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由 心動趣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2-10-27
簡介正式的選官科舉是後面的三個大關,鄉試、會試、殿試,這三關每透過一個,都能獲得巨大的收益,都是家族地位提升的一次機會,是真正的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選秀狀元怎麼產生的

古代的學子經過院試之後,擁有了功名,獲得了部分特權,但秀才只算了科舉之路的開始。正式的選官科舉是後面的三個大關,

鄉試、會試、殿試,這三關每透過一個,都能獲得巨大的收益,都是家族地位提升的一次機會,是真正的鯉魚躍龍門的機會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秋闈鄉試,民到官的一次跳躍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由

皇帝派遣主考官,前往各省主持,屬於本省的生員、貢生等,經過本省提學官的科試後,都可以參加鄉試

科試的目的是對本省的參考人員進行一次考核,避免太差的參加鄉試,被主考官嘲笑和向朝廷彙報,丟人現眼,更加影響政績。

鄉試與現在的很多考試就很相似了,它的考生科目內容是固定的,時間也差不多固定的,一般不需要官府發放考試通知,臨近考試的時候,考生自行做好準備,到各省貢院進行考試。

如遇

特殊情況

,皇帝壽誕、登基等慶典,加開恩科,或者天災,推遲考試,這時朝廷才會另行通知。鄉試一般在八月舉辦,稱為秋試、秋闈,鄉試一般要為期半個月左右,從八月初六開始,一直考到二十號左右。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鄉試分三場,每場要考三天,考生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鄉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內容。

第一場考《論語》一篇、《中庸》一篇或者《大學》一篇、《孟子》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篇。

第二場考五經一篇,並考制式的公文詔、判、表、誥一篇。

第三場考五道時務策,結合經學理論對時政發表議論和見解。鄉試雖然內容龐大,但是也有側重,以第一場的四書文最重要,判定錄不錄用,集中看第一場。

鄉試考中成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前五名稱為“五經魁”。

放榜的時候,正值桂花飄香的時節,所以也叫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唱《鹿鳴》詩,跳魁星舞。中舉之後,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大名鼎鼎的海瑞就是從舉人被選為官的。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春闈會試,前途更進一步

中舉之後,雖然有做官的資格,但是競爭極為激烈,需要在吏部選候。求官極其困難,做官後,前途也很受限,一般就是各府的推官就到頭了,基本就是從四品頂天了。

機會好的,像海瑞那種別人花錢給他買官的,也就最多到了應天巡撫的正四品緋袍。而考生想更進一步,必須要參加會試,兩榜出身的進士,一般起步都能混個縣令,只要不犯錯,仕途平順,致仕前都有機會成為三品堂官的。

會試在鄉試舉辦後的下一年二月舉辦,所以很多士子需要年前從家啟程,趕赴京城應考。

家裡富裕的也會年前到京城,正月裡訪友拜師,可能很多舉子鄉試的考官就在京中,正是拜會尋求指點的機會。

窮人家的孩子必須得年前啟程,大部分人付不起車費,靠一雙腳走到京城的,只能在路上過年,所以每逢大比之年的春節,全國各地尤其是北京是很熱鬧的。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兩位主考官進行監考和判卷,稱為總裁。

在很重視座師關係的明朝,主考官和本科士子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堪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後來主考官的選擇,也成為各方爭奪的焦點,一般都會由三品以上官員擔任,有時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也會擔任,可見重視。

會試除主考官外,另有8-20名不等的同考官,一般從翰林院選拔,同考官又被稱為中式舉子的房師,未來在仕途中,也是一大依靠。

會試的考試流程和鄉試大體相同,

會試分三場,三天一場,第一場在初九開始,第二場十二號開始,第三場十五號開始

。考試內容相似,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及策問。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會試考中者,均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會試錄取名額一般300人左右,洪武年間分南北兩榜進行錄取,後期又增加中榜錄取中部地區的舉子。

各省被錄取的名額根據應試的人數和省域大小、人口而斟酌確定,有點像現在分地域錄取。會試發榜的時候,一般是杏花開的時節,所以也叫

“杏榜”,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參加應試。

另外,鄉試和會試,都有謄抄的環節,也就是由同考官根據糊名的原卷,用紅筆按照原卷謄抄一份試卷,供考官閱讀,這是一種防止閱卷時記住筆跡的作弊行為。字寫得不好的同學,不要以為可以鑽空子啦,字寫得不行,在縣試、府試就被打掉了。

金榜題名,榮登天子堂

會試中式的貢士,一般都要在三月份參加皇帝組織的殿試。殿試一般在紫禁城內的中極殿舉行,只考策問,考一天,是一道開放性的時務題,考題二三百字,考生從中提取問題回答,考生一般回答兩千字左右,需要用方正的館閣體書寫。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殿試的閱卷就比較有意思了,俗稱

畫圈圈叉叉

。由八位閱卷官閱卷,輪流傳閱,分別在試卷上打“○”、“△”、“\”、“1”、“×”五種記號,選○最多的十篇內容進呈皇帝,由皇帝親自選出前三名,欽定為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其餘為三甲,同進士出身。

會試後的殿試,只對排名進行修改,一般不會進行對貢士進行罷黜,也就是說一旦會試中式,一個進士是跑不了了。殿試之後會舉行傳臚大典,結束後就是御街誇官的環節,是新科狀元一生中最風光的一天,可以走紫禁城的御道,一生僅此一次。

一甲三人殿試後,一般立即授予職務,進翰林院;二甲、三甲的新進士需要再進行朝考,根據成績,選擇年輕的授予庶吉士,進翰林院

。其餘人員一般分派各部院觀政,觀政期結束後派往各地任職。

今日高考結束,全民共待金榜題名時!那古代狀元是怎麼產生的呢?

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現在很多人一直在批判古代科舉的泯滅人性。但是我們必須面對一個現實問題,它是最有效地將所有其他因素排除在外的一項選材制度。

我們

在批判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的時候,是不是看看我們現在國考的教材和選題範圍,高考、國考是不是議論文更容易得分,又何必在古人面前秀優越感呢

,至少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走出這個制度帶給我們的有效性。

會試、殿試至少可以保證相對的公平性,將人為因素降到了最低,比面試可靠多了。

古代的侷限性在於科舉的唯一性,所以人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透過科舉考試獲得生存空間的提升,

一人中舉,家產百畝,一人進士,鄉里首富了,這很多時候和貪腐關係不大,是普通老百姓為了獲取庇護的一種舉措,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嘛

而隨著科舉革命,對制度的影響,科舉制度也因為其重文而輕數理的弊端,最終走向了滅亡,但是其很多手段,依然在現代被廣泛運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heartbeatySHY

推薦文章