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由 成精的樹洞 發表于 運動2022-11-28
簡介另外,有存在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強迫症狀還可能來自於每個人對於死亡的恐懼

強迫症的強迫行為要控制嗎

樹洞精曾應一位飽受強迫症狀困擾的網友所邀,寫過一篇介紹強迫症狀的文章。但是隨著樹洞精不斷學習,現在看來,覺得過去的文章太過膚淺了一些。因而重新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強迫症狀的學習心得。

先讓我們來搞清楚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有強迫症狀不一定代表患了強迫症。強迫症是一種慢性神經性精神障礙,而強迫症狀主要是心理問題。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生活中的強迫症狀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最為常見的兩類就是,一直反覆洗手,或者不斷檢查門窗是否鎖好。其他,像對遵守時間有苛刻要求,或者對物品擺放角度吹毛求疵,也較為常見。

這類人,本身理智健全。他們也知道不應該這麼苛刻,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強迫症。電影《溫暖的抱抱》中的男主,就是一名嚴重強迫症患者,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世間萬物有果必有因。強迫症長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據研究表明,造成強迫症狀的誘因,包括以下幾個:

1至3歲,在精神分析流派劃分中被稱為肛欲期。這時候的孩子,主要快感來源於大小便的排洩。

如果家長不加以控制,隨地大小便將是必然現象。過度的放縱,可能導致孩子在後續的成長過程中,養成自由散漫、目無規則的心態。

如果控制過嚴,甚至用體罰等方式強行管控,這可能導致孩子性格刻板嚴謹,甚至出現強迫症狀。

這其中的度,需要家長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另外,在發展心理學中認為,人的一生根據年齡劃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需求與任務,如果在某一階段,需求沒能得到滿足。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可能就會固化這個階段的需求。被稱之為固著。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在嬰幼兒的口欲期,常常沒吃飽或被喂得不及時,長大後自己有能力彌補時,就可能導致暴飲暴食或抽菸酗酒等惡習。

或者,在童年階段缺乏玩耍的經歷,長大後,對各種玩具產生成癮般的收集癖。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人的靈魂是脆弱的,如果遭受重大精神創傷,人們也有可能透過名為轉化的心理防禦機制,對某一事物的恐懼、焦慮,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比如有人經歷過一次闖空門事件,即使當時沒有受到任何傷害。那種恐懼的情緒和不安全感,也有可能深深烙印在潛意識中,導致後續不斷檢查門窗。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有心理學家認為,強迫發展的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認知觀念的錯誤階段。人類是世界上最擅長把自己忽悠死的生物,沒有之一。有時候即使明知道,自己的有些想法是不理智的,但只要這些想法刺激了我們的情緒反應,我們依然會不受控制地任其擺佈。

第二階段,情緒反應階段。在強迫症與強迫症狀中,這樣的情緒多為負面的。比如害怕、焦慮、沒有安全感,總歸就是覺得自己弱,很無助。

這樣負面的情感體驗,除了某些有自虐傾向的人外,沒人會喜歡。因而我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與其對抗。

第三階段,強迫行為的外顯階段。我們想要與這種不安焦慮對抗,必然要付諸於行動。透過各種各樣的重複性行為,來緩解這種不安感。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但不幸的是,根據行為主義流派研究的結果,人的適應能力強的讓人無語。有可能開始你重複兩遍就能緩解不安,到後期重複十遍二十遍,效果都可能不明顯。進入惡性迴圈。

另外,有存在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強迫症狀還可能來自於每個人對於死亡的恐懼。一直洗手,可能是怕病菌,怕生病。不斷檢查門窗。可能是怕受傷害。就連恪守時間,都可能是因為覺得生命有限。

對死亡的恐懼是刻在每個人的DNA中的,是生物本能的一部分。這其中還包含很大一部分對於痛苦和未知的恐懼。

存在主義大師歐文。亞隆認為,人們想要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認可它,然後以活在當下的角度,去解讀理解現在遭遇的一切。以發掘自身的價值,來消弭對死亡的恐懼。

瞭解強迫行為的本質,讓自己活得更輕鬆

本文的重點不是討論死亡對人的影響,這裡就不多加贅言了。其實樹洞精覺得,對於強迫症狀我們也可以先試著接受它,就像日本心理學家森田正馬所表達的,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就像他提出的精神互動作用一樣,人們越不想關注一件事,越牴觸一件事,一個想法,注意力越會被這個想法,這個事情所吸引。如果你不在意了,很快這個想法就會被其他想法所淹沒。你的注意力也很快會被其他事情吸引走。

在本文最後給大家講一個冷笑話:一個長期被尿床困擾的人,去找心理諮詢師治療。過了一段時間,他的朋友問他:你的尿床治好了嗎?他說:治好了。朋友問:怎麼治的?他默然半晌:諮詢師讓我接受了尿床。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