約三百多米,坡度大約四十五度。只要下大雨,大水衝過,路基上都是坑坑窪窪,露出來的是大大小小的料姜石頭。上去東坡緊挨左邊,就是一塊高粱地,然後就是一條深溝,往東走緊挨著,是我爺爺給我父親準備好了一塊一畝多的宅基地,當地的人叫“四合頭窯院”。當時爺爺告訴我,等我父親回來再去建這所四合頭窯洞。

八、我忘不了小時候在鄉下過年,那時候過年觀念比較強,對於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意識,風俗習慣、過年的喜氣看得比較重。不管是窮人家,還是富人戶,家家戶戶都會把年過得很有氣氛。辛苦一年到頭,鄉親們不管有錢沒錢,都要把年的氣氛辦得很隆重,一到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的紅燈籠,一路殷勤地張結著。一到正月年未,家鄉的三里五村,到處都是踩高蹺、耍獅子、唱大戲。在這農閒的日子裡,人們都是忙著走親戚、看朋友,來回走動。二月裡來的鄉下,路邊的樹梢上尖尖的小芽兒,極嫩的黃綠色中透著一派天真的粉紅,它好像春天的象徵,準備著要奉獻些什麼,要展示什麼。那柔弱而又生意盎然的風度,常在無言中教導我一些最美麗的真理。

九,小時候,我經常跟爺爺去欣賞那些田野裡的風光,去享受那些自然界的美味。酸棗紅了、柿子軟啦,有時候在地裡撿些乾柴火,還可以烤紅薯吃,這些讓我經常在夢裡陶醉。有時候在莊稼地裡撿到一些鵪鶉蛋,有時候還能抓到剛出窩的小兔崽子,可好玩啦。一到農忙季節,我就跟著爺爺扛著鋤頭、拿著鐮刀、提著籃子,一大早就和爺爺出發啦。我們朝著南嶺尖上,順著那彎彎曲曲的坡道,來到了分給我爺爺的六畝自留地。爺爺就開始料理莊稼,我自個就在田野裡玩耍,那一塊塊平平整整、油油亮亮的秧田,那細小的禾苗密密地排在一起,好像一張多絨的毯子,是集許多翠禽的羽毛織成的,它總是激發我想在上面躺一躺的慾望。

十,我的爺爺是一位勤勞的莊稼人!每天不停地操勞著裡裡外外,不是家裡就是地裡的活忙個不停。我還記得我斧爺開的那片荒地,坐落在我的老家趙家坑南窪地與姜地中間,那是一塊紅煤土地(配著煤炭燒火用的煤土),這塊地的形狀像個老鱉,被當地人稱“鱉疙瘩”紅煤土地。紅煤土地種出來的紅薯幹甜又好吃,這片荒地是我爺爺用撅頭一點一點挖出來的,用汗水澆灌,開出來的一畝多荒地。這片紅煤土地是塊寶地,種什麼收什麼,旱澇保收,每年收成都還不錯,我的爺爺把這塊地叫“長壽仙”地。每年等莊稼收完後,我的爺爺總是端著一大盤子禮品和貢香去祝福,還讓我們磕三個頭再拜三拜,祝福來年有個好收成。

十一、我小時候最喜歡聽爺爺給我講故事,只要聽爺爺開始講故事,那我就會放下一切去聽爺爺講故事。故事講到讓人動心的時候,那就會忘記了一切,忘記了飢餓和寒冷。每當爺爺幹活累坐下休息的時候,我就坐在爺爺的身旁,聚靜會神地聽爺爺給我講怎樣去做人做事,我喜歡爺爺故事裡的人生哲理。我每天都跟著爺爺,春天耕種、秋天豐收的田野裡,南嶺坡上,紅土地裡,柿樹下都留下了我爺爺的故事。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爺爺身旁。爺爺經常把我舉上樹展望,展望那層層的小山坡的谷浪推湧,美好的谷香翻騰著。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遂就位。我喜歡觀賞這樣的佈景,我永遠忘不了坐在柿子樹上的嘹望,忘不了爺爺留下的身影。

投稿郵箱:yxlsd010@126。com

溫馨提示:推廣的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